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的鲁西平原上,麦浪翻涌着新绿。在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里,一本本泛黄的剪报本静静诉说着跨越时光的故事。杜立芝动情地说:“从事农技工作30多年来,《农村大众》一直陪伴、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的好老师、好帮手、好朋友,也是为农民群众传政策、讲技术的好报纸。”
四月的鲁西平原上,麦浪翻涌着新绿。在高唐县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里,一本本泛黄的剪报本静静诉说着跨越时光的故事。杜立芝动情地说:“从事农技工作30多年来,《农村大众》一直陪伴、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的好老师、好帮手、好朋友,也是为农民群众传政策、讲技术的好报纸。”
杜立芝是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原三级调研员、高级农艺师。她1985年从聊城农校毕业参加工作,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用近40年的时间,投身“三农”,扎根一线,为农民排忧解难。如今她退休不退岗,还在田间地头奋力工作着。
在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大众》就是诸多基层农技员学习农业技术、了解“三农”政策最好的途径和平台。大棚种植、种肥同播、间作套种……一手记笔记,一手翻报纸,农民需要什么,杜立芝就钻研什么。时至今日,她跑遍了全县600多个村庄,写下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技术笔记,从“羞愧”的农技员变成了“问不倒”的杜站长。
如今,杜立芝的笔记本早已从泛黄的剪报本变成了手机里收藏的各种农技短视频。田间地头上,总能看到她一边查看作物长势,一边用沾着泥土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将最新制作的农技视频转发给农户。越来越多的理论政策和农技知识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指尖传递到农民心间。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