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故事,正在 OCT-LOFT 持续生长下去。摘要:表面理由当然是它的“地段优势”——深圳这座城市是东西向延展,OCT-LOFT 所在的南山区,正好是全城的“中段”,去哪都方便;园区里的酒店也价格公道、环境安静。
撰文丨锐裘
编辑丨Sandie
最近几次去深圳,我都只住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OCT-LOFT 里。
表面理由当然是它的“地段优势”——深圳这座城市是东西向延展,OCT-LOFT 所在的南山区,正好是全城的“中段”,去哪都方便;园区里的酒店也价格公道、环境安静。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个地方实在太舒适了。园区里遍布风格各异的咖啡馆、餐厅、书店和工作室,仿佛生活在一个自然生成的社区中。
最近再次来到 OCT-LOFT,是因为 TOPYS 的创始人老黄,和农畉、山池的主理人 Venco 共同策划的新空间项目—— SMOO MARKET 和 mindpark 创意公园启幕,这两处新空间,延续了园区一贯的“日常气质”:一边是聚焦文化的 mindpark 创意公园,一边是体现自然慢生活的 SMOO MARKET,两者分别位于南区的 E5 栋和 F3 栋,加上利用街区空间及内容的串联,便有了“53 街区”这个项目联合指代词。而在它们出现前,TOPYS 已是园区八年“园驻民”,山池也于两年前在园区开出大店。
我们要讲的故事,就从这双“无形之手”开始。
一个有“生活感”的园区如何养成?
大多数人对“创意产业园区”的印象,还停留在工业厂房、围墙、景观打卡点上,印象颇为单一,但 OCT-LOFT 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
由深南大道进入华侨城片区,宽阔的主路逐渐缩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街道,两旁绿树成荫,仿佛能隔绝深圳的匆忙与燥热,让你自然而然慢下来。
这里没有围栏,街道随意穿行,墙面上是随处可见的创意涂鸦,地面则是砖瓦、水泥等混搭材质,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精心打理的绿植和摆设,生机盎然;过去工厂遗留下的大铁柱,如今变成了人人可张贴的“海报柱”,既是活动信息窗口,也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道为人津津乐道的文化景观。
清晨醒来步行买咖啡,白天可散步去开会,晚上去已经开了十多年的爵士酒吧听音乐、喝酒,结束一天。更打动人的是一种“熟人氛围”:在园区里漫步,总会碰见相识的人,停下来聊几句,谈创意、谈生活,一切都自然而然。
TOPYS 创始人老黄回忆刚搬入园区时这么描述道:
“朋友们最常做的事就是带我到处‘串门’。每次闲逛都是一次社交,慢慢就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特别有社区感。”
往后的八年里,TOPYS 在园区内度过了这家公司重要的阶段时刻,例如 MINDPARK 创意大会的举行,后来老黄与 Venco 携手创办了 slowdown 工作室,再后来有了 SMOO MARKET 和 mindpark 创意公园的联合项目。园区见证了一个创意团队从成长到成熟、再到往外延伸的全过程。
类似故事还有很多:有人从产业办公人士变成品牌主理人,有人从门店经营者变成活动策划人,有人把生活与兴趣都安在了园区里。对他们来说,这里不是产业园,而是生活的延伸。当然,这种“自在”,不是完全自发生成,而是源于早期规划与长期运营。
2004 年,华侨城决定将原有的旧工业区转型为创意园区,团队没有把重点放在“功能”上,而是反复推敲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在城市的生活节奏与创意产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终他们选择了“最小介入”的方案:尽量保留厂房原貌,尽可能留白不过度精修,通过公共空间串联出可漫步、可停留的街区氛围,尊重空间本身的混搭、质朴与自由。
