小麦种业的三大使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9:17 1

摘要:5月11-12日,2025马兰小麦种业大会在河北辛集召开。大会以“振兴中国小麦种业·助推粮食单产提升”为主题,广泛邀请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领导、业界专家、企业家和种植户,共话小麦创新发展,共探种业振兴。

小麦种业市值约160亿元,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分散竞争迈向协同创新。

我国小麦面临单产有待提升、高产优质存在矛盾、绿色品种相对缺乏以及技术创新集成应用不足等问题。

要通过加力实施核心种源攻关、智能生物育种、数字种业提升三大重大工程来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目标。

5月11-12日,2025马兰小麦种业大会在河北辛集召开。大会以“振兴中国小麦种业·助推粮食单产提升”为主题,广泛邀请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领导、业界专家、企业家和种植户,共话小麦创新发展,共探种业振兴。

活动现场

01

现状:小麦种业要勇担三大历史使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首要就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2025至2029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指出,我国种业总体进入“技术迭代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新阶段。小麦种业要勇担历史使命:一是继续提升单产,二是加快选育绿色品种,‌三是要有效应对频发的极端气候和病虫灾害。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志刚介绍,当前,河北省小麦总产量连续11年保持在近300亿斤,今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五位。近年来,河北小麦产业品种结构持续优化,节水高产成效显著,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整体已形成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的新格局。

辛集市农业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辛集市委书记贾宏迅表示,当前辛集市正加速创建以马兰农场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加快建设国家小麦玉米单产提升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同时抓好实施路、渠、前、林四网重建,打造一批4星农场,并发展壮大节水麦等四大产业集群。

当前,我国小麦年种植面积稳定在0.24亿公顷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7亿吨,其中小麦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50%。

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持续提升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主任、研究员谢永盾明确小麦产业发展目标,即到“十五五”末,促进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抗性等重要性状协同改良,显著提高我国小麦对赤霉病、茎基腐病、穗发芽等威胁小麦生产因素的抗性水平,年均培育国审品种150个左右,产量水平年均增长1%-1.5%,单产水平达420公斤/亩,小麦种业阵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长,初步建成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志刚

辛集市委书记贾宏迅

辛集市副市长王贺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魏启文主持开幕式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李联习主持小麦种业创新发展报告会

02

挑战:2050年小麦需增产60%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估计,2050年全球小麦总量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再增长60%,才能满足人们对小麦的需求。农业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产,2024年单产提升对夏粮增产贡献率超90%。

数据显示,黄淮麦区理论最高亩产为1600公斤,国家区试和2024年全国平均亩产仅为理论最高产的32%和25%。小麦单产大面积提升大有潜力。

单产提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是多因素、多学科、多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确定大面积提单产路线图,即急抓1年、紧抓3年、续抓5年、长抓10年。

怎么抓?抓什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天财表示,要抓高产示范引领、综合技术集成、科技赋能,抓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抓主要生产环节、生产经营主体,以及农民增收、耕地质量提升等。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理事会主席崔野韩表示,此次修订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升级、国际规则衔接及育种创新激励,标志着我国种业法治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我国分步实施EDV制度,将以目录形式确定具体实施范围,待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崔野韩说。

当前,小麦种子市场呈现用种量高、价格走高趋势。作为种业振兴的主力军,我国种子企业呈现“多、小、弱、散”特征,技术创新水平仍需提升。

如何铸品牌、强实力?江苏大华种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义东表示,要抓种质创制促抗病攻关、生物智能促品种创新、整合重组促发展动能、政策研判促红利释放、国际协同促种业破局,以及全链管控促维权增效。目前,大华种业已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经营推广体系,持续完善自主商业化育种体系、合作育种协同体系。

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大面积单产提升主力军,郭天财表示,要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在单产提升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引领与联农带农作用,指导其率先推广应用能显著增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理事会主席崔野韩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天财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主任、研究员谢永盾

江苏大华种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义东

03

路径: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手段结创新硕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赤霉病、条锈病在黄淮海地区高发,蚜虫等虫害近年偏重发生,而小麦品种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抗逆性品种稀缺,种子质量参差,套牌侵权现象频发。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指出,小麦异地选种是提升小麦丰产性、广适性、抗逆性的有效措施。

南繁北育,候鸟追春。郭进考通过在地理上差异较大的温热带异地选种,选出了一批具有优异性状的专用材料,并选出了涵盖超强筋、抗病、耐热、节水、超高产等类型的突破性新品系。其中,应用该技术结合群、个体选择法育成的代表性品种马兰1号,兼具矮秆抗倒、节水高产等特性,是全国近5年内新审定品种推广达500万亩的八大品种之一,已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主导小麦新品种。

除传统育种方式外,分子育种等技术创新手段,为破解种源依赖、提升农业竞争力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介绍,小麦地方品种及野生二粒小麦中,存在抗白粉病基因等优异基因。目前,已挖掘定位多个抗性基因,利用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有望育成更多高产多抗的好品种。

“生物育种是追赶发达国家种业水平的核心,国内育种技术转型窗口期来临。”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张嘉楠介绍,博瑞迪已构建完善AI+农业CRO技术和业务平台 ,推动功能基因挖掘、种质资源精准鉴定、DNA指纹图谱、小麦DH系技术等分子育种应用落地。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

石家庄博瑞迪生物技术公司董事长张嘉楠

大地种业原原种提纯复壮株系圃

大地种业

作者丨陈迎

编辑丨农财君

来源:南方农村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