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6000亿美元的“经济盛宴”,1420亿美元军售,其实只有130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7:15 1

摘要:2023年白宫发布的Fact Sheet将美沙合作推向舆论焦点: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1420亿美元史上最大规模国防销售协议,以及覆盖AI、能源、航空、医疗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这场被渲染为“世世代代持久经济联系”的协议,实则暗藏多重博弈。

2023年白宫发布的Fact Sheet将美沙合作推向舆论焦点: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1420亿美元史上最大规模国防销售协议,以及覆盖AI、能源、航空、医疗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这场被渲染为“世世代代持久经济联系”的协议,实则暗藏多重博弈。

1. 军售数字的“注水疑云”
白宫宣称的1420亿美元军售看似惊人,实则包含大量“历史遗留订单”。据路透社调查,截至2023年,美沙现有军售合同总额已达1290亿美元,其中仅特朗普时期提出的1100亿美元军售,截至2018年仅执行145亿美元。这意味着本次新增军售可能仅约130亿美元,远低于外界预期。更值得警惕的是,沙特作为美国武器最大买家,其军购清单中F-35战机、THAAD反导系统等尖端装备长期处于“待批准”状态,反映出美国对技术外泄的深层担忧。

2. 经济合作的“战略意图”
协议中200亿美元AI投资、142亿美元通用电气能源解决方案、48亿美元波音737-8客机订单,看似经济合作,实则暗含美国对沙特产业升级的“定向引导”。例如,要求沙特在密歇根州建设静脉输液设施工厂,既为美国创造就业,又通过技术转让条款锁定沙特医疗产业供应链。这种“投资换市场”模式,与美国对华科技封锁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其“选择性技术合作”的双标本质。

3. 军民融合的“双重捆绑”
协议中设立的50亿美元能源投资基金、50亿美元航空航天与国防技术基金,以及40亿美元体育产业基金,实则通过资本纽带将沙特经济深度绑定美国产业体系。这种“基金+项目”模式,既为美国企业开辟新市场,又通过利益共享机制降低沙特转向其他大国的可能性。例如,恩菲尔德体育基金投资沙特职业联赛,既能输出美国体育商业模式,又可通过赛事转播权等衍生收益反哺美国娱乐产业。

二、历史回响:从《亚伯拉罕协议》到F-35的“地缘困局”

美沙协议的深层矛盾,可追溯至特朗普时期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与拜登政府中东政策的冲突。这场跨越两届政府的博弈,折射出美国对中东战略定位的根本性分歧。

1. 《亚伯拉罕协议》的“未竟之业”
2020年特朗普推动的《亚伯拉罕协议》,促成阿联酋、巴林、苏丹与以色列建交,却始终未能撬动沙特立场。根本原因在于,沙特将承认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独立直接挂钩,而美国对此长期采取“模糊策略”。例如,拜登政府虽多次呼吁“两国方案”,却未明确施压以色列停止定居点扩张,导致沙特对美国承诺存疑。这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外交策略,使F-35战机等先进装备成为沙特要挟美国的筹码。

2. F-35军售的“技术-政治”悖论
沙特对F-35的渴求,既源于对抗伊朗的现实需求,更指向中东军事霸权的争夺。然而,美国对F-35出口实施严格政治审查:以色列作为中东唯一F-35用户,其空中优势是地区战略平衡的关键支柱。若沙特获购F-35,不仅将打破以色列军事优势,更可能引发伊朗、土耳其等国连锁反应。2023年美军内部评估显示,若沙特装备F-35,以色列空军对沙特目标的突防概率将从85%骤降至40%,这种风险使五角大楼对军售审批慎之又慎。

3. 特朗普遗产的“破局可能”
特朗普2019年关于中东的著名演讲,实则揭示了美国战略收缩的深层逻辑。他宣称“西方干涉时代终结”,主张将利比亚、黎巴嫩等国主权交还当地人民,甚至暗示愿与伊朗达成和平协议。这种“去干涉主义”立场,与拜登政府通过军售维系中东影响力的策略形成尖锐对立。若特朗普2024年重返白宫,可能彻底颠覆现有协议框架:通过承认巴勒斯坦换取沙特建交,进而推动F-35军售与地区安全架构重组,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或将重塑中东地缘版图。