在运营上,华侨城并没有用传统的招商逻辑,而是试图在“找对的人”上下功夫,筛选出有创造力、愿意真正扎根于此、共同构建生活的人。这批人后来有了一个有趣的称呼:“园驻民”,也正是这批“园驻民”构成了园区最有温度的肌理。
氛围不是一次设计就能完成,它需要空间尺度感、运营判断力与时间沉淀。在 OCT-LOFT,生活方式不是被“造”出来的,而是在被容纳、被尊重的土壤里慢慢生长。
从生活中“长”出的创意与品牌
当一个地方足够生活化,创意的发生也就水到渠成。
在 OCT-LOFT,创意从来不是被“策划”出来的,而更像是生活中的副产品:生活节奏引发协作,信任激发创意,而园区恰好能接住这些从日常中生长出来的灵感和行动。
比如旧天堂书店的老板涂飞,大家更喜欢叫他“阿飞”。2007 年,他把书店从华强北搬来这里,后来竟慢慢演化出多元形态——既是书店,还是唱片店、演出场地,俨然成为颇有客厅气质的社区文化接口。
“园区住着一群人,只要这群人心有灵犀,就能做出很多事。”
阿飞这句话,道尽了 OCT-LOFT 创意生态的底色——它并非一成不变、结构单一,而是生活本身,信任、熟悉、自由流动。
阿飞在园区的创意实践不止于空间经营,从音乐出发,阿飞与园区运营方共同策划、发起了 OCT-LOFT 国际爵士音乐节、明天音乐节这两个音乐节 IP,前者创办于 2011 年,播种了爵士氛围;后者自 2014 年持续举办,提供先锋前卫音乐风格体验,今年 5 月 16 日即将迎来第九届。
而另一种跨界的创意激发,则发生在一次大型的社群协作事件中。
2023 年初,一场“群体共创”—— 1/100《回南天》群体海报创作邀请展在园区发生。它源于一部深圳本土的独立电影《回南天》,导演高鸣邀请进驻园区多年的设计师杜峰松担任策展人,将电影平均切分为 100 个一分钟片段,邀请 100 位平面设计师,为每一分钟设计一张“转译”海报。
展览最终在园区北区的 C2 空间落地,100 张灯箱海报依片段顺序依次呈现,观众在灯箱之间穿行,如同步入一场流动的电影情绪。
有意思的是,高鸣在做导演前也是一名设计师,也曾是 OCT-LOFT 的“园驻民”,也许把这样需要信任、认同、创意共鸣的活动落在一个他熟悉的社区,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创作者之间彼此熟识、认同,空间赋予他们足够自由,而园区本身提供的是一个柔软、温和、不干涉的支持。
当然,身处深圳这座讲求效率与成果的城市,对创意人和 OCT-LOFT 都需要直面一个现实:如何让创意转化为可持续的生意?
“T 街创意市集”提供了一种思路:推崇个性化创作,鼓励创新创业,使创意商品化。这个由园区主导的街区型市集 IP 创办于 2008 年,至今已坚持 17 年,自 2015 年起每月举办两期。
而对于年轻设计师、创意人、手工艺爱好者来说,它是一个提供创作交流和交易的平台型活动,但深层次的,它更像是一个扁平的创意孵化平台,缩短创作生产和销售终端的距离,将有品质的创意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这 17 年来,扶持并见证走出了许多独立设计师品牌,也有文创商业连锁经营者。
比如,精油品牌“Dr.Wong”,当年的第一块手工皂,便是在 T 街卖出去的,后来品牌选择在园区开第一家店,创始人马玉萍打趣说品牌是“应市集而生”的,每个新员工,都要先去T街摆摊,学会与顾客面对面沟通。如今,Dr.Wong 已是一个全国性的成熟品牌,但依然在园区里发展、迭代,今年在园区还有扩店计划,即将打造品牌唯一旗舰店。
还有原创服装品牌“吃茶去”,创始人廖伟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摆摊的兴奋:在 T 街,他们不仅遇到了对的客人,还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吃茶去”也选择进驻园区开设自己的工作室,待品牌和时机成熟后有了正式的临街门店。
还有更多创意品牌从这里起步。对这些品牌主理人来说,T 街不仅是一次次交易的落脚点,更是与同行、客群交流获取产品更新灵感的聚点,以及品牌精神和理念、社群成长的起点。
在华侨城的文化叙事里,这些创意的发生并不神秘,但却分外重要,它们是无数个日常时刻的堆叠,是摊位间的一次次交流,是一张张海报的覆盖,是创意人和运营方之间信任与共振的实验成果。
背后依然是那双温柔坚定的手,以一种持续、克制、放养的姿态,托起了整个自由生长的创意生态。
老地方,长出新日常
正因有足够生活化的创意生态为基底,让 OCT-LOFT 不断生长,不断延展,空间也在悄然变化之中,顺理成章展开。
