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皖“C城”暗战:徐温二州争万亿,蚌埠突入高端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9:17 2

摘要:长三角的”万亿城市俱乐部”向来是资本与技术的修罗场。苏锡常的尖端制造、杭甬的数字经济筑构起森严的产业壁垒,使得后来者明显感受到了吃力。

长三角的”万亿城市俱乐部”向来是资本与技术的修罗场。苏锡常的尖端制造、杭甬的数字经济筑构起森严的产业壁垒,使得后来者明显感受到了吃力。

近期,各城市一季度财报出炉,又一次将城市之间的万亿之争拉上台面。其中,长三角的温州、徐州表现很是亮眼。

先看数据,徐州一季度GDP为2251.7亿元,同比增长5.9%;温州一季度GDP为2403.7亿元,同比增长6.7%,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

不难发现,目标同为万亿城市的苏C与浙C正你追我赶,甚至今年有望成为万亿城市绵延带的一部分。

从"单点突破"向到"网状协同",一场无声的裂变正在长三角腹地涌动。

而在苏C与浙C全力冲刺的过程中,安徽的皖C蚌埠也亮出了自己的王牌。

此前,我们曾做过江浙鲁三座“B”城的比较,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江浙皖三座“C城”的发展面貌和前景分析。

01.

徐州,还临门一脚

长江以北,苏北的发展势头都很强劲。

一方面,苏北5个城市超过全省5.9%的增速。

分别为:淮安市、宿迁市、扬州市、盐城市、南通市。

而其中,黑马淮安以7.0%的增速领跑。

另一方面,在最新的工作报告中,徐州明确“十四五”期间迈入万亿俱乐部,其工程机械行业成为其发展底气。

徐州能做到这样,着实不容易了。

上个世纪以前,徐州长期在为江苏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承担着产业链低端化、产业结构低层化的价值损失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额外损失。同时,徐州作为国内的重工业重地,能源消耗一直很惊人。

换句话说,徐州是站在资源枯竭的悬崖边完成了惊心动魄的产业腾越。

以能源为例,上个世纪徐州的煤炭、钢铁和水泥为主导的重工业常年在其城市GDP占比达到50%以上,如此倾斜的占比,长期以往下去,徐州的经济发展将面临能源枯竭、污染严重,徐州很难进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多数情况下是淘汰落后产能并培育接续产业,本质上这是舍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高速增长模式。

对于传统工业重镇的徐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换血的过程。

但徐州硬生生地撑了下去,并在自己土地上诞生出新型能源和双碳产业。

除了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徐州还立足能源产业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加大科研投入来提高煤矿利用率,锚定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四大产业主链。

徐州的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对企业和项目也给到了十足的诚意。

截止2024年,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在建项目就有94个,计划总投资约1393亿元,年度投资计划440亿元

作为中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代表之一,徐州的在能源领域的转型思路极具示范意义。

此外,依托国家老工业基地的深厚底蕴,徐州的装备制造同样不可小觑,就徐州工程机械集群来说,其产业规模就超过2100亿元,占全国市场超五分之一,亿万级的冲刺,这个产业贡献了不少力量。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徐州的徐工集团和徐州的“343”战略。

343,简而言之,就是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4个新兴集群(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3个特色集群(安全应急、精品钢材等)。

目的很明确,持续增长极、培育新动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如果说,徐州这座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通过“343”创新产业计划重塑竞争力,那么徐工集团作为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的链主企业,正在展示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魄力。

早在2003年,徐工集团便缔造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苏北地区首家百亿元大集团,今年,是徐工集团入选“世界五百强”的第六年。

全球首台矿用混动挖掘机XE650GKHEV、全球首款插电式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起重机产品、全球最大吨位纯电动装载机 XC9108-EV、全球首款矿用大功率纯电动平地机GR350EP皆出自徐工集团。

就单看其去年的年报,就不难发现,徐工集团在国内友商中罕逢对手。

202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16.60亿元,归母净利润59.76亿元、同比增长12.2%,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继续保持国内行业领先。

同时间,全球最大塔机等一批“国之重器”荣耀上市,徐工推出无人矿卡、无人挖掘机、无人装载机等高阶智能化装备,并已经工程化落地应用,未来科幻终将成为现实

迈进千亿的进程中,徐工集团功不可没。

而我相信,苏C这座转型之城留给时代的启示,或许比GDP数字更具穿透力。

02.

温州人如何算“万亿”这笔账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温州人做生意,很厉害。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名字一直出现在国人的耳边,战绩可查:

全国第一本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第一部私营企业条例;

第一个股份合作企业地方性行政规章;

成立第一家城市信用社等……

户户做生意,人人当老板,是温州那时候的真实写照,可以说,是温州人的商业头脑诞生出了“温州模式”。

但温州成也温州模式,败也“温州模式”。

从本质来说,温州模式的核心是以小作坊、小商品为主的草根模式,作为最早看清市场经济的一批来说,温州吃到了时代的香饽饽。

但随着整个中国市场环境的变迁,生产关系的重组,“温州模式”逐渐落后于专业化高、规模大的集中生产,注定要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上败北。

不可否认,“温州模式”作为一个时代温州的缩影,打出了温州的名气,却也因此在全国进入产业升级期间陷入了发展劣势,更是因为当年“炒房团”败坏了口碑,与杭州、宁波的差距逐渐拉开。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后,温州以准亿万城市之名再度回归长三角的视野之中。

