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大跨国药企减员原因不一,如成本压力倒逼运营优化、专利悬崖冲击核心产品、研发管线战略性收缩、并购后整合需求等。部分药企在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批次减员,未来,药企可能继续通过精简管线以及优化管理架构来应对市场挑战。
跨国药企继续调整在华发展战略。
91家药企减员
多家药企分批次进行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球已有91家药企实施减员,其中3月份单月减员企业高达27家。
各大跨国药企减员原因不一,如成本压力倒逼运营优化、专利悬崖冲击核心产品、研发管线战略性收缩、并购后整合需求等。部分药企在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批次减员,未来,药企可能继续通过精简管线以及优化管理架构来应对市场挑战。
近段时间,拜耳再次传出减员消息,其透露一季度已经减员约2000人,自2023年7月启动重组计划以来累计减员达到1.1万人。
拜耳表示本轮优化主要聚焦管理协调类岗位,其人员精简仍会持续,针对美国和德国本土的裁撤计划预计将分别延续至2025年底、2026年底。首席执行官Bill Anderson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拜耳当前聚焦两大核心推动力:首先是释放资源,使团队能将其投入最具价值的工作;其次是配备适应新体系的人员赋能工具。
拜耳减员的主要原因是缩减成本,缓解财务压力。2025年一季度,拜耳总营收137.38亿欧元,同比减少约0.1%;2024年,拜耳营收466.06亿欧元,同比下滑2.2%,中国区收入36亿欧元,同比下滑约0.7%。
此前为改善财务状况,拜耳推行了“动态共享所有权”(DSO)运营模式,目标是减少管理层级、消除官僚主义,以提高决策效率并降低成本。其减员不止于普通员工,2024年3月,拜耳制药部门核心领导层从14人精简至8人。
拜耳共有处方药、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三个事业部,拥有多款重磅产品,如Xarelto(利伐沙班)和 Eylea(阿柏西普),2024年分别贡献了34.8亿欧元和33.06亿欧元的销售额。但利伐沙班在中国的专利已经到期,并将于2026年和2027年在欧洲和美国失去专利保护,而阿柏西普的专利也将陆续到期,接下来拜耳将面临的仿制药竞争不容小觑。
拜耳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达到450亿欧元至470亿欧元。减员是其节约成本的方式之一,Anderson曾指出,减员有助于拜耳实现在2024年持续节约5亿欧元(约5.4亿美元)成本和2026年节约20亿欧元(约21.8亿美元)成本的目标。
同样减员的还有默沙东,今年3月,在集采压力下,其宣布取消成立20年的糖尿病事业部(DBU),同时启动减员计划。
第十批国采中,默沙东的核心产品磷酸西格列汀片及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II)被纳入集采,但未能中选。西格列汀及其复方制剂在2024年Q3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约42%,中国市场的仿制药竞争加剧,默沙东糖尿病业务团队不得不作出调整。
第十批国采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II)、磷酸西格列汀片中选药企名单
目前来看,默沙东正在将资源向高增长领域倾斜,如PD-1抑制剂Keytruda和ADC研发。
跨国药企调整在华发展战略
寻找最优解
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战略变化显著,已经从早期的销售扩张转向更灵活的本土化合作、研发投入增加以及业务结构优化。
在销售模式上,辉瑞、葛兰素史克、赛诺菲等跨国药企纷纷选择与中国药企合作,将相关产品的销售权交给中国药企。如辉瑞与华润医药商业合作,将四款肿瘤线重磅产品在中国的商业化运营交给华润医药商业负责;葛兰素史克将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的中国独家销售权授予智飞生物等。
面对中国市场,部分跨国药企正加速从“重资产自营”向“轻资产合作”转型。由于跨国药企中国市场自建销售团队成本高,本土合作伙伴反而更能高效覆盖市场。
在研发重心上,大批跨国药企开始加大在华研发建设投资。如5月8日,罗氏宣布在上海投资20.4亿元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加强罗氏在中国的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布局;阿斯利康在青岛投资7.5亿美元建厂,预计于2028年底前投产。通过在华建设研发工厂,跨国药企借此更适应中国市场发展。
也有不少跨国药企基于业务架构调整、优化产品线等因素考虑,关闭在华的部分研发中心。同时,部分药企收缩产能,关闭在华工厂。如龙沙关闭广州工厂,调整全球供应链布局。龙沙的两个工厂关闭分阶段开展,此前其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
在产品上,部分跨国药企更加聚焦创新药,如礼来在中国推出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穆峰达),布局糖尿病和减重市场;默沙东推动PD-1抑制剂Keytruda新适应症在华获批等。
在医保控费、集采常态化以及本土药企崛起等背景下,跨国药企还将继续调整在华战略。
来源:医械之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