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清,这座闽江口金三角的现代化城市,正以“生态优先、智慧引领”为核心理念,在清荣北片区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极——融城滞洪湖片区。这个总面积约3944亩的战略区域,通过滞洪湖建设与城市功能重构,将成为集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文化展示、宜居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新核心
福清,这座闽江口金三角的现代化城市,正以“生态优先、智慧引领”为核心理念,在清荣北片区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极——融城滞洪湖片区。这个总面积约3944亩的战略区域,通过滞洪湖建设与城市功能重构,将成为集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文化展示、宜居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新核心。
一、防洪减灾:重塑城市安全屏障
(一)科学治水破解内涝困局
融城滞洪湖项目位于福清中心城区发展主轴北端,北至清繁大道,南至清荣大道,西至康达路,东至福百大道。该区域历史上因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不完善,每逢暴雨便易形成内涝,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项目秉持“上截、中滞、下疏、强排、管控”的防洪治涝策略,通过新建118.5亩滞洪湖、整治珠山溪河道及配套排水管网,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全链条防洪体系。
滞洪湖采用三维土工网垫护坡与格宾石笼护脚技术,可有效削减洪峰流量,使片区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项目同步实施珠山左溪、右溪河道整治,新建护岸总长超1.1万米,采用生态砌块护坡与埋石挡墙结合的方式,在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时,保留河道自然生态功能。
(二)智慧调度实现精准防控
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滞洪湖流域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水位、水质、气象等数据,通过洪水演进模拟与调度预案预演,实现防洪决策的智能化。平台整合珠山溪沿线12个监测站点数据,可提前6小时精准预测洪峰到达时间,为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同时,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智能闸门联动,实现滞洪湖水位的动态调节,确保“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
二、生态修复:构建蓝绿交织的城市绿洲
(一)湿地再生激活生物多样性
以滞洪湖为核心,打造“一湖一湿地”生态系统。湖体周边规划5.1公里内外环湖步道,串联36亩生态涵养湿地与水生植物群落,形成“浅滩-湿地-深潭”的立体生态空间。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预计可恢复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吸引白鹭、野鸭等鸟类栖息,使区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0%。
项目同步实施龙江支流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水系连通与底泥清淤,改善水体流动性,使龙江支流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标准。在湖体周边设置雨水花园与透水铺装,年节水能力达3000吨,可满足周边绿地灌溉需求。
(二)海绵城市理念贯穿全域
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技术,在片区内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调蓄池等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滞洪湖湖体采用透水铺装与生态护坡,可吸纳周边区域30%的雨水径流,显著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三、功能重构:打造多元复合的城市新核心
(一)空间布局:三心一廊三区的立体架构
片区规划形成“三心一廊三区”的空间格局:
- 融湖之心:以滞洪湖为核心,打造集观景、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城市客厅,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福清塔”与滨湖文化艺术中心。
- 商业之心:在CBD片区布局高端商业综合体、商务写字楼与金融服务区,引入国际品牌首店与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形成福清北部商业新地标。
- 文化之心:古厝片区通过保护性修缮与活化利用,将传统民居改造为非遗工坊、侨乡文化博物馆与文创市集,重现福清历史风貌。
- 活力走廊:沿福百大道打造智慧交通与商业融合的活力轴,串联地铁站口、公交枢纽与沿街商业,形成“15分钟生活圈”。
- 宜居社区:北部片区规划1730亩居住用地,建设第四代住宅与人才公寓,配套2所中小学校、社区医院与养老服务中心,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
(二)智慧赋能:未来城市的先行实践
在交通领域,片区将试点车路协同系统,在福百大道与清繁大道交叉口部署路侧单元(RSU),实现自动驾驶车辆与交通信号灯的实时通信,预计可提升通行效率20%。在公共服务方面,环湖步道配备智能健身器材与环境监测屏,实时显示空气质量、温湿度等数据;社区引入AI安防系统与智能垃圾分类设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商业综合体将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商品溯源,结合5G直播与VR购物,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古厝片区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历史建筑的三维模型与文化故事植入AR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
四、区域联动: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一)交通网络重塑城市格局
片区紧邻在建的市域轨道S1线清荣北站,该线路预计2028年通车后,将实现福清至福州主城区30分钟通勤,强化福清在福州都市圈中的节点地位。清繁大道跨杭深线立交工程主线长1920米,设计时速80公里,建成后将打通清荣北与东部新城的快速通道,预计日均车流量提升30%。
(二)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升级
林中输变电搬迁工程投资超5.5亿元,腾出建设用地670亩,重点引入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CBD片区规划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依托福清元洪功能区的政策优势,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枢纽。古厝片区通过“非遗+旅游”模式,预计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零售等业态营收增长25%。
(三)土地价值释放与民生改善
片区开发预计带动周边地块价值提升15%-20%,目前清荣北商业地块楼面地价已从改造前的2800元/㎡升至3500元/㎡,吸引3家大型商业综合体签约入驻。项目建设将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1万个,涵盖建筑、制造、服务等领域;建成后可惠及周边5个社区、3万居民,通过环湖步道、社区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打造,显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五、实施路径:创新机制保障规划落地
(一)政企协同的开发模式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由福清市城投集团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央企中建集团、华润置地等参与片区综合开发。通过“肥瘦搭配”的土地出让策略,以商业地块收益反哺公共设施建设,实现资金平衡。
(二)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
建立“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数字孪生平台,整合BIM模型、监测数据与运营数据,实现片区全要素的动态监管。在施工阶段,通过AI算法优化土方调配与工序衔接,缩短工期15%;在运营阶段,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预测设备故障,将维护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三)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
实施“市民监督团”制度,招募30名市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督;通过“片区命名征集”“灯光秀方案投票”等活动,吸引超2万人次参与规划决策。针对施工扰民问题,建立24小时投诉热线,累计解决居民诉求56件,施工满意度达92%。
六、未来展望:书写公园城市的福清范式
(一)业态融合的活力社区
远期规划将滞洪湖片区与龙江两岸绿道、石竹山景区串联,形成“一湖一带多节点”的全域旅游格局。在环湖步道引入“公园+消费”模式,设置轻食餐厅、咖啡馆与共享办公空间;在古厝片区举办非遗文化节、汉服巡游等活动,打造“白天看展、夜晚夜游”的文旅新IP。
(二)技术迭代的智慧标杆
2026年将试点“灯杆储能+V2G”技术,利用环湖步道LED照明系统的光伏板储能,夜间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向电网反向供电,预计年收益超20万元。探索“水下机器人+卫星遥感”的生态监测体系,实时追踪水质变化与生物种群动态,为湿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区域协同的发展样本
融入闽江口金三角智慧基础设施示范带,与福州滨海新城、长乐国际机场实现数据互通与资源共享。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在江阴港城经济区建设配套产业园,形成“研发-生产-物流”的产业闭环,预计带动区域GDP增长2个百分点。
结语
融城滞洪湖片区的规划建设,是福清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个集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智慧创新于一体的城市新核心,不仅是城市安全的“防护盾”,更是生态的“绿肺”、经济的“引擎”与文化的“名片”。它的诞生,标志着福清从“功能城市”向“魅力城市”的华丽转身,为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福清范式”。未来,随着“智慧+生态”“公园+消费”等模式的持续深化,福清将进一步释放城市活力,书写新时代宜居宜业的“福清新篇章”。
来源:建客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