今年,温州一季度表现亮眼,即使与27座万亿城市相比,温州依旧以6.7%的增速遥遥领先。

具体看,今年一季度温州三次产业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2%、6.4%。

其中,工业大类中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16个行业达到两位数增长,是温州工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支撑。

就拿苏C徐州进行对比,2022年徐州GDP已经达到了8400亿,彼时的温州,GDP首次突破八千亿元大关,达到8029.8亿元。

但仅仅两年过去,温州的GDP就已经超越徐州的9537.12亿元,达到9700亿元。

你不能说是苏C不行,只能说是浙C太猛了。

可以说,温州实现反超,并不是偶然,而是积少成多的必然结果。

早在2014年,温州便开始尝试摆脱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和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开始培育网络经济、激光、轨道交通以及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

另外,近些年温州构建起与徐州“343”创新产业计划相对应的 “5+5+N”现代产业体系,堪称超前视野布局。

其中,第一个5指电气、鞋业、服装、汽车零部件、泵阀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第二个5是以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N则是指代若干个未来产业。

凭此,温州在传统支柱行产业上愈战愈勇,新兴主导产业也逐渐摆得上台面。

就拿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领域来说,2024年温州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9%,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八百亿。正泰高效光伏、星曜半导体、国电投异质结、比亚迪弗迪动力电池、伟明盛青新材料、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等重大项目在温州投产。

此外,相比苏C,温州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优点:

人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人口上,徐州901万人,而温州即将打破千万大关。

并且得益于温州的人才政策,单2024年,温州就引进大学生、技能人才21.3万人, A类顶尖人才5人,引育国家和省领军人才102人,是历年最高。

或许早些年温州的顽疾没有彻底根治,但作为下一个万亿城市的最强候补者,温州在以超高速姿态俯冲万亿这一时间节点上,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03.

蚌埠,长三角三C的最后一角

与徐州和温州相比,蚌埠在这场全国的经济大战中没有多少戏份。

原先我对这座长三角最后一个C不报太大希望,查阅完资料后,突然觉得惊喜。

先说结论:

这座城市大有可为。

或许单看长三角41市的一季度数据,蚌埠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生产总值587.5亿元,总排名倒数第11。

不过也能够理解,毕竟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都是“卷经济”的怪物,蚌埠在其中并不显眼。

但蚌埠可并不低调,热播剧《长月烬明》之后,社交平台上关于蚌埠的话题全网点击量超过10亿次,带动蚌埠城市品牌形象的话题营销达15亿次以上。

尽管文旅项目是一座城市收入和知名度的重要支柱,但城市GDP贡献不能只靠曝光和旅游。

再看一组数据,蚌埠此次GDP增速5.9%,跑赢全国5.4%的平均增速,不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梯队。

没错,蚌埠的工业比重高、基础足、水平高,像极了一座城市:苏C徐州。

和徐州以及温州相同的是,蚌埠也有段曲折的过往,也有着亟待转型的城市目标,但不同的是,蚌埠的转型难度是苏C、浙C不能比的。

从蚌埠的工业历史说起,最早,蚌埠因为近代津浦铁路的开通,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兴盛过一段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蚌埠工业总产值长期位居安徽省首位,曾是安徽最主要的工业城市。

时过境迁,蚌埠遇到了和徐州同样的处境,传统工业与工矿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并不吃香。

但不同的是,徐州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区位优势,也拥有近乎三倍于蚌埠的常住人口。

差距更大的是,蚌埠并没有像徐工集团一样的本地龙头企业。

另外,蚌埠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并不多,刚刚超过1100户,还没有省会城市合肥的一半多。

蚌埠在2021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说得很直白,

“蚌埠处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以及多个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地理边缘位置……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较,尚未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激烈竞争。”

可以说,正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蚌埠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中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目标,几次转型,都是虚晃一枪,并没有成就真正的主导行业。

转折口发生在2023年。

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的韩俊两次去到蚌埠调研,主要为一件事:

“上天”

当年5月,蚌埠发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仅3个月后,航天产业园开建,地点就定在禹会。

事实上,蚌埠不是盲目进入这个赛道,而是基于科学的论证:

蚌埠曾是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积淀;全市集聚了众多国家级大院大所,比如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的MEMS传感器和陀螺仪、双环电子的精密电阻器、中电科40、41所的继电器和连接器等精密电子元件,在航天设备、航天发射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0多个,本地10余所高校及职教机构可为商业航天产业输送企业管理、数控、机加工等专业人才……

就航天产业发展一事,蚌埠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一拍即合,打造“1+4+N”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一个空天科创中心,四个配套产业基地,N个空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产业空间布局。

凭借着坚实的工业基础,蚌埠的速度十分让人惊喜:

24年6月,蚌埠造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十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

4月2日,“龙云”发动机在蚌埠市禹会区的大洪山火箭发动机试验场顺利完成测试;

就在前些日子里,举办的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3个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23.5亿元。

没技术就找大院合作,没人才就引进人才,没钱就拉投资,可以说,蚌埠这次是铁了心要上天,想吃下这片万亿级的商业航天蓝海。

而蚌埠定下的目标是:

在三到五年内,将商业航天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十到十五年内,打造成支柱产业。未来10年。

虽然起步较晚,但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

从2019年第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落户,到如今形成集聚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锁定在蚌埠,携手踏上太空商业化时代的星辰大海。在这个潜力无限的新赛道上,“淮上明珠”安徽蚌埠正以黑马之姿加速奔跑,悄然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上的“新势力”。

未来和其他两座C城再较较劲,也不无可能。

来源:金融街1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