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像中国人一样,穿破衣吃烂菜,却把西方精锐战机给揍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9:15 2

摘要:在本轮印巴“5·07空战”暂告一段落之后,X上有个外国网民去翻阅了一下歼-10战机的发家史,最后他在国内社媒平台上刷到了一张照片,一张令他无比感慨的照片,一张虽然谈不上有什么摄影技巧,却绝对有精神震撼力的照片。

最近有条帖子在X上火了。

在本轮印巴“5·07空战”暂告一段落之后,X上有个外国网民去翻阅了一下歼-10战机的发家史,最后他在国内社媒平台上刷到了一张照片,一张令他无比感慨的照片,一张虽然谈不上有什么摄影技巧,却绝对有精神震撼力的照片。

这是一张很有年代感的照片,它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西南某地某军工科研厂所。这张照片到现在已经快30年了,如果不是熟悉个中隐情的人,我估计他在看到这张老照片时的第一印象恐怕是不会太好的。他大概率会以为,这应该是当时某个因为效益不好而行将倒闭的老厂子。而那群挤在老式卡车旁等着打饭打菜的,要么是即将下岗的工人,要么就是窝在厂里蹭大锅饭吃的混子。

这帮人的就餐环境是那样地简陋,甚至就连右下角那个戴着眼镜片、穿得斯斯文文的读书人,也得蹲在地上,从锅里盛饭。至于站在他旁边那位露着俩大膀子、浑身都晒成了古铜色的中年汉子,就更不用说了,整张照片里头最显眼的就是他,尤其是他那件几乎都穿成渔网的破烂白背心。因为正是这件白背心,为这一整张照片都奠定了一个大基调。

这个基调是灰暗的、压抑的、辛酸的,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甚至可以说是绝望的。

但是对于了解这张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的人来说,比如我,它所带来的情感是截然不同的。我不仅从中感受不到丝毫的沮丧和落寞,反倒还觉得充满了朝气和斗志。因为这张照片不是在别处拍的,它的取材地点恰恰位于成飞所某厂房的户外。

——对,就是今天大名鼎鼎、名扬全国乃至全球,上至七旬老翁,下至五岁小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那个成飞,那个搞出了“枭龙”、歼-10、歼-20和歼-36等一众明星战机的成飞所。

因为这张照片我很早就看过了,所以我并不觉得它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对于那些第一次接触到它还有它背后故事的老外来说,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X上的外国网民,这张照片给他们带去的精神冲击,可能丝毫不亚于歼-10CE击落“阵风”这则重磅新闻。他对此不无感慨地评论道:

“击落‘阵风’的歼-10战机,正是由照片中的这些中国人于1998年研制出来的。图中那位穿着破旧背心的汉子,据说就是歼-10项目的总工程师。”

这条帖子吸引了不少X用户的目光,其中有些还是巴基斯坦网民。那张照片同样令他们感慨良多,尤其是在他们得知来路艰难,原来在印巴“5·07空战”中威风八面的歼-10CE,竟然是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搞出来的时候,那种感慨的心情更是会在评论区里被无限放大:

“请问照片里的那位老先生如今还健在吗?如果他还健在,请向他转达我们巴基斯坦人民最好的祝福;如果他已驾鹤仙逝,请代表巴基斯坦在他的纪念网站上献上一束鲜花。”

“西方最先进的武器和战机就这样被一群中国‘乡巴佬’摁在地上摩擦。万斯那小子之前已经被打过左脸了,现在中国人给他的右脸又来了一下。干得好啊!”

