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丽终于鼓起勇气参加公司组织的户外团建活动,但她没想到,最令她头疼的不是爬山,也不是陌生同事的冷场,而是途中一次“生死时速”的如厕体验。
小丽终于鼓起勇气参加公司组织的户外团建活动,但她没想到,最令她头疼的不是爬山,也不是陌生同事的冷场,而是途中一次“生死时速”的如厕体验。
在找到一家服务区的公厕后,她站在一排蹲坑和马桶前左右为难。
蹲坑冲水时“飞溅”的传闻让她心有余悸,而马桶那光滑的圈圈似乎正散发着“细菌温床”的威胁气息。
到底该选哪个?小丽陷入了纠结……
无论是蹲坑还是马桶,冲水时产生的气溶胶都可能成为隐形的健康威胁。
东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马桶冲水时,气溶胶颗粒可上升至1米以上,而这些细小颗粒可能携带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曲霉等。
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气溶胶,甚至可能被下一个如厕者吸入。
那么该如何应对?
盖盖冲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冲水前放下马桶盖,减少气溶胶扩散。
蹲坑使用技巧:对于无法盖盖的蹲坑,在冲水前尽量离开冲击范围,同时佩戴口罩以减少吸入污染颗粒的风险。
2018年,《微生物学报》发表了一项实验研究,专门测试了马桶和蹲坑在冲水时产生的气溶胶污染情况。
研究人员在冲水用水中加入荧光物质,并在两者上方不同高度(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设置透明玻璃板,观察溅水情况。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20厘米高度:蹲坑和马桶都能看到大量水珠,但蹲坑的数量明显更多。
40厘米高度:蹲坑溅水依旧显著,而马桶已经非常干净。
60厘米高度:蹲坑依然有水花到达,马桶则几乎没有飞溅。
研究指出,蹲坑由于直冲式设计,水流直接撞击便池底部,容易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水花和气溶胶的扩散范围比马桶广得多。
而马桶多采用虹吸式设计,污物被迅速吸入下水道,减少了污染的传播。
小丽的选择困难症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公厕中的另一大隐患。
在公厕中,垃圾桶和隔断板往往是卫生死角,长时间积累的病菌数量可观。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垃圾桶盖和隔断板上的细菌含量甚至超过了马桶圈。
建议在使用公厕时,尽量避免接触垃圾桶盖或用纸巾隔开接触点,避免用手直接推拉隔断门。
公厕的冲水按钮或手柄因频繁接触,极易成为细菌集聚点。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公共卫生间的冲水按钮细菌含量甚至高于电梯按钮。
建议用纸巾按冲水键,或者用手肘代替手指直接接触,减少细菌传播。
家庭如厕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家用马桶或者蹲厕应该不会这么脏吧?
实际上,家庭卫生间也隐藏着不少“细菌炸弹”,而这些盲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马桶垫圈冬天,许多人喜欢给马桶圈套上柔软的毛绒垫圈,这看似贴心的小设计,却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潮湿的环境加上人体排泄物的污染,为细菌提供了理想的繁殖条件。
一些研究发现,未经清洗的马桶垫圈可能携带霉菌、大肠杆菌和其他致病菌,甚至可能增加女性尿路感染的风险。
建议定期清洗马桶垫圈,最好每周更换一次。
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垫圈,则需要及时更换,避免反复污染。
是否注意到,很多家庭习惯将卫生纸直接放在马桶旁的架子上?
然而,研究表明,卫生纸与马桶距离越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
实验显示,裸露存放在马桶旁的卫生纸,在冲水过程中吸附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放置在封闭容器中的卫生纸。
建议卫生纸应放在封闭的纸盒中,并与马桶保持至少70厘米的距离。
不少人对马桶圈心存心理阴影,但实际上,这种担忧可能被夸大了。
科学家们发现,马桶圈上的致病菌在光滑的塑料或陶瓷表面上存活时间很短,而传染的风险微乎其微。
普通的肥皂水或清洁剂只能去污,但不能有效杀菌。
建议使用75%的酒精擦拭马桶圈,这样可以有效灭活细菌,同时避免对皮肤产生刺激。
了解了公厕和家庭卫生的隐患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减少风险:
如厕后一定洗手: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手部,时间不低于20秒。
减少手机入厕:手机表面细菌数量可能是马桶圈的10倍以上,避免在厕所内使用手机,以防病菌交叉传播。
正确的如厕姿势:蹲坑时保持脚跟贴地,减少重心不稳的危险。
使用马桶时,可以在脚下放一个小矮凳,调整到更自然的排便角度。
小丽最终选择了马桶,并随身携带了一张一次性马桶垫。
虽然她心里还有些小疙瘩,但至少她知道,只要注意方法,不管是蹲坑还是马桶,都能用得更安心。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