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沈白高铁(辽宁段)的精调精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紧张推进,一群身着对比服的作业人员格外引人注意,他们以毫米级精度为标尺,对高铁轨道进行精细调整,力求让线路平顺度达到极致,他们就是中铁六局呼和公司运营维管中心项目部精调精整班组。
工人日报-中工网 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任晓虎
近日,沈白高铁(辽宁段)的精调精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紧张推进,一群身着对比服的作业人员格外引人注意,他们以毫米级精度为标尺,对高铁轨道进行精细调整,力求让线路平顺度达到极致,他们就是中铁六局呼和公司运营维管中心项目部精调精整班组。
高铁的精调精整工作,绝非普通的修缮维护,而是运用专业的测量工具和精密仪器,对线路的几何尺寸、轨向、高低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保障高铁安全平稳运行、提升旅客乘车舒适度的核心关键。
此次精调任务艰巨,线路正线20.134公里、立折线1.624公里、道岔5组。在接到精调精整任务后,项目部迅速组织43名专业人员前往作业现场,对高铁进行线路整修。
在这个班组中,二十出头的胡雪松格外引人注目,尽管加入团队不久,但他身上那股子认真劲儿,丝毫不输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每天开工前,他总会仔细检查要用的工具,从测量用的道尺,到调整轨道的扳手,每一件工具都在他的严格审视下“过筛子”。他深知,任何一个工具的细微瑕疵,都可能成为影响工作的“定时炸弹”。
一次,在测量一段轨道的轨距时,胡雪松敏锐地发现数据比标准值多出了0.2 毫米。在常人眼中,这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误差,但在高铁精调领域,这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他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叫来现场负责人刘向东,两人一起反复测量了好几遍,结果依旧相同。
为了揪出问题根源,胡雪松沿着轨道一寸一寸地查看,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终于,他发现是一块胶垫偏移了,导致轨距块未能与钢轨紧密贴合。找到病因后,他和同事迅速行动,将歪斜的胶垫扶正归位,把扣件牢牢拧紧。再次测量时,轨距分毫不差,胡雪松紧绷的神经这才放松下来。
在精调精整工作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除了像胡雪松这样朝气蓬勃的新人,精整队伍里的老师傅们更是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刘成刚作为团队里的技术骨干,拥有近十年的线路养护工作经验,可谓是身经百战。经他悉心教导的徒弟,如今都已成为精调精整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刘成刚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员工。他耐心地教他们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问题所在,怎样运用最巧妙、最省力的方法调整轨道。有一次,王浩在调整轨道时遇到了难题,无论怎么操作,都无法将数据调整到标准值。见状,刘成刚快步走过去,手把手地指导:“你瞧,调整的时候,要先松开这个扣件,再去紧那个,用力得均匀,太猛容易损伤部件,太轻又达不到效果。”在他的耐心指导下,王浩很快掌握了技巧,顺利攻克难关。
5月13日这天,精调现场的气氛格外紧张。施工团队争分夺秒地作业,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沉浸在这场与时间和精度的较量中。然而,天公不作美,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雨。细密的雨丝如轻纱般飘落,很快打湿了铁轨和作业区域,给原本就对精度要求极高的精调工作增添了重重困难。
雨水让轨道表面变得湿滑,不仅影响测量仪器的精准度,还增加了作业人员操作的难度和滑倒的风险。但面对恶劣的天气条件,现场的作业人员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负责检测的技术人员迅速为手中的轨道检查仪等设备披上“防雨衣”,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屏幕,哪怕数据有一丝一毫的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即便雨水模糊了视线,他们也会不时地擦拭护目镜,只为确保能精准读取每一个数据。
操作内燃螺栓扳手等工具的李鹏,双手紧紧握住工具,在湿滑的地面上小心翼翼地移动,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他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松紧螺丝作业,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工具,而是高铁安全运行的生命线。班组长王田军则不停地穿梭在各个作业点之间,密切关注着作业进度和人员安全。他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为大家提供指导和帮助。
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轨道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经过一天的顽强奋战,一段轨道精调任务终于圆满完成。李鹏轻轻擦拭着手中的扳手,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高铁精调“战役”中,双头内燃扳手成为了他们最得力的“战友”,每一次拧紧与松开,都如同奏响了一曲保障高铁安全运行的激昂乐章。
这群90后的小伙子们,每日凌晨3:00便集合奔赴现场进行精调精整作业。他们的身影穿梭在铁轨之间,每天都要在轨道上行走好几公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测量、调整的动作。高铁精调精整工作,不仅是对技术的严苛考验,更是一场与时间的激烈赛跑。通常,他们只能在深夜高铁停运的“天窗期”开展作业,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即便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他们依然秉持着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
每次作业结束,他们都会仔细复查,确保没有任何疏漏。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为高铁的安全运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