“我曾经在一家中国公司的巴基斯坦分部工作过。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讲,要说努力工作,没有人能和中国人一样。中国其实早就是一个超级大国了,意识到这一点你就知道,这一切没什么好惊讶的。只是她太低调,从不像人言功高。”

“是真的,我可以做证。中国人真的是特别勤奋的一群人。我有时候会和他们一起做研究,因此对他们也算比较理解。中国人讨厌浪费时间,一有空就会学习充电,根本闲不下来。他们有时甚至连睡觉都是在实验室里睡的。”

虽然有感而发的巴基斯坦网民不老少,但我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嘴:照片里那位穿着破背心的汉子并不是歼-10的总工程师。歼-10总设计师是宋文骢,总工程师是薛炽寿,这两位巨匠在90年代末歼-10原型机首飞的时候都已是青丝成雪、一把年纪了。

宋文骢

薛炽寿

虽然说法有误,但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真的。那张照片里的破背心,不只是件衣裳,更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军工缩影——缺钱、缺设备、缺条件、缺一件体面的工服、缺一顿像样的饭菜,却唯独不缺熊熊燃烧的斗志、坚韧不拔的精神。

1981年年底,在国内经济发展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代号为“10号计划”的新一代歼击机项目正式拉开序幕。1986年,时年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战机总设计师,肩负起了我国自主研发新一代先进战斗机的历史重任。

歼-1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当时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斗机,技术跨度大、难度高,其战技要求集中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着手开发的2000年左右装备的先进战斗机的特点。作为一款对标美西方第3代战机的先进机型,歼-10研制的难度超乎想象。这架飞机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当时谁都说不准。

对于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有人曾经这样问宋老:

“宋总啊,恕我冒昧,据我所知,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10年、8年,多则10年、20年。你今年已经50多岁了,年龄不饶人啊,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

对此,老爷子是这样回答的: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老宋还能活多少年,这架飞机能不能在我手里定型,我说了不算。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来接着干。”

宋老这话让我想起当年夏明翰在英勇就义前留下的那首绝命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到底是从那段峥嵘岁月一路闯过来的老共产党人,这风骨就是没的说。岁寒,乃知松柏之后凋也。莫道大雪压青松,只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

除了技术上的重重困难之外,成飞所在当时还面临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缺钱,太缺钱了。为了把歼-10搞出来,国家当年原定的投资是40亿元人民币左右。

就研发一款全新的主战装备而言,这笔钱在今天看来算不得什么,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一笔了不得的巨款。因为在歼-10问世之前,我们搞其他飞机一个项目走下来可能也就花个几千万,而仅歼-10这一个项目,就相当于在原来的基础上放大了几十倍。

虽然这笔钱在当年已经是顶天的巨款了,但用来研发歼-10仍显捉襟见肘。首先一个,这40亿有没有按时按量到位拨付到位都不说了,关键这钱不只是给成飞所一家的,其他兄弟单位也要花。歼-10是个大系统,下面还有10个分系统,共计上百家研制单位,那么多人嘴一张都得花钱,最后落到成飞所和宋老他们的手上就所剩无几了。

除了要和国内的兄弟单位分之外,我们还得把这笔宝贵的资金分出一部分去给国外的军工企业,比如法国达索。当年的达索有一项看家本领——一种名叫“卡提尔”的三维软件系统。该系统由达索开发, 主要用于工业设计与产品开发,尤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军工 等领域广泛应用,因其强大的曲面设计能力和模块化功能,在当今工业领域占据着显赫地位。

达索的工程师和他们的“卡提尔”软件

成飞所花了老鼻子钱从达索那儿买来“卡提尔”,并用这款软件协助研制出了歼-10。因此四舍五入,达索其实也算是为歼-10的呱呱坠地而出了一份力的。

当年的成飞所的设计师们使用过的计算尺

现在一晃眼快30年过去了,由达索的“卡提尔”协助设计出来的歼-10系列战机,在印巴“5·07”空战中一鸣惊人,首战就敲掉了达索家养尊处优的千金大小姐“阵风”。

和歼-10一样,“阵风”也是用“卡提尔”设计出来的

今年的巴黎航展开展在即,据说届时中航工业将携麾下一众猛将赴法参展,其中就包括歼-10CE战机和霹雳-15E导弹。咱也不知道这个小道消息是否属实,考虑到巴黎航展向来都是达索的主场,我实在很难想象,当达索的员工在巴黎地界上看到歼-10的身影时,他们的脸上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巴黎航展上的中国飞机

