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揭示宿主识别肠道菌群调控免疫新机制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09:02 1

摘要: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万亿微生物,它们不仅协助消化食物,更在免疫系统塑造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微生物通过释放各类分子与宿主“对话”,调控免疫细胞的生长与功能。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万亿微生物,它们不仅协助消化食物,更在免疫系统塑造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微生物通过释放各类分子与宿主“对话”,调控免疫细胞的生长与功能。

2025年5月14日,在《自然》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钱友存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研究组成功揭示了一种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新机制。

研究团队采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比无菌小鼠与普通小鼠的肠道黏膜样本,发现一种名为APOL9的蛋白在普通小鼠肠道中显著高表达,且主要由肠上皮细胞产生。通过独创的"APOL9-seq"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与微生物组测序),研究团队意外发现,APOL9及其人类同源蛋白APOL2能特异性结合一类常见的肠道细菌——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

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APOL9的识别能力依赖于细菌表面一种特殊的脂质分子神经酰胺-1-磷酸(Cer1P)。当通过基因编辑去除分子合成通路后,APOL9与细菌就不再结合。该研究首次证实,宿主能通过细菌特征性脂质标记,实现选择性“身份识别”。

新型载脂蛋白APOL9通过结合拟杆菌Cer1P分子诱导OMVs释放并激活IFN-γ-MHC-II通路以增强肠道黏膜免疫(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供图)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传统抗菌蛋白不同,APOL9并不杀死目标细菌,而是诱导其释放外膜囊泡(OMVs)——这些纳米级囊泡满载细菌分子,可被宿主免疫系统捕获并用于增强免疫防御。

这项突破性研究首次阐明:宿主蛋白可通过识别细菌脂质标志物,触发有益的免疫反应;同时揭示了一种主动塑造菌群的新范式——宿主并非被动容忍微生物,而是可以通过主动的分子“对话”实现肠道微生态的动态平衡。该发现为开发“菌群-免疫”协同调控的下一代疗法开辟了新路径。

这项研究再次证明,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场所,更是宿主与微生物共同编织的精密免疫网络的核心。破译其中的分子密码,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深远影响。

编辑丨朱宛玲

签审丨李琳

监制|蔡耀远

来源:富翔科学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