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09:19 2

摘要: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与结构性就业矛盾,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声,推出了支持就业、稳定外贸发展、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及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五个方面的政策“组合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也于近日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本报记者 张译心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与结构性就业矛盾,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声,推出了支持就业、稳定外贸发展、促进消费、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及营造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五个方面的政策“组合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也于近日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系列政策组合,释放出稳增长、保民生的强烈信号。记者邀请多位经济领域学者,对这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深入解读。学者们认为,这些政策的综合实施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健前行。

多管齐下稳增长

此次四部委联合推出“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以及央行等部门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亮点频出,整体政策力度相比以往明显增强,针对性也显著提高。

多项政策协同发力,有助于更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表示,通过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积极提振民间投资等举措,有望更好地发挥增长型政策效应,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将工业软件等纳入“两新”政策支持范围,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举措,强化了结构性政策的功能,助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协调稳定性政策、增长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实现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有助于提升政策取向的一致性,以明确的政策目标和立场强化预期管理,进而改善企业与居民信心,形成稳增长与稳预期的良性循环,助力宏观经济持续企稳向好。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魏楚认为,此次多部门联合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具有延续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导向性。同时,政策设计层次分明、节奏递进,从工具选择到路径安排循序深化,既着眼当前挑战,也为未来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逻辑支撑。政策注重系统集成,多部门协同发力,出台支持房地产、小微企业融资等举措,构建起跨领域、跨部门的一体化政策支撑体系。政策导向清晰,突出科技创新主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金融支撑。

这套政策组合不仅着眼当下,更面向未来。魏楚表示,此次政策组合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地回应当前外贸承压、企业盈利和居民就业等社会关注的焦点,传递出积极应对的政策态度,从而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增强市场信心。

“这一政策体系为应对复杂变局、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战略支撑。”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艺明认为,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是应对外部环境剧变与内部结构性矛盾,通过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释放流动性,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确保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二是能够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以科创金融支持、产业升级政策引导资源向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集聚,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三是深化内需驱动发展模式,依托消费扩容、设备更新等政策激活国内市场潜力,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提升经济内生增长韧性。四是强化民生保障与社会稳定,通过优化就业服务、协调房地产融资、支持普惠金融等举措,修复市场信心,为改革转型创造稳定环境。

政策组合拳激发增长潜力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陈斌开认为,此次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彰显了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导向,进一步突出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的巨大作用;在扩大消费、促进有效投资方面提出了很多新思路和新渠道,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可以看到整体政策取向先“稳”后“进”、兼顾长短期。同时,我们的政策工具箱愈发充足和针对化,更加注重结构性政策的精准滴灌。从长期来看,这些举措并非仅仅着眼于一时的提振,而是更加注重国民经济内生动力的培育。

此次政策组合呈现出鲜明的战略纵深与制度创新特征,不仅在于对冲短期经济波动,更着眼于通过制度性改革重塑经济增长动能。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研究室主任张林山表示,政策将稳外贸与产业链升级深度融合,通过跨境电商数据倒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并建立外贸周转基金、应收账款融资等机制,既化解流动性压力,又培育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同于单纯发放消费券,此次政策构建了“需求牵引供给升级”的传导机制。在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上,政策展现出精细化的工具创新。央行推出的“总量宽松+结构定向”组合,既通过降准降息稳定楼市预期,又用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资金流向新赛道。这种分层调控在就业领域更为明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实施“免申即享”,在保障民生底线的同时,推动劳动力结构适配新质生产力需求。

我国宏观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此次政策组合强调,在稳外贸方面下一步将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对受到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加大市场渠道、国内消费、财政金融、服务保障四个方面的支持力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张牧扬认为,未来短期内仍需加强就业支持政策,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贷款贴息、就业补贴等政策,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政策。从长期来看,要体现财政支出的发展性,以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代表的政府投资资金需要向新兴行业倾斜,体现政府投资的长期效益。同时,要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进行摸排,避免产生新的隐性债务问题,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

抓住机遇推动内外贸一体发展

这些政策的调整迭代,是在国际经贸历史性变革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双重背景下,抓住了促进中国经济形成内外贸一体发展的机遇。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表示,把握当前机遇的前提是国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有望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而言,是确保消费者有机会增加收入。确保生产稳定即保障就业稳定,而就业稳定则意味着消费稳定。若能促成生产、就业、消费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并使这一循环的核心倾向于国内消费,真正构建起内外贸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同时在国内外市场之间实现优化的动态平衡,那么,发展机遇的积极效应将得以显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只关注技术指标,还需要关注社会指标。以社会指标为依据,才能真正实现稳就业。

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贸易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这一系列经济金融政策通过总量宽松与结构优化的协同发力,既增强了国内经济的韧性,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关键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肖立晟提出,货币政策方面,近期落地的降准降息等举措营造了更加宽松的金融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亦将在推动产业升级、提振内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方面,今年的一般预算内赤字、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均有扩容,且财政支出呈现明显的前置性特征,为基建投资、民生保障及重点战略项目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增强。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的扩大进口、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企业“走出去”等举措,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市场机遇,也稳定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人民币资产避险属性增强,也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新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从就业、消费到投资、外贸、金融,一系列政策精准落地,不仅稳住了经济基本面,也为中长期发展积蓄了动能。这些政策的系统推进,有望推动中国经济在应对挑战中稳步前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持续展现出韧性与潜力,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