因为实在太缺钱,所以歼-10项目的推进异常艰难。从1982年到1989年,整整8年时间,歼-10依然躺在图纸上,陷入了“论证、研究、再论证”的无限循环之中,似乎再也绕不出来了。

由于那个时候的国家财政异常吃紧,许多在计划经济时代也曾风光一时的厂子,也不得不投身时代浪潮,涉足民用工业维持生存。其中自然也包括成飞。现如今年纪大一点的人,尤其是四川人,兴许还记得“成飞牌”洗衣机,这个牌子就是当年成飞为了维持生存而搞出来的一个军转民项目。在上世纪90年代,“成飞”这俩字在中国最出名的产品并不是战斗机,而是洗衣机。除洗衣机之外,为了让集团旗下的其他企业也能生存下去,成飞的一些分厂在当时甚至搞过一次性筷子封装袋,甚至卖过面条。

《那兔》里曾经就提到过类似的故事情节:因为迫于生计,甚至一度就连宋老这个级别的科研人员都不得不在下班之后搞副业,比如卖面条。

初来成都,成飞所房子不够,所有的飞机设计人员都要自己盖房子、种水稻、种油菜,甚至还要挑粪施肥

后来有人在知乎上曾就这个问题提出过质疑,对此,有位自称是在成飞大院长大的匿名用户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就是在611所长大的,而且我家以前就在宋总家对门。据我所知,宋总倒是没卖过面条。但是我爹说过,在我出生之前,他们曾经卖过鸭子。”

这些故事的细节中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是那个年代中国军工人面临的困难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后来搞出了歼-10和歼-20的成飞,直-10武装直升机的娘家、昌河飞机工业公司旗下的昌河厂当年一样窘迫到不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业是造直升机的昌河厂一直在忙着造“昌河”面包车。

“松花江”牌面包车

除了昌河之外,直-20直升机的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旗下的哈尔滨厂也造过“松花江”面包车。

造歼-20的成飞当年在造洗衣机,造直-10和直-20的昌河和哈飞当年在造面包车,这些军工企业虽然惨,但还不算最惨的。比它们更惨的还有核工业504厂。为了生存,这家本业是提炼核原料的工厂,甚至一度窘迫到了要用高速离心机来生产雪糕。

那个年代的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两句顺口溜——“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刀”

这两句话听起来好笑,但说多了背后全是泪。要是把这些泪珠子一个个收集起来,我想它们应该不会比那件破背心上的洞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番话是孟子说的,后来原成飞所副总设计师谢品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把这话又说了一遍。

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

事实证明,国家和人民没有看错这群非常之人。1998年3月23日,歼-10原型机在成都黄田坝机场的跑道上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第3代战机,首飞成功了。

从飞机上下来之后,歼-10的首席试飞员雷强接过同志们捧过来的鲜花,他紧紧抱住宋老爷子,哭得像个小孩子一样。

试飞之前,雷强曾经说过:“就是摔,我也要摔在跑道上,把飞机带回来!”

首飞之后,雷强哭着和老爷子说:“宋老,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在歼-10首飞成功大约1年之后,一位长者从北京来到成都,来到歼-10的研制现场,听取了歼-10的研制汇报工作。在详细了解了歼-10的性能之后,这位长者对中国航空人取得的卓越进步非常高兴。在向人群发表演讲时,他难掩满脸的喜悦之情,高高举起自己的右手,用自己的食指,在空中比出了一个大大的“1”字。

他勉励航空人再接再厉,“把武器装备搞得更好。”

这不是这位长者第一次视察歼-10。早在1994年10月,他就曾来过成都所,那时的歼-10样机就给理工出身的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个飞机是个宝。”

“我们要有志气,就是要搞自己的东西!”

“看了印象很深,看到了你们实实在在的东西。你们把它搞出来,我说话就更硬了,这个很重要……”

“这些年,你们在这里静悄悄地、不声不响地、坚持不懈地日夜操劳着,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架飞机是给我们中国人壮胆的飞机!”

