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经国心腹蔡省三获特赦,赴台不成留香港,晚年成专栏作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2:37 1

摘要:中央决定特赦全部的在押战犯,并且明确指出来去自由,即愿意去台湾的,可以发给足够路费,这在前六批特赦战犯中是从未有过的待遇。

1975年3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则消息,引起了全世界轰动。

中央决定特赦全部的在押战犯,并且明确指出来去自由,即愿意去台湾的,可以发给足够路费,这在前六批特赦战犯中是从未有过的待遇。

当时,在押的战犯共293名,最初公安部上报的名单其实只有280人,像周养浩这一类比较顽固的人,并不在特赦名单里,但毛主席后来看过这份名单后,认为气魄太小,于是大手一挥全都放了。

图|蔡省三

对于像周养浩这样的在押战犯,他们最初心里是感到惴惴不安的,尽管这其中有不少人想要去台湾,但是不敢提出来。

比如张亚东,他的妻子、子女都在台湾,平素回忆起来总是唉声叹气,但蔡省三提出与他一起申请赴台时,张亚东却摇头:

“你莫害我,关押了二十多年,还想去台湾,那共产党改造你这么多年,不白瞎了。”

蔡省三却并不这么看,他认为中央既然已经有了政策,就一定会说到做到,事实证明,他想的完全正确。

1975年3月,中央决定对最后在押的战犯施行特赦,当时提出要去台湾的就只有10人。

蔡省三就是其中之一,而他在这十个人中最年轻,56岁。

也就是说如果从1949年被俘时开始算,蔡省三只有30岁。

一辈子大好的年华,全部都在监狱里度过了。

不过,蔡省三心态倒是颇为平和,并不像其他人一样情绪起伏特别大。

蔡省三过去曾任过蒋经国秘书,此番申请赴台,主要也是为了见一见这位老上司,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还称:

“我相信先生会见我的。”

不过,令蔡省三大出意外的是。他们这一批10个人后来申请赴台,却没有通过,以至于后来还酿成了惨祸。

1918年5月,蔡省三出生于江西铅山,抗战时期投笔从戎,以“江西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一团,简称战干团,后来被誉为国民党干部的最高学府以及三青团首批成员。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所谓的战干团,表面上是蒋介石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但实际上却是蒋经国一手操持起来的。

蒋经国是1925年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后来因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滞留在了苏联,并在苏联一呆就是十多年。期间,蒋经国为了安全,还发表声明指责蒋介石背叛革命,等于说与父亲划清界限。

一直到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基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关系,苏联释放蒋经国夫妇回国。

1938年1月,国民党当局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会上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考虑到江西过去是红色根据地,施行蒋介石计划派一个得力的心腹干将,在江西施行实施反共反共的方针。

蒋经国后来主持了“赣南新政”,为他步入政坛打下了伏笔,还成功拉起了自己从政的一批班底。

当时,蔡省三在战干团,因为办事精干,深得蒋经国的信任,并将其调到自己身边任秘书,在当时就被人称为“蒋经国谋士”。

蔡省三虽然年轻,但因为背靠蒋经国,很快就名声鹊起,成为蒋经国“太子系”的核心人物,“赣南派”的标杆。

抗战胜利后,蔡省三颇受重用,也得益于此,时人曾私下里称“省三兼四职”,也就是说蔡省三当时身上兼任着四个重要的职务——国民党中央干部训练委员会专门委员;总统官邸汇报宣传小组“中外文化资料供应总社”总经理;国防部戡建总队设计委员;中华印刷出版总公司编辑主任。

蔡省三虽然聪明,但关键时候却也办了件不太聪明的事。

1949年4月,蒋经国在国民党当局溃败前夕,曾拼凑了一支名为“国防部青年救国团”的武装队伍,并任命其亲信,黄埔四期毕业的胡轨为团长,蔡省三不但积极参与其中,还出任该团在赣东北青年服务队少将总队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

几乎与此同时,渡江战役后,“青年救国团”奉令由江西贵溪转赴台湾,据说当时有人曾传信给蔡省三,要求其秘密缉拿胡轨,并率部起义。蔡省三不仅没有听从,还跟蒋经国要求,希望能继续留在赣东北打游击,与共产党周旋。蒋经国本来想带走这位心腹,可一听蔡省三的这个要求,立时便改变主意。

蔡省三对蒋经国虽然忠诚,但是未免愚忠过了头,在当时情况下,任谁也能看出,国民党当局败退已经成了定居,大多数的高层都在为自己谋求退路,可蔡省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胡轨后来逃到台湾后,仍受重用,并出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第一组副组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一组副组长,“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等职。

相比之下,蔡省三就要倒霉不少。

蔡省三就被我军俘虏后,就关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并被判处死缓,差一点就身首异处。

不少资料称蔡省三在战犯管理所改造,表现良好,先是减为无期徒刑,后有减为有期徒刑,不过可以想见的是,从前几次特赦都没有他的情况来看,蔡省三内心深处并未有多大改观。

蔡省三虽然企图负隅顽抗,但并未有多少后悔的情绪,但对我党宽大为怀的政策,却十分感动:

“饮水思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政策感召下,才有我蔡省三的今天。”

1975年3月19日,蔡省三获得特赦后,与其余九名战犯一起提出了赴台的请求,很快获得批准。

这10人赴台理由各不相同,之前我们提到过,像张亚东这样,妻子、子女都在台湾者,自然是与妻儿团聚为好,而像段克文这样顽固不化者,因为在大陆没有亲人,只能去台湾。

蔡省三不一样,他申请赴台的理由可谓是直截了当:

“我特别想去拜会我的老上司蒋经国先生。”

