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彩含章,玲珑映秀——玄览单色釉瓷器精品集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0:37 1

摘要:瓷器之美,在于造型、在于釉色、在于纹饰。而釉色之绝,在于质地如脂似玉,在于细节窑火留痕,在于人工巧思与自然天成。

瓷器之美,在于造型、在于釉色、在于纹饰。而釉色之绝,在于质地如脂似玉,在于细节窑火留痕,在于人工巧思与自然天成。

千树万树梨花开之白釉,春色满园关不住之青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黄釉,春来江水绿如蓝之绿釉,百般红紫斗芳菲之红釉,影落明湖青黛光之蓝釉,乌衣巷口夕阳斜之黑釉……

单色釉瓷器光素无纹,唯以线条勾勒器型筋骨,以一色釉光演绎万千风华,予观者以无限遐思与至简之美。

本次保利厦门2025年春拍所含单色釉瓷器仿古烁今,如天青、粉青、仿汝釉等仿宋瓷釉色,摹古而不泥古,又如仿古铜釉,皆为当朝创新品种,争奇斗艳,蔚为大观。

lot 928

清雍正

白釉模印夔龙纹盘(一对)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20.8cm.Diam;4.3cm.High×2

RMB: 2,000,000-3,000,000

备注:

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Lot.3734

本品为雍正御窑仿古创新的巅峰之作,以永乐甜白为范本,尽显年窑承古开今的非凡造诣。拍品成对传世,形取永乐经典制式。盘敞口,弧腹,圈足,形制简洁周正,胎质坚薄,通体罩施白釉,釉面莹润如玉。素白中暗藏玄机,迎光可鉴盘心模印夔龙戏珠纹,盘外壁模印二龙戏珠纹,二龙前后相逐,龙躯虬劲腾跃,须发飞扬,躯体舒展,动感十足,奔腾涌动之感呼之欲出。盘心暗刻模印双龙图,与外壁龙纹内外呼应,此等模印浅雕工艺与莹洁釉色相映成趣,完美诠释雍正帝"纹饰愈简,意境愈深"的审美哲思。

年窑创烧,为雍正期间督陶官年希尧奉旨榷陶,据内务府档案载,雍正四年五月即受命仿制永乐白瓷,开官窑系统复烧前朝名品之先河。本品所承技艺,可溯至《景德镇陶录》所载"仿古创新,实基于此"的制瓷纲领。其模印技法承永宣遗韵而更见精微,龙纹取三代青铜夔龙之神髓,线条洗练如刀劈斧凿,于莹白釉下若隐若现,恰合蓝浦"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的至高评价。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白瓷素雅莹洁的喜爱尤甚,另可证年窑摹仿白瓷的历史流长和技术精到,蓝浦赞誉不为虚言。

翻阅公私典藏,雍正白釉器,素面者众而饰纹者稀。南京博物院藏"白釉堆花香草龙纹盘"(著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156)与之形制相类,然本品双龙纹饰布局更为考究,内外纹样呼应如阴阳和合,暗合帝王治世之道。本品集永乐风骨、宣德气韵、雍正巧思于一体,堪称理解雍正摹古的美学。《清档》详载雍正七年宫廷出内府定窑珍品命年希尧仿制之事。本品虽追摹永宣,实则融汇宋明精粹,将模印工艺推向"透骨见影而不露锋芒"的化境,实为年窑白釉序列中至为珍贵的范式之作。成对传承三百年,釉色如初雪新凝,暗龙浮动似游太虚,当属雍正御窑文脉传承的实物明证。

《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 ,2005年,图版24

lot 932

清乾隆

仿汝天圆地方葫芦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1cm.High

RMB: 1,800,000-2,800,000

备注:

1、法国南部Toulon拍卖

2、保利香港拍卖,2018年10月2日,LOT.3313

注:本拍品处于保税状态。

此种葫芦瓶原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帝道装像》就表现了雍正帝身穿道教服装与道士交谈的情景,雍正皇帝微向后仰悠闲地坐在地上,一个葫芦瓶放于其身边。另有清宫廷画家绘《美人图鉴古》,画中美人坐于多宝阁前,座前案上即有一件上圆下方葫芦瓶。由此可见颜色釉天圆地方葫芦瓶是清代皇室闲暇观赏及营造悟道参禅的静谧氛围的绝佳装饰器。

