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计算机从创建之日开始,就在一路创新,日新月异。中国人也同样在数字大道上快速奔走、勇往直前,却很少有时间回望来路,甚至不知道中国计算机从何而来。2015年,我在三联书店出版了《溯源中国计算机》,该书回顾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决策和发展,出版10年来反响不断。许多人问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是从1956年开始的,但是许多年来往往被人遗忘。就是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讲这段历史。
计算机从创建之日开始,就在一路创新,日新月异。中国人也同样在数字大道上快速奔走、勇往直前,却很少有时间回望来路,甚至不知道中国计算机从何而来。2015年,我在三联书店出版了《溯源中国计算机》,该书回顾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决策和发展,出版10年来反响不断。许多人问我,你为什么会关注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你一个人为什么揽下这么大的课题,你怎么能了解到这么多内情?其实,我研究中国计算机历史有20多年了,寻访了机关、科研、院校、企业和部队的数百位计算机前辈,但一直没有梳理过缘由与调研过程,回想起来还真是有些冒险,整个经历也很曲折。
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是从1956年开始的,但是许多年来往往被人遗忘,就是在上计算机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讲这段历史。
我的工作起源
我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老师康鹏在2002年时说过,1966年初他因发明了晶体管计算机电路,获得了聂荣臻副总理颁发的“国家荣誉”证书。由于历史原因,未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学院分建后证书不见踪影。我曾是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的秘书长,那时正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做动态简报,查询多有方便。但是时隔多年,既不知道聂荣臻主任是代表国家科委还是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委),也不知道康鹏获奖的申报缘由,在图书馆寻找年鉴,登门国家科委奖励办、政策研究室,全都不得线索。
2007年1月11日,我从《北京晚报》上看到“1965年2月,聂荣臻签发107号发明证书赠给印钞专家柳溥庆”1,大喜过望。知道国家科委建立过发明创造局,就此辗转从中央档案馆找到了哈军工向国家科委申报康鹏的发明和获批档案,当时的“发明证书”是国家荣誉,有毛泽东主席题字的奖状,但金质奖章和一万元奖金未颁发。自此,我对中国计算机的发展略知一二。2008年3月4日,《光明日报》整版发表了我的《康鹏和中国首台晶体管计算机》2,也算名声在外。这一时期,又发生了一件事,直接涉及对中国计算机历史的评价。
2002年3月,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信息化》。主编是一位部领导,编委会的17位局司级委员,都是电子部和相关部委的知名专家、学者。这本书是关于中国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文献,对我国信息化建设做了全面总结,我当即购买100册分送协会会员。细读之后,发现此书讲述自1993年开始的信息化建设的启动和2000年后的发展,全书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一字不提,而称1993年以前为“准备阶段”,依据的是这一年成立了专家组和领导小组,以此划段。
历史飞速前进,文献描述是可以划分时段的,无可厚非。但是,该书讲述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1948年美国香农的“信息论”、维纳的“控制论”、麦卡锡的“人工智能”。既然如此,在同一本书里面,国外和国内就有了2个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是从1956年开始发展的,也有国家级机构。不应该把1993年以前30多年的计算机创业定义为“准备阶段”,一笔带过。
我提出了书面意见,直接送到电子工业部(电子部)面交领导的秘书,还写了一篇文章《中国信息化是何时起步的》。2004年11月1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3,就此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引起了计算机行业和学界的注意。
拜访前辈
2004年,我先后拜访了罗沛霖院士、张效祥院士等几位前辈,了解计算机创业历史,特别是国家决策经过。罗沛霖院士回忆了1956年的“科学技术规划”和“紧急措施”的决策经过,他知道李强、王诤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国外计算机发展情况,他们相信,一个部门做不出来的计算机,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还做不出来吗?