在“53 街区”项目落地之前,OCT-LOFT 就捕捉到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从南区开始对空间及商业内容进行了由点及面的调整焕新。例如红砖广场,这里曾是餐饮外摆区,也曾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放置过公共艺术装置,如今这片小广场空间进一步打开,开放给不同类型的活动,成为人们闲逛、游乐、偶遇的社区生活发生地。
2024 年 1 月,南区落成的“深圳墙”迅速成为城市热门打卡地标,它既是一块艺术幕布,也是一面承载生活日常的社区布景墙——人人皆可参与、停留的创意日常。
同年 7 月,北区的快闪共创空间 LOFT can 亮相,先后落地了小众香水群像展、艺术市集、设计展等,不拘泥于展览类别和呈现方式,为尽可能多的年轻主理人与创作者提供低门槛实验场,释放更多“轻内容”。
而颇为巧合的,如今 SMOO MARKET 的位置就在“深圳墙”正对面,它们的先后落成,也为这块区域注入了一种顺应日常的新生。
“53 街区”所在的南区 F3 栋和 E5 栋原本是互为独立的厂房改造空间,如今被重新打开、通过内容串联,打造为一个同时具有空间界面和社群机制的“小型创意街区”。与其说它是一个项目,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创意日常提案的集合”。面向“深圳墙”的 F3 栋是 SMOO MARKET,放入了餐厅、创意商店、集市、展厅等内容。集市部分,七月柿茶饮、林阿婆手工麻糍、“一日之间”自然酒馆、“气量”凉茶铺……每一家都通过轻改造获得了正式的落脚点,成为内容从“摊位”走向“主理”的示范。每一家店铺都带着一种微型日常社区的气质:小而亲密,轻盈而真实。
向南穿过口袋公园抵达 E5 栋,mindpark 创意公园正位于其西侧。这是一个将书店、酒馆、创意办公、俱乐部首店与社群活动融为一体的“创意生活策展场”。它不再以“工作”或“展示”为主导,而是基于真实生活节奏中的协作提案:讲座、读书会、Workshop、餐桌社交,都是这里的基本单位。
目前他们以短周期等友好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年轻品牌及创意人以更轻盈的方式加入、试错、共创,让生态系统保持活力与更新。“53 街区”的亮相,也让整个 OCT-LOFT 南区在创意商业、创意办公、新消费场景之间相互链接、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进一步鲜明。
从老黄作为“园驻民”的长期耕耘和延伸创意版图,到 Venco 先以山池落子园区后介入更多空间内容共创,再到如今“53 街区”打通日常生活与创意内容之间的边界——我们看到的,是一整套“由人出发”的空间生成方式,也是一种生态不断生长的自然结果。如今,OCT-LOFT 的空间与内容更新仍在继续,接下来北区将发生更多空间上的变化,包括日本顶级户外品牌 Snowpeak 即将开业,这块老地方,仍然持续生长,供园区内外的新品牌、新社群自由生长。
明年,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将迎来它的 20 岁生日。
实际上近 5000 字的文章仅仅只能展示它的部分切面。园区内的真实生活,过往的故事,远比文章精彩,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深切理解它的与众不同。
我认为 OCT-LOFT 的魅力,已经超出“创意文化产业孵化平台”,也不仅仅是一个非标商业集合体,而是一个由空间、时间和人共同织就的,自由而生动的社区系统。
在创意园品牌刊物《@LOFT》所策划的 OCT-LOFT 15 周年特刊里,有一句话把我打动,也特别适合作为园区 20 年故事的结语:
“回首花开遍地,低头脚下有路,抬头前方无边。”
对创意而言,永远都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希望 OCT-LOFT 继续年轻生动、灵感四溢、持续生长——正如深圳这座城市一样,永远充满新的可能性。
只要人还愿意生活在这里,创意的故事,就会持续地发生下去。
* 部分图源:SMOO MARKET & mindpark 创意公园
来源:RQ商业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