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江大草原成热门打卡点,浦市古镇研学游、观光游持续火热;大型辰河高腔现代戏《贺龙井畔朵朵莲》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潭溪镇大陂流村荣获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点……
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灵芝 通讯员 杨永花
滨江大草原成热门打卡点,浦市古镇研学游、观光游持续火热;大型辰河高腔现代戏《贺龙井畔朵朵莲》获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田汉新剧目奖;潭溪镇大陂流村荣获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点……
近年来,泸溪县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底蕴和更创新的思维推进文化建设,通过推动生态、红色和民俗三大文化体系的协同发展,塑造了泸溪县独具魅力的文化标识,绘就泸溪“诗和远方”新画卷。
擦亮底色,生态文化“美”起来
在小章乡密灯村,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文旅开发”模式,将荒废山地改造成生态茶园,配套建设观景平台和文化长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泸溪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文化发展血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空间。
生态保护筑牢文化根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碧水青山”工程,落实“河长”制,建成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天桥山等生态保护区。通过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系统治理,进一步擦亮泸溪中国天然氧吧名片。
生态景观赋能文旅融合。创造性开发“生态+文化”体验项目,打造“沅水画壁”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武溪沅江风光带,配套建设骑行绿道、亲水平台、露天浴场等设施,串联起浦市古镇、辛女岩、天桥山等文化地标。在潭溪镇新寨坪村,依托千年古树群打造的集活态展陈、沉浸研学、主题民宿为一体的生态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超16.3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文旅农产业,户均增收2.8万元。
生态理念培育文明新风。开展“最美庭院”“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制定村规民约保护古树名木、传统村落。建立“生态积分”制度,将垃圾分类、河道保洁等纳入积分管理,用于兑换生活用品。在武水河段,村民自发组建“护河志愿队”,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机制。
赓续血脉,红色文化“热”起来
泸溪县深挖红色资源,构建“保护-传承-弘扬”全链条体系,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红色资源系统化保护。深入挖掘铁山河古渡、能滩吊桥、武溪省心楼、城南烈士公园等红色资源,全面修缮松柏潭烈士墓、岩门村烈士墓、毛家坡红军烈士墓等10余处革命遗址。建成数字化红色档案库,对县域内革命文物实施建档立册保护。建设了城南红色文化主题公园,修缮了革命英雄纪念碑和英烈纪念墙。在浦市古镇,对红军遗址进行整体性保护,完整保留贺龙居所旧址、贺龙井、将军柳等红色遗迹,配套建设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5万人次。
红色教育立体化传播。创新“课堂+现场”教学模式,开发《泸溪红色记忆》系列课程,组织“重走红军路”沉浸式体验活动。成立红色宣讲团,培养“红领巾讲解员”30余名,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宣讲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成长。县文化馆精心组织编创红色节目,定期下乡演出,美术馆举办“红色作品流动展”,实现红色文化传播全域化。
红色旅游产业化发展。打造“红色记忆走廊”旅游环线,串联浦市古镇、辛女峰、铁山河古渡、能滩吊桥等景点,编创歌伴舞《红军鞋》等红色文艺作品。今年一季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达28批次,参与群众上万人,红色文化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非遗焕彩,传统文化“活”起来
泸溪县以非遗保护传承为突破口,推动古色文化创造性转化,焕发时代生机。
活态传承守护文化根脉。建立非遗保护制度,对踏虎凿花、苗族数纱、辰河高腔、盘瓠传说、菊花石雕、传统木雕等多项非遗实施“大师带徒”计划,已培育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名,州级非遗传承人19名,县级非遗传承人96名。在浦市古镇建立5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发文创产品120余种。推出的苗族挑花、踏虎凿花、传统木雕、菊花石雕系列作品远销海国内外,年产值近300万元。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节庆文化彰显时代魅力。精心举办三月三、六月年、中元节等民俗传统活动,创新举办中国泸溪·大陂流油菜花艺术节、沅水流域辰河高腔艺术节、盘瓠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融入非遗展演、农耕体验等元素,让节庆不仅成为文化记忆的活化样本,更成为连接城乡、贯通古今的精神纽带。
数字转型拓展传播边界。建设“云上泸溪”数字文化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上传展示。开发“泸溪非遗”小程序,游客扫码即可观看并了解泸溪非遗及文物故事。新媒体矩阵传播使泸溪非遗、民俗话题阅读量突破亿次,传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
来源:湘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