我的工作受到前辈们的鼓励支持,他们认为这件事功德无量。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王传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后简称计算所)的许孔时、张绮霞、刘慎权、仲萃豪、程虎老师等帮我联系各方。
我向电子部的朱鹏举、陈正清、张淞芝、杨天行、孙强南、任公越、龚千鹏、王昌茂等老同志多次请教。相熟多年的夏纪寅处长(原),把他珍藏的《中国计算机工业概览》送给我。2009年2月2日,到电子部402医院看望了重病住院的郭平欣副局长(原),他告诉我,计算机的历史要请教孙强南。738(有线电)厂的张树梧、天津计算机研究所的曲庭维、北京计算机三厂的靳进善等许多老同志,对我讲述了他们参与计算机研制、应用的经过,使我逐步对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全貌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
我重点寻找的第一位人物是第一个计算机组的组长闵乃大先生。不过他自1958年去德国“探亲”,几十年来踪迹全无。我请教了王传英先生,南通电视台的江薇帮我找到了《南通人在海外》这本书,得到了闵先生的生平简介。到清华大学校史馆、档案馆查询,与当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后简称数学所)的许孔时先生一起去清华新林院考证闵先生的旧居,回忆闵先生和钱学森两人在中国科学院对青年学者做报告,以及数学所工会给闵先生买毛皮帽子过冬等往事,我把闵先生的经历综合起来发到网上。终于等来了他在澳大利亚的侄孙女闵蔚远,又从他的侄子闵新申处看到闵先生去国时留下的一包文件,见到了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邮电部朱学范部长、铁道部滕代远部长1950年前后给他的聘书,还有国家图书馆、气象局、编译局等与他来往的信函,见到他的工作笔记。得到1936年闵先生出国护照上的照片,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的,他青年时候唯一保存下来的英俊相貌。我从他的同事、学生那里得到点点滴滴反映他的教学和工作事迹,圆了一个我的梦想。2009年,我在柏林洪堡大学大门,在闵先生拍照站立过的地方,也拍了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2008年,我就联系上夏培肃先生,通过电话和邮件跟先生多有往来,但是计算所的人告诉我,不经他们批准不准去打扰夏先生,我自觉遵守。非常巧合的是,2011年8月1日,她与我通了电话,我说正好是103机第一天运行的日子。她高兴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一天了。我把1955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全所合影给先生发过去,她说记得参加了这次合影,但是没有得到照片。
2014年,我从清华大学财务科发给数学所的函件档案中,知道闵先生从1952年7月就转到数学所,开始筹备计算机的研究工作。夏培肃先生经过考证后也认可,她说的确是从6月末、7月初,他们3位和华罗庚先生会面,商讨成立计算机组。本来系里要安排她开设《电工学》课程,但是并没有备课,就转到计算机的工作了。她还在电话中和王传英先生确认了他们与华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把商议成立计算机组的“秋天”改变为“夏天”。可惜我没有提醒夏培肃先生把启动时间变化写下来,交给计算所留作依据。
排除困难搜寻历史
老师、同学、同事知道我在搜寻计算机历史,认为这是好事,但机器均被销毁,档案流失,工作难度太大,十个人有九个半说恐怕做不成。也有人说,谁批准你去打听国家机密?还有人对历史不屑一顾,不接受访问,一个字也不讲述,甚至阻挠他人接待我和提供材料,尤其是权威垄断行业,一概闭门拒绝。多次联系西安的院校不得回响,哈军工西安校友会秘书长杨埜介绍了多位校友协助,他说你就不用专门过来了。
我把找到的老照片装进大号相册,上门带给前辈展现,以获信任。
有没有访问录像呢?别说录像,开始很久录音都没有,只能靠手记,因为缺少信任度,历史研究被认为很敏感,容易产生问题,往往被人尽力回避。最早访谈拍照的是访问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沛霖,那是2004年12月3日。2008年之后,前辈们才慢慢接受拍照、录音。
