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日系三强之一,日产汽车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无论是轩逸、天籁,还是奇骏、逍客等,市场销量和口碑反响都挺不错,特别是乘坐舒适性,日产汽车更是获誉无数。
作为日系三强之一,日产汽车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无论是轩逸、天籁,还是奇骏、逍客等,市场销量和口碑反响都挺不错,特别是乘坐舒适性,日产汽车更是获誉无数。
不过在这个新能源汽车时代里,日产有些“迷失”了:近期,日产宣布,全球裁员规模扩大至2万人,并可能关闭日本本土工厂,同时面临56亿美元债务到期的压力。毫无疑问,作为日系三巨头之一的日产,不得不面临二十六年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
从2024年净亏损141亿日元到2025年预计亏损7500亿日元,日产汽车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战略失误、市场失利、管理动荡与外部环境剧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日产背负着巨额亏损与债务压力,财务危机已从“失血”演化到接近“休克”的水平。而日产这一恶化趋势与大规模重组成本直接相关,比如日产裁员导致的特别亏损可能达6000亿日元,接近2019年戈恩事件后的水平。并且日产2026年需偿还的债务将增至56亿美元,融资环境持续恶化。面对这样的情况,日产甚至不得不出售三菱汽车的10%股份,暂停股息支付,并关闭多家工厂以削减20%的全球产能。
其次,日产电动化转型的“摇摆”与市场错位,是其重大战略失误。具体来看,日产曾以纯电车型LEAF引领市场,但后续投入缺乏连贯性。其2024年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且新推出的Ariya在中国市场月销量仅19台。相比之下,丰田、本田通过混动技术维持利润,而日产在混动领域布局滞后,美国市场e-POWER车型需到2026年才上市,错失市场红利。
而且在中国市场,日产热销的车型结构单一,轩逸这款家轿占据其销量的50%左右。不过轩逸的均价已经跌至8万元,利润空间并不大,再加上比亚迪、吉利以及哈弗等一线自主品牌的激烈竞争,日产在华生存空间不断缩小。
还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戈恩被捕后,日产陷入管理真空与内部权力斗争,导致战略执行效率低下。戈恩时代的激进扩张遗留的产能过剩问题至今未解,日产全球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70%。同时日产与雷诺-三菱联盟的技术共享进展缓慢,未能形成电动化合力。而日产计划2025年与本田合并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这进一步切断了日产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的可能性。
另外,日产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工厂虽能降低固定成本,但可能引发劳资矛盾与供应链动荡,这无疑会给日产的前景蒙上阴影。
结束语
日产汽车的困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汽车工业在时代裂变中的集体阵痛。当全球汽车产业从“燃油驱动”转向“智能驱动”,从“机械制造”转向“生态重构”,日产的“迷失”绝非偶然。
可以说,日产目前困在过去的辉煌里,却未能在新赛道上找到锚点;它急于止血求生,却低估了转型所需的勇气与决心。留给日产汽车“修补式改革”的时间窗口,正在加速关闭。
来源:车轮纵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