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城市更新已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近年来,滨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实施了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城市品质得到了一定提
活塞家园小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旧貌换新颜。 (资料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城市更新已成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近年来,滨州市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实施了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城市品质得到了一定提升,但仍面临着规划统筹引领不足、管理审批机制不健全、资金保障不足以及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改善提升。
强化规划统筹引领,构建科学规划体系
强化战略引领的顶层设计体系。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战略要求,将城市更新工作纳入滨州市城市建设总体发展规划,通过编制实施《滨州主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明确城市更新的战略定位、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加强城市设计,确保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目标齐头并进、协同推进。
创新体制机制。针对城市更新历史遗留问题和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创新思路,探索出台专项政策,为城市更新扫清制度障碍,鼓励因地制宜,结合《滨州市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和具体实际,一事一策制订实施具体工作方案,精细化推进。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动态监测评估体系,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要求,完善“城市体检”体制机制,依据体检结果,定期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重要产业项目、重大公共设施等落地需要,及时调整优化规划项目,确保城市更新始终与城市发展实际需求相适应。
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
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分工。明确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城市更新参与主体在城市更新中的职责分工,制定职责清单,确保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简化审批流程。针对城市更新工作实际,优化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服务工作,创新审批模式,开辟城市更新项目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法规。针对城市更新中的法规缺失和漏洞,加强借鉴和学习调研,积极探索制定完善城市更新相关法规,确保城市更新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健全可持续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力度。做好项目策划储备,积极争取专项债券、上级专项资金,加大对城市更新的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管网改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民生项目。充分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项目窗口期,牢牢把握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性政府专项债券等,推动实施燃气管网、供热设施等老化更新改造项目。
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抓住当前国家稳经济促消费的政策机遇,结合滨州市城市发展定位,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政企合作经营、特许经营权出让、组织居民及经营户出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更新。如邹平市发展多种项目资金平衡方式,引进城市更新资本,与国有公司通过股权投资方式组建合资公司,利用20%的资本金撬动80%的股权投资,充分调动多元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实施。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城市更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贷款、债券、基金等多元方式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城市更新项目中腾退的土地、房屋等存量资产进行盘活利用,通过出租、出售等方式增加项目收益。鼓励将城市更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引入新兴产业、提升产业能级等方式,提高项目自身造血能力。如我市通过政府引导、司法清算及招商引资成功盘活停工16年的滨州101总部基地项目(原龙悦国际饭店项目),在项目重启后手续办理等多方面,依法依规实施优惠支持政策,推进解决影响项目盘活的各项难题。在保留原建筑基础上,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并提升周边道路通行效率,最终实现低效用地的焕新与城市形象的蝶变。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
构建全方位宣传体系,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电视专题报道、广播访谈节目、网络新媒体平台、社区公告栏、宣传手册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城市更新政策要点和先进典型案例,切实提高居民对更新政策的知晓率、理解度和认同感。
加强基层共建,构建长效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治理能力,引导基层参与城市更新。组织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加强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引导,培育居民家园意识,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更新前问需于民、形成共识;更新中问计于民、达成共建;更新后问效于民、实现共赢。构建综合协同、良性互动的城市更新治理体系。在这方面,滨州政和社区提供了可复制模式。该社区运用“城市微更新”理念,一改以往单一小区改造模式,将社区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统筹联动改造,在现有物理空间框架下,通过“破墙统管”进行片区规模化改造,最大程度利用各小区原有建筑设施,打破、重组、优化原有建筑和功能格局,延伸老旧小区改造广度和深度,实现零散楼栋的统一改造和长效管理。同时,一并进行线路整治,彻底解决了困扰小区居民20余年的“线路蜘蛛网”问题,切实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建立规范的信息公开流程,通过政府网站、社区公示栏、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及时、准确、完整地公开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改造补偿标准、工作进度安排、监督举报电话等关键信息。对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组织专场说明会进行详细解读。建立健全信息查询和反馈机制,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
多方谋划参与,提升社会共建水平。完善专家和公众代表参与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开展跨专业跨行业沟通交流,加强沟通协作,共同处理社区公共事务。鼓励群团组织、社区志愿者团队、专业社工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和运营管理,强化技术支持。通过社会共建,提高城市更新项目的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运营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097。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