我从中国科学院档案馆、电子工业档案馆、清华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北京邮电大学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以及国家图书馆寻找历史档案和文件,多次访问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校史馆和老教授,找到了许多历史文件和老照片。我是老北京人,许多亲友、老同学、发小帮我联系到多位前辈和他们的后人,这是我寻找往事的一大优势。
从解析照片起步
1953年,11位年轻人和华罗庚先生在数学所门前的合影,就是请王传英、许孔时两位先生逐一辨认出来的,这张照片也送给了合影时在场的李开德大姐。
2010年,我从网上发现了一张物理所要分建筹备电子所的百人告别合影,钱三强、赵忠尧、邓稼先、何泽慧等核科学家全都在座,从人物往来确定了拍照时间是1955年8月,这是中国的核科学家及3位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范新弼、吴几康唯一的一张合影。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刘易成和王传英先生帮我辨认出了许多人,许多“核二代”见到了这张照片,一起辨认出27位父辈,可惜多年来,照片的原照一直没有出现。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个领域的老科学家再也没有机会第二次合影。
我在访谈中特别重视参与103计算机仿制工程的人,他们都应该留下姓名,留下影像,留下他们为中国首台计算机工作的回忆。
我到航天部二院张梓昌先生家里,他指着第一张操作计算机的照片说,这是秦鸿龄。我说你怎么知道?他回答,我是工程组组长,这张照片是我拍摄的。1958年8月1日,他知道103机要试运行,买了胶卷,拎着相机到了机房,留下了好几张重要的照片见证这个历史时刻。
我花费了15年的时间,才把103计算机工程组合影前两排的15人都辨认出来。2002年7月找到了原738厂的汤蓉文大姐,她是计算机、核武器、卫星三大项目的参加者;2024年9月,我到华中科技大学访问时,见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徐则琨先生,他拿出来珍藏的这张照片,说他在前排右边第1位。不论经过了多少年,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中国人有了计算机的第1天,都应该永远被纪念。103计算机工程组的所有成员,都是计算机丰碑的创建者。
我从莫根生先生那儿得到了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大会(1980年6月1日)的合影,定下了辨认其中20人的目标,通过邮件、上门询问,只落实了19位人物。这张照片放在2009年印刷的画册《目穿长路》封面,终于得知第20位是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张志浩教授,千方百计,找到了先生的儿子张丰满。
2009年,我已找到2000张历史照片,由信息产业协会编印2000册《目穿长路》,广为散发,见者不胜惊讶!
哈军工得心应手
有些人说我对哈军工的计算机发展写的最为生动、详细。60年代,我有一年半的时间,在哈军工计算机研究室参加研制。因为查找康鹏的获奖历史,也惊动了国防科技大学的领导,派人到中央档案馆取回哈军工的申报档案。
1965年,哈军工奉国防科委命令,组织推广441-B晶体管计算机。参加经验交流会合影的有132人,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辨认出其中86人,体现了计算机事业的一次重要集结。
哈军工的任连仲先生曾是我的指导老师,他去过天津计算机厂,是慈云桂教授派他为林巧稚先生购买计算机侃价。我跟踪询问,做出了一篇大文章。1972年,林巧稚先生随团赴美国访问,她决心要让中国医学界也用上计算机,为北京日坛(肿瘤)医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购置了441-B机。从1975年开始承担《全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的3年大数据处理,完成医学研究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的重大成果。我先后走访了哈军工、北京工业学院、天津计算机厂、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和肿瘤医院的老同志,仔细了解过程细节。幸亏我熟悉肿瘤医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冰的孩子,得到了老照片,也联系上了医院原计算机室的曹德贤主任,还找到了当年从全国借调过来的18位录入员中的7位。2019年9月在鼓浪屿的林巧稚纪念馆展出了这段史实。林巧稚先生从来不对外说她对计算机的贡献,她的所有传记、画册,也没有提到过计算机,很高兴我做出了补充。
