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支教期间,他组建了一支由20多名学生组成的鼓号队,其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教学中,孩子们因为学习音乐脸上多了笑容和自信。耿林深深地感受到,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2024年底,耿林参加西藏自治区2025新年音乐节。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如果命运有剧本,你会怎么选择?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耿林选择了去西藏。
“是什么,吸引你来到西藏?”
这个问题,耿林问过自己,也被人问过很多次。答案究竟是什么?
读本科时,他曾去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一小学支教一年。
支教期间,他组建了一支由20多名学生组成的鼓号队,其中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在教学中,孩子们因为学习音乐脸上多了笑容和自信。耿林深深地感受到,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除了日常教学,我们团队还争取到了近五十万元的物资,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家庭。”耿林说。
那次支教,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火种,点燃了他去西部实现青春价值的梦想。
2017年毕业前夕,耿林看到西藏人才引进公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来到西藏,他被分配到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从事演出监督和组织统筹、策划等相关工作。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主要承担全区各类重大晚会和对外交流的文艺创作及演出任务,曾涌现出众多艺术家。
刚到西藏的耿林,努力向前辈学习。凭着对文艺事业的一腔热血,他先后参与基层文化惠民演出500余场,足迹遍布山南、林芝、那曲等多个地方,行程约8000公里。
心中有光,脚下有力量。
作为年轻党员,耿林主动申请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耿林两次到那曲市聂荣县查当乡色古龙巴村驻村。
西藏,无数人眼中的“诗和远方”,但也是许多人可能会“敬而远之”的地方。色古龙巴村海拔4900米,这里环境恶劣,生活不便。
第一天到村里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因为宿舍的窗户漏风,即便室内有火炉,温度也并没升高多少,睡觉的时候头上必须戴帽子。
村里没有自来水,饮用水靠去河里凿冰获取。稀薄的氧气,让他连续走20米都有些吃力。
即便条件这样艰苦,耿林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渐渐地,他习惯了用冻僵的手指记录工作中的细节,也习惯了在深夜里听着风的咆哮声入睡。
雪域高原,不仅教会他如何在缺氧的环境中呼吸,更让他懂得,要在这里扎根,就要把根须扎进泥土的褶皱里,与群众的悲欢同频共振。
第一次驻村,他在那里度过了一个非常难忘的藏历新年。然而第二天,村里就遭遇了暴风雪,雪把村里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堵住了。
“如果雪再继续下,重要信息送不出去,饲料运不进来,那牧民损失就太大了。”作为驻村队员,耿林第一时间找到村主任,组织党员突击小分队对雪覆盖的道路进行清除。
“这个小伙子时刻为村里着想,是我们的亲人。”清除完积雪,村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两次驻村共一年半的时间,耿林深入到每家每户,与群众促膝长谈,了解实际困难和他们所想所盼。驻村以来,他协调沟通联系帮扶资金、物品捐赠、道路建设等资金100余万元。
耿林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打动着村民。驻村结束前,村里给他颁发优秀驻村奖,村民为他献上了哈达。
当小我融于大我,当个人际遇与时代浪潮同频,艰苦的环境中会开出理想之花。
在耿林和他的“战友”以及村民们共同努力下,村民的生活也慢慢变好。
如今,耿林已经不再驻村。记者电话采访时,他正在为喜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筹备文艺节目。
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耿林都脚踏实地,信心十足。
“西藏就是我的舞台,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事业。”耿林说,未来,他将继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连绵雪山,在雪域高原绽放青春理想。(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来源: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