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众多曲艺形式中,《红楼梦》的改编版本层出不穷,戏曲、鼓词和弹词中皆可见其绰约风姿,唯独在评书领域长久寂寂。
在众多曲艺形式中,《红楼梦》的改编版本层出不穷,戏曲、鼓词和弹词中皆可见其绰约风姿,唯独在评书领域长久寂寂。
这部以“网状叙事”“多样视角”和“人物群像”著称的文学巨著,与评书传统的“全知视角线性推进”“扁形人物鲜明塑造”存在天然差异,让无数评书艺人望而却步。
鲜为人知的是,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早在多年前便完成了102回长篇评书《红楼梦》的创作,其独特演绎当年在广播播出后曾引发海内外关注。
近日,连丽如评书《红楼梦》原版录音登陆云听与用户见面。
【在“说”与“读”之间:重构红楼叙事密码】
连丽如对《红楼梦》的改编并未完全遵循传统评书“大开大合”的方式,而是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在评书的“说表”与小说的“诵读”之间架设桥梁。
她保留了评书特有的“评点”功能,以精准的节奏把控梳理荣宁二府的复杂脉络,同时融入细腻的文本朗诵,让黛玉的葬花词、宝玉的痴语、宝钗的机锋活灵活现地流淌出来。
【连派艺术的“跨媒介基因”:当评书遇上京剧】
若追溯这场创新的源头,不得不提及连派评书的独特基因。
连丽如的父亲连阔如在上世纪便突破性地将京剧的“唱念做打”和“生旦净丑”等表演技巧融入评书创作,这种创新在连丽如对《红楼梦》的改编中绽放新彩。
提到文化传承,连丽如的话语中带着紧迫感:“评书这门手艺你不张开嘴说,它可能真的会消失。”
本可安享晚年的她一直活跃在舞台上,这种坚守源自对“连派”精神的深刻践行——用白话文改写文言文,将时事新闻融入传统书目,让评书始终与时代同频。
当艺术家化身桥梁
让《红楼梦》从纸墨跃向声波
从古籍融入生活
曾被视为难以逾越的改编壁垒
终将在热忱中化作春泥
滋养文化新枝
来源:云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