计算所修建陈列室
计算所的前辈口述的重点,一个是计算机训练班的经历,一个是几台重要的计算机研制过程。我从莫根生、甘鸿、周锡令、陈树楷、张伟、于挂芝等前辈处得到许多细节。由于是莫根生先生把苏联计算机的图纸亲手送到738厂,又带车从738厂取回了第1台103计算机,所以在《溯源中国计算机》书中,让他最先出场“亮相”。
有一些重要的历史过程,在正史中没有记录,比如二机部十局最先选择广播器材厂生产计算机,因为他们使用的电子管最多,可惜无加工能力,与任务擦肩而过,改为选择生产电话交换机的北京有线电厂(738厂)。这时,计算所的科学家们才分批前往酒仙桥,到738厂去考察是否能够胜任电子计算机的生产,738厂钱基广先生是见证人。可惜,他们不仅当时没在现场留影,也没有一个人回忆。这是当年的一次秘密行动,是计算机研制生产的可行性判别的一个重要环节。钱基广先生定居澳大利亚,是我联系距离最远,又是提供最多文字材料的一位前辈。
2013年,计算所要修建陈列室,7月17日,所里请我去讲述了计算机事业的历史,时任党委书记李锦涛带领10多人到场听讲,指定了人力资源部的杨峰和我联系,她很热心地帮我查找到了一批历史档案。
老照片是重要的历史物证,我把一批重要照片的人物辨认出来,也就找到许多前辈的功绩和人生故事。
寻人知晓重大项目
数学所刘易成,提出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使用多普勒雷达测控的数学方程式,从而引出了701工程多个单位将近5年的研究、试验,直到卫星发射的成功测控。还知道了在2000公里通信线路上,出动几十万民兵,保护线路,保障卫星数据传输。
上海计算机第一人何育辽主持J-501计算机研发,1962年10月19日,不幸因公殉职,我花了5年时间寻找到他当年6岁的儿子何平立。后来才知道平立的姥爷陈子展是我姥爷熊十力的好友。
改革开放后,全国电报业务剧增,人工难以承担。电信总局组织建设计算机转报网。1985年,实现1962个城镇电信局联网转报,重大的网络贡献未能总结存档。我花了5年时间,从国家图书馆和西安电信十所查到部分档案,也联系到许多老员工,恢复了电报人的荣光。
我组织了十多次座谈会,与老同志一起畅谈;从2009年开始,6年时间发出70份回忆简报,广而告之;向主管部门汇报提出建议,包括请全国政协原委员陈寒枫提议建设计算机博物馆;常写文章在报刊发表,扩大影响力。
2015年,历经向8个出版社送稿,48万字的专著《溯源中国计算机》最终由三联书店出版社的五位总编、副总编过目签字,获准出版,全书427张照片上有姓名的人物达1140位。从2018年起,在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发表了470多篇原创文章。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了“记录计算机历史工作组”,邀我为顾问。从2019年2月以来访问了京外14个城市的前辈,近百份录像己存档。
CCF计算机博物馆正在浙江横店加紧建设,预计2026年开馆,中国计算机的历史搜寻、研究和普及会更加快速顺畅。回顾过往,“让历史告诉未来”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科学史家、计算机史家的光荣任务。助其前行,唯望圆满,既是我的心愿,也是一份责任。
脚注
1傅力.聂荣臻签发107号发明证书赠给印钞专家柳溥庆[N]. 北京晚报, 2007-01-11(24版).
2徐祖哲.康鹏和中国首台晶体管计算机[N]. 光明日报, 2008-02-13(12版).
3徐祖哲.中国信息化是何时起步的[N]. 光明日报, 2004-11-10.
徐祖哲
中国计算机史研究学者,“CCF记录计算机历史”顾问。曾参与通信工程与多项计算机应用,获部省市一、二、三等奖等奖项,著有《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computer1952@163.com
来源:CCF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