三、现实困境:军售执行与沙以关系的“死结”

当前协议的最大障碍,在于军售执行与沙以关系正常化的互为前提。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使协议陷入“纸面繁荣”风险。

1. 军售执行的“以色列红线”
以色列对沙特F-35军售的反对,不仅源于军事平衡考量,更涉及国内政治博弈。内塔尼亚胡政府长期将“阻止阿拉伯国家获得F-35”作为凝聚右翼选民的关键议题。2023年以色列议会通过决议,明确反对任何可能削弱其空中优势的军售。这种政治压力迫使美国采取“技术拖延”策略:通过延长审批流程、附加技术限制条款等方式,将F-35军售转化为对沙特的长期谈判筹码。

2. 沙以建交的“巴勒斯坦前提”
沙特王储萨勒曼多次公开表示,沙以关系正常化必须以巴勒斯坦建国为前提。这一立场与美国“渐进式推动”策略形成根本冲突。例如,拜登政府试图通过“经济正常化”曲线救国,推动沙特与以色列在能源、科技等领域开展非官方合作,但沙特坚持要求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巴勒斯坦建国决议草案。这种“政治互信赤字”导致协议中的军售条款长期悬空,成为制约美沙合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3. 美国中东战略的“系统性危机”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中东战略正面临系统性危机。一方面,页岩油革命使美国对中东能源依赖大幅降低,战略重心加速转向印太;另一方面,中东国家“向东看”趋势加剧,沙特2023年加入金砖国家、阿联酋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等举动,均表明美国单极霸权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6000亿美元协议更像是美国“最后的挽歌”——试图通过经济合作延缓中东影响力衰退,却难以扭转地区力量对比的根本性变化。

四、未来推演:协议破裂与中东重组的“临界点”

当前协议的脆弱性,使其面临三种可能走向,其中“部分执行+局部破裂”的概率最高。

1. 乐观情景:技术性妥协与有限执行
若美国同意向沙特出口F-15EX等非隐形战机,同时推动沙以在反恐、能源等领域开展有限合作,协议可能部分落地。例如,沙特采购价值500亿美元的常规武器,美国则默许沙特与以色列在红海护航行动中展开非正式协作。这种“各退一步”的妥协,既能维持美沙关系基本盘,又避免直接冲击以色列安全。

2. 悲观情景:协议破裂与地缘震荡
若F-35军售长期悬而未决,沙特可能转向中俄寻求替代方案。2023年沙特与俄罗斯就S-400防空系统重启谈判,与中国在核能、5G等领域深化合作,均释放危险信号。一旦沙特彻底倒向“东方阵营”,美国将失去中东最大盟友,以色列则可能被迫调整安全战略,甚至引发海湾国家军备竞赛。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将使中东陷入新一轮动荡。

3. 激进情景:战略重组与新秩序诞生
若美国在2024年大选后彻底调整中东政策,例如承认巴勒斯坦国以换取沙以建交,进而推动F-35军售与地区安全架构重组,中东可能迎来“后美国时代”的新秩序。这种“破而后立”的变革,虽充满不确定性,却为解决巴以冲突、遏制伊朗扩张提供历史性机遇。然而,其代价可能是美国全球领导力的进一步削弱,以及中东地缘格局的长期动荡。

结语:一场没有赢家的“零和游戏”
美沙6000亿美元协议的博弈,本质是美国霸权衰落与中东国家自主意识觉醒的碰撞。当沙特用“6000亿美元”叩问美国战略承诺的诚意,当以色列以F-35红线划定中东权力边界,当伊朗在核阴影下悄然扩张影响力,这场协议早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检验美国能否适应多极化世界的试金石。或许正如特朗普所言,“国家建设者”的黄昏已至,而中东的未来,终将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自己书写。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松林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