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类抗骨质疏松药物有什么区别?6张表给你答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09:13 1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表现,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抗骨松药物主要包括骨营养补充药、抑制骨吸收药、促进骨形成药以及其他机制分类药物。不同分类下不同药物也有所区别,整理如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表现,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抗骨松药物主要包括骨营养补充药、抑制骨吸收药、促进骨形成药以及其他机制分类药物。不同分类下不同药物也有所区别,整理如下。

一、 基本骨营养补充药

钙剂和维生素D是日常防治骨质疏松的基本药物,钙和维生素D的使用应贯穿于整个骨质疏松治疗过程,常与抑制骨吸收药和促进骨形成药合用,可以提高骨密度,预防骨折风险。

(1)钙剂的区别:

(2)维生素D: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主要有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和艾地骨化醇。肾功能障碍患者可选用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肝功能障碍患者宜选用骨化三醇,不宜选用阿法骨化醇。而艾地骨化醇是新型的维生素D衍生物,在1,25(OH)2D化学结构2β位引入3羟基丙氧基。上述药物不需要肾脏1α羟化酶羟化即可发挥活性,因此更加适用于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以及1α羟化酶缺乏或减少的患者。

二、 抑制骨吸收药

(1)双膦酸盐:双膦酸盐能够特异性结合到骨表面,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促进凋亡,从而抑制骨吸收。

(2)降钙素类:目前用于临床的降钙素主要是依降钙素和鲑降钙素。降钙素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丢失并增加骨量,还可以有效缓解骨痛。

(3)绝经激素类:绝经激素治疗(MHT)方案主要包括无子宫妇女单雌激素治疗(ET)、有子宫妇女雌加孕激素治疗(EPT)以及一种独特的治疗药物替勃龙。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不是雌激素,而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可以发挥类似或拮抗雌激素的不同生物效应的药物,如雷洛昔芬。

三、 促进骨形成药

特立帕肽是国内已上市的促进骨形成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眩晕等。我国目前特立帕肽疗程限制在24个月,停药后建议序贯骨吸收抑制剂治疗。

四、 其他机制类

该类药物能减慢骨重建,兼具抑制骨吸收和刺激成骨细胞生长作用,如锶盐雷奈酸锶和异黄酮衍生物依普黄酮。

对于上述四种分类的用药,一般对低中度骨折风险者,如相对年轻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水平较低但无骨折史的患者,首选口服药物治疗,如阿仑膦酸钠;对口服不能耐受、依从性欠佳及高骨折风险者,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水平极低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注射剂,如唑来膦酸、特立帕肽治疗;对于仅存在椎体骨折高风险,而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不高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雌激素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如雷洛昔芬治疗;此外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降钙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等. 骨质疏松症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5):523-529.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