身为后来人的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实均已证明,这位长者当年高高竖起的那个“1”字,绝不是瞎比画的。

在完成歼-10原型机的研制工作之后,年事已高的宋老爷子逐渐退居二线,歼-10 的后续改进优化工作逐步交到了其他更年富力强的成飞所新生代骨干的手中。这些新生代骨干接过宋爷老子的衣钵,一步步将歼-10从初号机打磨至歼-10A,由歼-10A打磨出歼-10S和歼-10B,再从歼-10B打磨出如今名扬四海歼-10C。

歼-10B

通过对歼-10的不断改进优化,参与到这个巨系统中的成飞所骨干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顶天立地之材。自歼-10之后,歼-20和歼-36相继横空出世,中国航空工业也由此先后从当年第4代,跨越到了后来第5代,再到如今的第6代。从1998年3月的歼-10首飞,到2024年12月的歼-36首飞,我们只用了不到30年和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就走完了美西方传统航空强国至今都没有走完的万里长征。

歼-10C、歼-16和歼-20

歼-10S

歼-36

“通过这架飞机的研制,中国一大批现代飞机设计研制的人才肯定会成长起来!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了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来接着干。”

这是宋老爷子当年说过的原话,事实证明,老爷子没有食言,中国航空工业没有食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食言。

我们中国不是西方,我们说话向来是算话的,说当第一,就当第一。第一个搞出5代机的发展中国家、人类第一款6代机、第一种击落欧洲4代半主力机型的战机。

“5·07空战”的胜利果实虽然是在天上取得的,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无数中国军工人用自己的汗、泪、血,甚至是命换来的。巴空军驾驶歼-10CE,将印度空军的“阵风”挑落马下,前后兴许只用了不到一盏温酒的时间。可为了把这把绝世神兵给锻造出来,我们中国航空工业却不知道花了多少年来磨剑,这中间又熬走了多少干将莫邪。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左)和总工程师薛炽寿(右)正在观看歼-10

马伟明说:“领先就领先美国,这个就是我说的。”

李云龙说:“什么他娘的精锐?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他们都瞧不起你,偏偏你最有出息。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倘若命中无此运,孤身亦可登昆仑。

最默默努力的那群人,最后震惊了所有人。

这群人,吃的是最寒酸的饭菜,穿的是最破旧的衣裳,可他们的脊梁比谁都硬。西方有最先进的设备、最充足的资金,可他们缺了点东西——那种在绝境中咬牙死扛的信念。而正是这种信念,让中国军工在夹缝中,开出了一朵惊艳世界的奇葩。

歼-10、歼-20、歼-36,这些今天名震天下的国之重器,无一不是从当年的破背心中孕育而出。从某种程度上讲,那条破背心并不是寒酸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勋章。

时光流转,破背心褪了色,可它背后的精神却愈发闪耀。

正如狄熙客所言:

一件破背心,半碗夹生饭,却撑起了大国重器的脊梁。西方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为何这群“乡巴佬”能从一穷二白起家,做到今天的世界最强。答案就藏在那张照片的褶皱里——当达索的员工坐在空调房里,用咖啡慢慢浇灌出“阵风”的时候,成飞人却正用自己的血性与倔强,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那颗名为歼-10的希望火种。

而今,这火种已燎原,成了漫天星辰。从黄田坝到克什米尔,从破背心到6代机,中国人用行动告诉世界:尊严,从来都是站着挣来的。

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歼-36以龙吟之势划破长空,我们仍能从泛黄的照片中触摸到那个年代的脉搏。那些蹲在卡车旁扒饭的背影,那些穿着破背心熬夜画图的工程师,早已将信念的基因,镌刻进中华民族的骨髓。从歼-10首飞时雷强的热泪,到“阵风”坠落时世界所发出的惊叹,历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从泥泞中站起。

正如宋文骢总师所言:“路铺好了,自会有更高明的人接着走。”

如今,风云仍在翻涌,但苍穹之下,早已换了人间。

有道是:

陋巷风餐志未穷,青灯秃笔写长空。算珠拨尽千钧力,背脊撑开百代功。

云裂帛,翼惊鸿,阵风折戟笑谈中。卅年饮尽寒霜雪,一啸扶摇镇九重。

来源:孤烟暮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