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柳芳的当代水墨到当代艺术革命的新宣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9:08 1

摘要:柳芳是我近些年一直关注的艺术家,从油画到水墨的一系列转变和展览让人不能忽视。柳芳的作品,可以听其音观其行谓之逍遥也。庄子《逍遥游》中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便如此。柳芳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她的研究领域不局限于油画,近几年更是在水墨材料上

柳芳是我近些年一直关注的艺术家,从油画到水墨的一系列转变和展览让人不能忽视。柳芳的作品,可以听其音观其行谓之逍遥也。庄子《逍遥游》中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便如此。柳芳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她的研究领域不局限于油画,近几年更是在水墨材料上不断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柳芳心性自由,遵循简单朴素的本心,她是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同时她也希望她的绘画没有边界。所有材料媒介都是可以“拿来用的”。这恰好验证了勒内·笛卡尔全部认识论中“我思故我在”的起点和终点。

柳芳的“水墨”绘画表现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水墨画,传统水墨是以山水、人物、花鸟为题材,重复”不可避免,“模仿(临摹)、再现(写实)、叙事(主题)”是一贯秉承的。柳芳的“水墨”显然不是这种套用,她的绘画,没有材料和内容的界限,瓶瓶罐罐桌椅水果等日常生活里的小物件都可以成为她的绘画语言,甚至“人”也可以作为“物”自然存在。没有了山水画卷的宏大叙事,没有了天地的分割法则,没有了再现模仿,她的绘画趋于朴素,直指人心。东方骨子里的意境更为清晰,马丁·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柳芳就是这样的生活和创作态度。观其作品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匿,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烈,情绪酣畅。

柳芳水墨画作

柳芳水墨画作

柳芳从2019的水墨个展“灵与物”开始,2020“素境”,2021“以物为量”,2022“无界”,2023“微光”,2024“如野”和“执黑”,“未满”,一直致力于水墨静物创造,其展览像一次又一次视觉盛宴。 她的多次个展是连续性和递进性的,可以窥见她思维的不断完善,从具象印象抽象表现不同角度解读静物,以物入题,从有名到无题,是重复与差异的延伸,她的作品平面化但体量十足,空间张力极大。吉尔· 德勒兹在《重复与差异》中指出“哲学关注内在性平面和概念,而艺术则是关注组合平面和感觉,这种组合的平面没有主体、等级和形式的限制。艺术就是以去主体化的方式存在,是纯粹的情感运动和变化,艺术家的任务则是摆脱现有艺术体系的制约,打破而孔化的模式,进而捕捉到贯穿面孔与身体的不可见之力。德勒兹反对现代主义的普遍性、同一性和确定性,他强调存在的差异性、复多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他批判理性、启蒙、历史和意识的霸权,提倡非线性、非中心、非层级的思维方式。柳芳作品中正展示了她的情绪张力和生命力伦理美学特征,她不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自己独特的、富有创造力的哲学风格和表达方式。

自“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以后,“文明”遭受质疑,批判传统、追求自由成为人们的呼声。世界艺术的中心也在二战后,由巴黎转移到纽约。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的抽象表现主义使得美国绘画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如果说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和波普艺术代表了美国在艺术审美领域的高峰,那么,波洛克和抽象表现主义则代表了美国艺术审美的崛起。西方的所有学科间没有明显的边界,甚至越来越模糊化,在艺术家的创作上对于影像、装置、绘画媒介等更是没有边界,艺术家在创作上更加的自由。西方人接受并喜欢柳芳的作品,这离不开画家作品中潜在的东方文化底蕴,正向她纽约会客室的访谈中说道,“我是中国人,用东方的水墨材料能够更好的表达我的心性。”柳芳从此必然是国际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同时具备东西方艺术特征。她的水墨作品不受中心主题制约,它不是现实主义的再现和叙事,它更多的是对材料媒介的实验,强调肢体动作的先验,看似“无意识”随意勾勒,却是“感知”的身体反应。是超验的经验过程。这正是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所解释的“知觉先于思想,经验先于意识,身体先于心灵。”柳芳的作品强调材料、注重过程,“结果”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与西方两千多年的现象美学与物论客观的哲学观是如此接近。于是柳芳行走在东西方的艺术大道上变得更加自在。

柳芳水墨画作

柳芳水墨画作

美国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前卫与媚俗》《走向拉奥孔》《朴素的美学》等著作代言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作为美国,代表西方该时期最重要的评论家之一,他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格林伯格受汉斯霍夫曼的影响,支持纽约画派的波洛克、德库宁,但格林伯格只能解释到此,只能解释到绘画层面。当大地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更多形式的出现,美国哲学家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的《物导向本体论》(新唯物论),简·本尼特 (Jane Bennett)的“生机物质主义概念”,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三元论,美国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E. Krauss)的《前卫的原则性》对这些形式、现象进行了解释。在欧洲的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allegory”(寓言)、“differance”(延异)与克劳斯不约而同的对抗了罗格斯中心主义,“延异”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代表,典型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平面化、碎片化的理论倾向,克劳斯1981年的《前卫的原创性》成为后结构主义艺术批评的开山之作。她对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死后《地狱之门》的阐述,对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格子》的阐述是深刻的。现代艺术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主导的,然后波及亚洲、世界的各个角落。走进纽约,柳芳是幸运的,访谈中画家说道“美国的空气、自由是她喜欢的。”当绘画中的平面性“墙面”成为最后的壁垒,当“画框”已不存在“边界”。“移动的”“流动的”“混沌的”艺术体验被不断的探索。“无题”的绘画将无限延伸下去,这种延伸解决了“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尽管简单、朴素、但通过无限延伸,作品仍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柳芳的作品就展示出了这种来自朴素的能量。

最后笔者借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最有名的一篇论文《The Death of the Author》来解释作家与观众的关系。就是说,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是人改变世界,而是世界赋予人这种改变的权利,在艺术的汪洋里,作者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也是作品中的“物”。当作品发表后,作者显得不重要,作者不再也不应该成为主体。她的作品要交给观众,交给读者。要让读者参与进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诠释,进而让作品的生命力更为广阔。我想这就是当代艺术革命性的核心宣言吧。

评论家:贾武明,韩国东亚大学美术学博士,就职于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画家柳芳,中国人民大学油画专业获硕士。纽约哈德逊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居北京。

来源:逸苑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