这一行10人于同年4月跨过罗湖桥,打算经香港赴台,不料却被台当局直接拒绝,台当局给出的理由也很干脆,他们称这批人“经中共洗脑多年”,“已经成为中共的统战工具”。

当时,台当局也动用了宣传工具,对十人赴台的举动进行了抹黑。

这十个人中,张铁石最先受不了打击,后来自觉回台无望,于同年6月4日在所住的酒店上吊自杀。

事实上,他们十人当中,蔡省三更是受到格外的“重视”,因为他在台并无亲属,唯一的妻子又在江西,所以台当局认为,蔡省三回台主要就是完成中共赋予他的“统战任务”,并且还言辞犀利的指责:

“原来跟随蒋经国的那个蔡省三已经死了,现在的这个是个冒牌货。”

这一切变故,让生性耿直的蔡省三想不通,特别是对于台当局要他们以“难民”的身份进入时,更是愤愤不平:

“我们为党国出生入死,到头来说我们是难民,我们是光明正大而来,必然要光明正大去。”

香港多家媒体都对此消息进行刊载,使得该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引起了国际关注,也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关键,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较多流言。

比如张铁石自杀以后,有流言称其是被共产党特务杀害,还说他们十人在香港居住期间,一直受共产党监视。

为了澄清流言,蔡省三于同期内接受了多家香港媒体的采访,期间不仅澄清流言,还滔滔不绝的阐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蔡省三的言论引起了台当局的注意,甚至还有人暗中发出恐吓于威胁:

“再发出于国府不利的言论,当心脑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某国际组织,私底下接触蔡省三,劝他发表一份反共声明,事后可以安排他到任何可以想去的地方定居,蔡省三严词拒绝:

“身为中国人,活要活在中国人的土地上,死也要死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既然台湾去不成,那就留在香港。”

当时,他们这九人(张铁石已经去世)在香港滞留已经有两三个月,开销巨大,难以维持,中旅后来也通知他们可以返回大陆,但他们中王秉钺、周养浩、陈士章在美国都有亲人,后来就都前往美国定居,顽固不化的段克文是以政治避难的申请到美国定居,还无耻的抹黑中国,遭人鄙夷。

杨南邺、赵一雪、张海商三人则是返回了大陆,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欢迎,后来有关部门给他们安排了工作。

王云沛则选择留在香港,随时准备赴台,后来其妻女为了与之团聚,从台湾迁到了美国,但王云沛申请赴美未获批准,一家人后来只能在香港团聚。

1979年10月8日,王云沛因病去世,其子将他的骨灰安葬回浙江原籍。

蔡省三在香港定居期间,为香港媒体撰文为生,后来成为专栏作家。

香港的《新报》为蔡省三开辟了专栏,供其写时事评论,因为他性格素来耿直,所写的文章也都是立场公允,引起广泛好评,该专栏后来连载了14年,香港、台北、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进行过转载。

有意思的是,蔡省三在香港期间,偶然听一朋友说起过一件事,周总理曾批示过他的文章,至于是什么批示,蔡省三一开始并不清楚。

1994年,蔡省三受邀到北京出席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期间偶遇罗青长,提及周总理批示这段往事,罗青长笑吟吟的命人调来了有关文档,还送给他一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周恩来》,蔡省三看后才知道,原来周总理批示的是当年刊载在《参考消息》报上的文章。

原来在十多年前,即1975年9月,蔡省三接受香港《七十年代》杂志专访,该杂志后来刊载了题为《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的特稿,当时蔡省三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蒋经国有关问题,他如实的讲述了自己所知的蒋经国生平以及分析。

当记者问道:

“蒋介石去世后(1975年),蒋经国上台,两岸关系属多事之秋,大陆如何看待台湾局势变化?如何把握对台关系?”

蔡省三秉持公心,如实回答:

“蒋先生上台后有三不会,一不会卖(出卖台湾);二不会降(不会投降共产党);三不会烂(不会把台湾搞烂,而是会有一番作为)。”

当时,国内《参考消息》报一连四天刊载这篇文章,病痛中的周总理看见以后,在报纸上批了一段话:

“请罗青长、家栋将蔡省三四篇,四篇文章的评论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最好找王昆仑、于右任的女婿屈武等人弄清真相,以便××(两字模糊),周恩来,九月四日,托,托,托,托”

罗青长后来在《总理最后批示留下生命嘱托》一书中,还专门提到了这件事:

“事后回想起来,当时总理肯定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他不仅是在对某一个批件做最后的交代,而是将他一生致力而又未尽的统一大业托付给我们后来人,否则他何以费劲力气连写四个‘托’字呢?”

蔡省三得知这一消息,情绪非常激动,后来回到香港以后,他就写下《周总理与两岸关系》等一系列的专栏文章,用自己的角度,来阐述发表自己的论见。

蔡省三的文章也因为观点独特,经常获得国内《参考消息》报刊载。

2001年,《参考消息》报为纪念创刊七十周年发起征文活动,蔡省三还专门写了一篇《周总理在我文章旁做批示》一文寄回发表,后来《参考消息》报发来一份获奖证书,却没有奖金。

当时,《参考消息》报提出可以免费订阅2002年全年的报纸,蔡省三颇为高兴,后来得知《参考消息》报不能进入香港,蔡省三还专门通过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朋友疏通此事。

尽管此事后来未办成,但蔡省三也不以为意,仍旧保持返回大陆订阅《参考消息》的习惯。

蔡省三晚年时仍然笔耕不辍,至年逾九旬是,仍思维敏捷,他曾与妻子合著《蒋经国与苏联》、《蒋经国系史话》等书,并于续弦妻子吴琼经营着他们的“蔡氏国情研究室”,发表的文章多数也被国内转载。

2022年1月6日,蔡省三在香港病逝,享年104岁。

来源:漫步史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