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体制内混得久了你就会发现,想干事是一回事,能不能被“捞上去”是另一回事。
在体制内混得久了你就会发现,想干事是一回事,能不能被“捞上去”是另一回事。
有的人干得挺好,群众基础也不错,结果到关键时刻没上去,自己还搞不懂怎么回事。
其实,在组织部和主要领导眼里,有些行为是“明雷”,一旦碰上,哪怕你业务再强,也不敢提你。
这条是大忌,尤其在区县基层和机关里,越级汇报往往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
你去找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跳过了正科、调研员,甚至跳过了分管的副职,那你就是在“架空”领导。
你可能只是想表现一下,但人家会觉得你“不服管、不守规矩”。
组织部考察时,问到你的“现实表现”,这条一旦被原领导点出来一句“这个人有点毛躁,沟通方式不妥”,你基本就没戏了。
现实中,有些人“副科病”严重,仗着跟领导熟、觉得自己有想法,就去跨级说事,结果“捧着进去、背着出来”。
领导最看重的,不是你会不会干活,是你在不在系统里讲规矩。
有人一到会上就忍不住抢话,领导说一句,他能接十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业务熟、思路清。
结果就是:话说多了,风头也抢多了,结果把自己推到前台上。
单位是讲秩序的地方,尤其是班子会上、专题研讨会上,那不是你“立人设”的地方。
真正有经验的干部,懂得在会上讲“有分寸”的话,讲领导爱听的事、组织上需要的事。
而不是把自己“包装成专家”,还经常“拍着桌子谈感受”。
体制内有句话——“表现得太满的人,不稳。”组织部也怕你一提上去,“不好管、管不住”。
你要知道,提拔的过程,不是看你在某一场合发言多出彩,而是看你平时是不是稳得住、扛得起、低调不惹事。
这是“劝过都不听型”的致命问题。
有些人自认为“我说话直接、不藏着掖着”,领导讲完刚转身,他就能在办公室点评上半天。
“这事我看也就那么回事吧”“XX那个汇报,不就照本宣科嘛”……
这种人就是嘴上没把门的,再加上喜欢站队、打听、传播,组织部一查口碑,光是“现实反映”就能把你封杀。
体制内不是不讲自由,但口风不紧、嘴上乱跑的人,提拔起来风险太大,随时可能“给单位添乱子”。
尤其是涉及班子运行、组织安排、干部去向的问题——一句话传出去,就是祸事。
在单位里混,尤其是想往上走,不是光凭努力和业务说话,更要讲方式、讲规矩、讲分寸。
体制内最怕的不是能力差,而是“难以管理”。
组织部、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心里都有一杆秤。
愿意捧你的人,首先得觉得你“安全、稳定、听招呼”。
至于那些“我就是想干点实事”的人,也不能因为“不会表现、说话太直”就栽了跟头。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更要学会在体制规则内,把自己打磨成“硬得刚刚好”的那块铁。
来源:志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