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光伏组件点亮异国夜空、新能源汽车穿梭于欧洲街巷时,一个隐形的商业机遇正在浮出水面——中国物业服务行业的全球化远征。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出海版图正经历着从“钢筋铁骨”到“数字神经”的深刻转型。
当光伏组件点亮异国夜空、新能源汽车穿梭于欧洲街巷时,一个隐形的商业机遇正在浮出水面——中国物业服务行业的全球化远征。
这个曾经被视为地产附属品的行业,如今正站在时代风口,即将书写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1、服务出海
从中国企业出海的进程来看,演变的趋势也比较清晰:从最早期工业基建为代表的密集劳动力输出,到后来的小商品、家电为代表的工业品贸易输出,再到近年“新三样”(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制造输出,如今更是进化为数字服务输出(Keeta、DeepSeek等)。
这体现的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腾飞,也是中国“软服务+硬科技”的提升。
在此前“工业化”执念的影响下,国人更关注制造业出海,对全球服务贸易的关注度不高。
其实,服务贸易才是这个时代的风口。近十多年来,全球服务贸易发展速度一直快于货物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4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将超30%,比2022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这一增长表现,在全球需求疲软、商品贸易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中堪称亮点。
而且,服务贸易的全球竞争早已如火如荼。美国的表现可谓一骑绝尘。当我们还流连于世界大工厂的喜悦时,美国已经在全球服务贸易中占尽优势。2023年美国服务出口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13%;美国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有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顺差总额近3000亿美元。
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以CBRE、JLL等为代表的国际五大行,他们提供的不动产服务遍布全球各地。
2、中国物企的出海禀赋
中国建筑军团在全球市场缔造的奇迹,为物业服务出海铺设了黄金航道。
202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突破1.9万亿人民币的壮举背后,是无数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智慧城市和交通枢纽。
这些钢筋混凝土的丰碑在竣工交付之时,恰似破茧成蝶的临界点,呼唤着专业运维力量的接棒。
从迪拜自贸区的智能仓储到东非铁路网的能源站房,每一个基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成本往往占据总投资的60%以上,这片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商业蓝海,正等待中国物业服务企业的精耕细作。
基建出海的“雁阵效应”正在显现。
而历经国内市场淬炼的中国物业服务企业,早已锻造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深圳科技园,物管团队通过AIoT平台实现着每平方米0.3瓦的能耗控制精度;在上海金融中心,应急响应系统能在11秒内定位故障点位。这些数字化运维能力的沉淀,恰是打开国际市场的万能钥匙。
更不必说中国企业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积累的无人配送、共享空间运营等创新模式,这些经过14亿人口市场验证的服务方案,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外溢势能。
3、物业服务出海风险
看似平静的出海航道下,文化差异的暗礁与地缘政治的漩涡从未消失。
智能安防系统可能因数据合规问题遭遇技术壁垒,本地化用工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文化冲突,这些潜在风险时刻考验着企业的应变智慧。
在人员管理领域,过度依赖外派团队容易陷入“文化隔膜”的困境,而完全本土化运营又可能衍生管理失控的风险。
破解这道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技术标准化”与“服务在地化”的平衡体系——既保持核心系统的技术自主性,又培育通晓双语的本地管理梯队,形成跨文化服务的中枢神经。
政治环境的波动性更需未雨绸缪。某些地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政策可能随政权更迭骤然转向,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环保审查往往夹杂着非技术因素,这些变量要求出海企业必须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
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物业服务作为“贴地飞行”的民生行业,既要深度融入社区肌理,又要保持战略定力,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远比单纯的技术输出更具挑战性。
4、出海路径选择
出海路径的选择犹如围棋布局,讲究“以正合,以奇胜”的战略智慧。
初级阶段,跟随中资基建项目提供配套服务是最稳妥的起手式。这种“伴随式出海”既能依托现有项目降低试错成本,又能通过实战积累跨国服务数据。
当业务根系深扎之后,便可转向“本地化”的深耕阶段——在重点区域设立技术枢纽,构建辐射周边的服务中心;通过跨国人才库建设,形成文化理解与服务标准化的传导机制。
此时的物业服务已不再是简单劳务输出,而是演变为技术标准与管理经验的系统集成。
技术话语权的争夺将决定最终航向。
就像中国制造从产品出口迈向标准输出,物业服务企业完全可以将智慧运维系统、绿色建筑认证体系等转化为行业标准。
这种“软实力”的沉淀,标志着行业价值链条的重构: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到主动参与标准制定,从服务提供者升级为生态构建者。
结语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舰队到如今驰骋四海的中国服务,商业文明的传播载体在变,但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始终未改。
物业服务出海的征途或许没有高铁驰骋的恢弘,不及5G基站闪耀的夺目,却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世界对“中国服务”的认知。
服务贸易的全球化,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文明智慧的对话与交融。
来源:中物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