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雨后抒怀,轻吟一首佳作,意境清幽,禅意盈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7:15 1

摘要:正如王维诗中表达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可止对尘世的追求逐渐淡化,转而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与宁静。这种淡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历经尘世沧桑之后,对生命的一种深刻领悟。

禅,是深山古寺中的袅袅香烟,在静谧中升腾,引领心灵超脱尘世。古木参天处,听晨钟暮鼓,熟悉的梵音让人内心宁静。

禅,是山林间的潺潺溪流,清澈灵动,洗净世俗尘埃。独坐溪边,看落花逐水,领悟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

禅,更是心中的一轮明月,无论外界多少风雨,始终洒下清辉,照亮心灵幽径。禅者在喧嚣中寻觅宁静,纷繁里守住本心,让生命在淡泊中绽放纯净光芒。下面欣赏禅诗:

精舍遇雨

唐代 • 可止

空门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尘。

卧向白云情未尽,任他黄鸟醉芳春。

可止,唐末五代僧人,俗姓马,河北涿州人。他12岁出家,19岁于五台山受戒,曾在唐明宗时期住持洛京长寿寺,赐号文智大师。他遍览百家子史,尤长于近体律诗。

唐代时禅宗兴盛,影响广泛,这首诗便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宁静、超脱尘世的思想。作者通过描写精舍遇雨,抒发远离尘嚣、并在禅境中获得精神升华的心境。

首句点明诗人所处的环境与自身状态。“空门”代指佛门,佛教以空为教义核心,旨在超脱尘世烦恼。“寂寂”描绘出佛门之地静谧清幽,毫无尘世喧嚣。

在如此宁静的氛围中,诗人身心仿佛都被寂静同化。“淡吾身”将诗人淡泊名利、远离纷扰的心境表露无遗。此时的诗人,已将自身融入这空寂的佛门。

正如王维诗中表达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可止对尘世的追求逐渐淡化,转而专注于内心的修行与宁静。这种淡泊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历经尘世沧桑之后,对生命的一种深刻领悟。

句描写溪边一场细雨悄然而至,雨在禅者教义中象征着佛法的滋润,能洗净众生的烦恼。“微微”二字,细腻地刻画出雨丝轻柔细密的姿态,仿佛生怕惊扰了佛门的宁静。“客尘”既指诗人身上沾染的旅途尘埃,也象征心灵上的尘世杂念。

细雨轻轻拂去诗人身体与心中的尘埃,使其身心得到净化。这与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所传达的豁达情怀具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可止在这场细雨中,更侧重于心灵的涤荡。

诗人在经历了细雨的洗礼后,惬意地卧向白云。白云乃是自由、超脱的象征,洁白无瑕、飘荡无拘,与尘世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情未尽”表明诗人对这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充满眷恋,意犹未尽。

他在白云的陪伴下,与自然融为一体,情感在空灵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与升华。诗人对白云的向往,恰似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所表达的对自由的追求,只不过可止的追求更具禅意,是在宁静中对内心自由的探寻。

任他黄鸟醉芳春”,黄莺在芬芳的春日里尽情陶醉,而诗人却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淡然。鸟儿沉醉于春色,如同世人沉醉于尘世的繁华。诗人则以旁观者的姿态,任由其享受春日的美好,自己却不为所动。

这并非对美好事物的漠视,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禅理的领悟。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与因缘,黄鸟沉醉是其本性,而自己则坚守禅定,不被外界干扰。这与禅宗倡导的不著相的理念相符,诗人不为外界声色迷惑,专注于内心修行。

作者通过描写精舍遇雨,将自然与禅理深度融合。从初入佛门的淡泊,到细雨洗礼后的净化,再到卧云时的超脱,直至对黄鸟沉醉春色的淡然,可谓层层递进,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禅意的理解与践行。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禅诗,更是诗人内心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在这纷乱的世界里,让心灵找到安宁。就像有一盏明灯照亮前路,从而让自己平和淡定,活得洒脱。

来源:云水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