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11日,第六届中韩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中韩两国学术界的60余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及当代阐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
本报记者 李永杰
5月10—11日,第六届中韩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来自中韩两国学术界的60余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及当代阐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
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近年来,中韩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日益密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张异宾回顾了“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创建历程及学术贡献,阐明了该国际学术平台在构建跨国对话机制、深化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韩国国立木浦大学教授林春城介绍了张异宾所著《回到马克思》在韩国的翻译出版情况及其引发的学术反响。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教授姜信俊回顾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在韩国的传播历程,重点介绍了其组织翻译的韩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出版进展,总结了韩国学界在文献编译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主要经验,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深入研究,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南湜认为,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的命题,实质上是在认识论维度终结希腊传统的超验形而上学范式,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从思辨形而上学向实践人类学的根本转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森林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的基础上,系统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马克思、恩格斯由此提出以“真正的实证科学”为标志的新哲学方法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唐正东梳理了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本质认识的思想历程,认为正是在深入学习齿轮传动理论之后,马克思才真正理解了机械工厂的运作逻辑及其社会影响,这一技术认识论层面的突破,使他得以建立起对资本逻辑的科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及当代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当代阐释取得新进展。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亚洲探讨了马克思存在论的三个维度。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教授金勋重新审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该文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批驳了新唯物主义关于该书“过时”的误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产生新问题。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蓝江表示,当代哲学需从传统主体哲学转向语言哲学与主体间性哲学,以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笑夷以列斐伏尔思想为例,提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体现出方法论上的双重特性,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当代表达提供了重要路径。
韩国建国大学教授金成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跨文化哲学领域展开研究,通过对海德格尔、德勒兹和元晓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揭示三者在存在论层面的深层关联。这一富有开创性的哲学对话不仅拓展了当代本体论转向的理论视域,也为建构以内在性、平等性和差异性为核心特征的新型本体论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注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与会学者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新热点。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怀玉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重构了“空间化”概念,批判静态的实体观,提出资本主义通过城市化、全球化和数字化三重空间生产机制,实现对社会空间的持续掌控,而中国式现代化则提供了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的替代路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仰海峰表示,传统资本主义批判研究多以生产逻辑为出发点,这一源自古典经济学和李嘉图社会主义的研究路径,容易陷入非历史性的解释框架。他强调,《资本论》在哲学层面的重大突破,在于用“资本逻辑”取代“生产逻辑”,从而构建起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解剖。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白刚认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兼具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与掩盖剥削关系的双重特性。马克思在对旧世界批判的基础上,指明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旨趣在于突破“资本文明”的桎梏,致力于建构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型文明形态。
韩国国立庆尚大学教授郑九铉探讨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通过调整资本循环中的时间构成,以实现对利润率的持续调节与控制。
会议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韩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主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