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李白仍逗留太原。这里距边塞不远,李白想去看看边地风情,更想体验一把边塞生活,就兴致勃勃地北游代州(今山西北部忻州代县)。李白一登上早已听闻的险隘雁门关,眼前马蹄声声、旌旗猎猎,顿觉雄风浩荡、寒意犹厉,李白仍旧激情飞纵,游兴特浓。
传记·诗仙之路(24)||第四章·辗转江湖·736年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
十一月,兵部尚书(负责军事行政长官)李林甫提升为中书令(宰相),阻塞言路,大权独揽。
张九龄罢为左宰相,裴耀卿为右宰相,二人分理政事。牛仙客为工部尚书。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将安禄山(父康国人,母突厥人)在征讨奚、契丹之战中大败,当斩,却被唐玄宗赦免。
大唐盛世步入拐点,政治日趋黑暗。
李白在濒临边塞的偏远异乡步入三十六岁。
春天,李白仍逗留太原。这里距边塞不远,李白想去看看边地风情,更想体验一把边塞生活,就兴致勃勃地北游代州(今山西北部忻州代县)。李白一登上早已听闻的险隘雁门关,眼前马蹄声声、旌旗猎猎,顿觉雄风浩荡、寒意犹厉,李白仍旧激情飞纵,游兴特浓。
在边关守将的陪同下,李白登上长城。放眼辽远边陲,只见群山莽莽,大野茫茫。那些波澜壮阔的久远往事、那些征战边境的英雄豪杰,一一浮现在眼前。李白思绪翻腾,感慨横流。他想起了苏武、李陵、王昭君,感念他们的多舛遭际与风云传奇,作《苏武》《王昭君二首》等诗,寄寓忧思,聊舒愁心。
岁月不息,历史远逝。那些曾经的英雄美人,都敌不过倏忽无情的时间,敌不过更替无常的世势,一种紧压追迫之感直逼李白内心。
就这样,李白乘兴而往,败兴而归。
由元演引荐,再加上其父的关心,李白在此认识了不少有头有脸的人,却没有一个是他急于想找到的人。他在《宴郑参卿山池》一诗中写了主客二人各自的“忧点”:
尔恐碧草晚,我畏朱颜移。愁看杨花飞,置酒正相宜。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尽杯,留欢更邀谁!
主人担心春去草衰,李白伤感年华流逝。着眼点不同,实质却一样。李白眼里,杨花万点,点点都是愁絮。杨花飘飘,心绪也跟着乱飞。如此,正好置酒相倾。一帮人及时行乐,昼夜相继。李白说,“今夕不尽杯”,难道还要把这种欢乐留给别人去享受不成?
这就是李白,唯想一醉,以解心头之忧。
李白还想说,只有好客的主人能够与他情投意合、同乐共醉。
没有找到想见的人,李白就想在元演父亲的幕府谋个差事。谁知,朝廷缺乏安边之策,很多走投无路的亡命之徒纷纷涌向这里。守军内部,问题多多,矛盾重重。加之,外族侵扰不息,边关隐患不断。元演的父亲打消了他留下来的念头,说李白如此有才,何愁没有出路?出人头地,迟早而已。
既如此,这里已非久留之地。作别元演,李白黯然踏上了返乡之程。
秋天,李白返程途经东都洛阳,与刚刚从峨眉山归来的元丹丘不期而晤。见面的时间尤为短暂,几句絮叨,互道安好,即匆匆而去,各奔其程。
李白刚回到安州,还没定下神来,元丹丘的诗就追了过来。元丹丘以诗代信,告知李白,他的忠实“粉丝”岑勋到访嵩山,希望李白即刻前往,在颍阳山居相晤一聚。
李白读罢元丹丘的寄诗,晦暗的眼前立刻敞亮起来。他一刻也没耽误,胡乱收拾了几件行头,就出门赴约了。许氏满脸失落,无可奈何地望着他的背影,直到消失在望眼所及的尽处。
赶到颍阳山居,岑勋迫不及待地向李白表达仰慕之情。岑勋说:此情素来已久,日思夜想,不能自持,遂冒昧拜托元丹丘以诗相邀,烦李白远征以赴,风尘仆仆。二人只顾神聊,不觉日暮,已至晚饭时间。元丹丘已经准备好几样下酒菜,招呼他们赶紧过去,把酒言欢,不负相晤时光。
三人坐定,岑勋即殷勤劝酒,元丹丘从旁助阵。几杯酒下肚,李白诗兴大发,答谢岑勋的热情邀请与元丹丘的盛情款待,即席作《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诗题、正文明确交待此次相聚因缘:元丹丘以诗相邀,李白、岑勋应邀一同前往,相聚于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元丹丘尽地主之谊,置酒款待。李白此行,目的就是“解此长渴饥”。宾主尽欢,很快,目的达成,即以诗酬答。
接着,李白就写到眼前,饮酒所见,言欢所感。“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三人喝得好不尽兴,李白当即生出由衷之叹。他说,真正的友谊十分可贵,相聚才会“乐极忽成醉”,相交才会“一顾轻千金”,相知才会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与君论素心”。这是李白的内心本真,竹筒倒豆子,不说则罢,一说尽倾。
元丹丘、岑勋听罢,齐声道好,饮酒随即进入新一轮高潮。李白对酒的“渴饥”早已解除。此刻,他兴奋不已,高举酒杯,眺望远方,诗思飞纵,张口即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千秋绝唱《将进酒》诞生了。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酒会,虽然只有三人。
这是一次痛快恣肆的情感宣泄。时空浩渺,天地雄阔,江河不息。人力渺小,生命卑微。瞬间,人生易老之愁,怀才不遇之悲,都在这一刻大爆发,大决堤,奔腾而下,一发不收,一泄到底。
悲愤中犹显豪迈强势,愁苦中更见自信豁达。
这时,得失达穷,一切都已放下,就有了这首纵横捭阖、恣肆不羁、一决汪洋的不朽诗篇。
之后,三人乘兴同游嵩山,在那里结识了孙太冲道长,一同观瞻了三颗神奇的大柏树。它们被汉武帝分别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驻足树前,李白想到的是时间、是功业、是自己的遭遇。接着,他们又观看了奇特的“三花树”。此树又名贝多树,一年开花三次,世间罕见。“三花树”的特异也未提起李白的游兴。
此间,李白还漫游了洛阳西南的龙门,登香山,游香山寺。那里,两山对峙。东面香山,西面龙门。洢水蜿蜒,经行于此。两岸石壁峭立,险峻雄峙。壁间凿刻石佛无数。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唐时大规模扩建。后来,白居易晚年闲居于此,颐享天年,极有福分,作《修香山寺记》,自号“香山居士”。
李白游香山寺,作《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诗:
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
在龙门,李白为眼前美景吸引,特别兴奋。尽情欣赏之间,感慨丛生,嗟叹不止。诗中,李白以秋桂的萧瑟喻人才受到不公待遇,用棠棣之花喻兄弟间的周遭变化。望着远逝的洢水,李白忧恨满怀,仿佛要填满这险峻深长的山壑一般。
洢水悠悠,从未暂歇。李白之愁,未有稍息。
末了,李白悻然离开香山,作别洢水,抵达襄阳,就直奔鹿门山孟浩然隐居处。
来源:品李白读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