此件葫芦瓶上腹部椭圆形,自束腰向下腹部自然过渡,变化为方形,造型独特。上圆下方的造型始,体现了道教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同时展示出帝王心中蕴藏着天地融合之大观。雍乾两朝沿用此一独特形制,作为宫廷中名贵的陈设用器,惟流传至今数量稀少,所见仅只数件,极为难得。全器通体施仿汝釉,其色青中微泛粉白,如雨过之后晴朗的碧空,釉色空灵,质地腴润,凝泽失透。釉面布满鱼子纹开片,细如蝉翼,应为唐英于《陶成纪事碑》中记载两种仿汝釉中的“仿铜骨鱼子纹汝釉”。瓶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青花发色偏蓝,为仿汝釉器青花款识之典型特征。

本器造型独特,成型难度较大,成品率低,故惟传至今数量稀少,所见仅数件,极为难得。南京博物院藏一件清雍正粉青釉天圆地方葫芦瓶,相较本品尺寸更小,南京博物院藏,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91。可供参考。另有一例清乾隆炉均釉天圆地方葫芦瓶,北京瀚海2011年春拍以322万人民币成交,器形与本品相似,但尺寸更小,亦可作为比较。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南京博物馆、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191

lot 927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折枝瑞果纹大宫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4cm.Diam;16.5cm.High

RMB: 1,800,000-2,800,000

备注:

1、香港佳士得,静观堂旧藏,1996年11月3日,Lot.570;

2、Eskenazi Ltd. 伦敦;

3、玫茵堂旧藏;

4、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四」专场,LOT 33;

5、张宗宪旧藏

香港佳士得,静观堂旧藏,1996年11月3日,Lot.570

香港苏富比,2012年10月9日,

「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四」专场,LOT 33

著录:

1、《徐氏艺术馆》,香港,1991年,图127;

2、《徐氏艺术馆•陶瓷篇Ⅳ•清代》,香港,1995年,图36;3、《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Ⅱ),353页,图1804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

卷4(Ⅱ),353页,图1804

此式粉青大碗为雍正一朝首创,乾隆早期御窑与雍正一脉相承,除款识有别外,余皆极为接近。此碗造型巨硕恢弘,深弧壁,撇口,圈足。器内无纹,外壁模印石榴、寿桃、佛手三多瑞果和荷花、牡丹、莲花等各式折枝花卉,间缀祥云,其花饰疏朗有致,布局之妙,独见匠心。纹饰精湛细致,富具立体感,所见花果风枝袅娜,惟妙惟肖。极具立体感,通体所施粉青一色,釉面匀净,光润莹洁,触手如玉,细腻光滑,釉色青幽静穆,娇嫩鲜活,温润厚腴,秀美天成,如一汪秋水,悦目喜人。圈足碹修圆润,胎质坚致细腻,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整器秀巧独特,线条优美,隽秀娴雅,精致的纹饰与温润似玉的粉青釉浑然一体,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烧瓷技艺,将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艺术境界,为乾隆时期精品。

本品之粉青釉色,最为接近南宋龙泉窑之「粉青」上乘釉料,故本品摹古之作具双重意义,清代颜色釉继承了宋代,单色釉高洁至清,当时粉青釉器以官窑烧造为主,所成之器皆精致隽美,世所罕见。此种釉色为仿宋器烧成,宋釉有两种色泽,一为米色,一为粉青色,《陶成纪事碑记》中载:“仿米色宋釉系从景德镇东二十里,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砾,因仿其色泽款式。粉青色宋釉,其款式色泽同米色宋釉,一处觅得。”拍品即为上述记载的仿宋粉青釉者。

拍品最早为徐展堂静观堂收藏,并著录于《徐氏艺术馆》、《徐氏艺术馆陶瓷篇Ⅳ•清代》。1996年由香港佳士得举槌,此后被Eskenazi收入麾下,后又传至玫茵堂,并录于《玫茵堂中国陶瓷》中,直至2012年香港苏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四”专场拍出,此后又为张宗宪所藏至今。拍品来源清晰,皆为名家递藏,足可见其珍。

lot 931

清乾隆

粉青釉如意耳瓜棱蒜头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9.5cm.High

RMB: 1,200,000-2,000,000

备注:

1、美国明尼阿利斯艺术博物馆藏

2、中国嘉德,1997年10月25日,Lot.1084

3、北京保利,2008年05月30日,Lot.2024

4、中国嘉德,2009年11月21日,Lot.1962

展览: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博物馆(L9819313)

本品为乾隆时期承袭战国青铜古韵,融宋明瓷艺菁华。其形制之奇、釉色之纯美、工艺之精微,皆彰显制瓷技艺的巅峰境界,堪称乾隆朝单色釉器中“大巧若拙”的典范之作。因口部呈蒜头形而得名,取意秦汉青铜遗风:口沿作 蒜头状,饱满圆融如含苞玉兰;颈部纤细修长,两侧贴塑仿古如意耳,耳廓线条似流云舒卷,刚柔并济中暗藏祥瑞;腹部匠心独运,以八瓣瓜棱式打破传统圆腹之规,起伏如波光潋滟,既延续宋代瓜棱瓶的清雅气韵,又赋予器物独特的律动之美;胫部顺势内敛,底承浅圈足,足端露胎处施褐釉摹古,仿宋代官窑“铁足”遗韵,古意盎然。整器造型集三代青铜之庄重、宋瓷之隽秀、明清宫廷之华贵于一体,方圆曲直皆暗合黄金比例,堪称“道器合一”的哲学化表达。

釉色为此瓶灵魂所在。通体所施青釉,乃乾隆朝单色釉中至为珍罕的品种;釉质莹润若堆脂,迎光视之,颈部釉薄处微露胎骨,似水墨渲染般勾勒出器物筋骨;瓜棱凸起处釉层凝厚,积釉如翡翠凝露;如意耳部釉色浅淡,与器身形成微妙的光影对话。此等釉色成就,需精准把控窑温、釉料流动性与胎体吸釉率的平衡,稍有偏差则色浊韵失,成品百中难存其一。

纵观乾隆一朝,蒜头瓶式样虽繁,然本品独以“双绝”冠绝群伦:一绝在其形制之奇——将青铜蒜头口、仿玉如意耳、宋式瓜棱腹三大元素熔铸一器,且接胎无痕、线条流畅,成型难度远超寻常圆器;二绝在其美学之妙——以繁复造型配纯一釉色,化“错彩镂金”为“芙蓉出水”,于含蓄中暗显帝王堂皇之气。此种“以简驭繁”的造器理念,恰是乾隆官窑突破程式、追求文人意趣的珍贵例证。

lot 930

清雍正

仿汝三足洗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8.5cm.Diam;5.5cm.High

RMB: 300,000-600,000

备注:

中国嘉德,2009年11月21日,编号1962

北京中汉,2011年9月18日,编号0033

此洗为雍正御窑仿北宋汝窑之经典文房雅器,形制古拙端庄,釉色清雅脱俗,集宋瓷之韵与清瓷之工于一体,堪称雍正朝摹古与创新并重的制瓷典范。洗作直口、浅腹、平底,下承三蹄足,造型源于北宋汝官窑三足洗,线条简练而气韵高古,通体施仿汝釉,釉色天青微泛月白,釉层匀净凝厚,釉面莹润透亮,釉下开片疏朗自然,冰裂纹理层迭交错,深浅错落,既显宋瓷含蓄内敛之美。底足修削规整,露胎处涂褐釉以摹宋器“铁足”之效,底部九枚支钉痕排列工整,印证支烧工艺之严谨,底心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款,笔道劲挺,为典型官窑制式。

雍正帝雅好古物,尤倾慕宋瓷素雅之美,遂命御窑以宋汝、官窑为范本,融汇古今技艺。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载,雍正仿汝分为“鱼子纹汝釉”与“无纹汝釉”两类,此洗属“铜骨无纹汝釉”(亦称“铜骨之汝”),乃奉旨烧造之精品。相较于宋汝釉的厚润哑光,雍正仿汝釉面更为透亮,开片层次分明,既承古韵,又见新意。其釉色恬淡如雨过天青,开片疏密有致,胎骨坚致细腻,足见御窑对釉料配比与窑火控制的极致追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雍正仿汝三牲尊曾长期被误认为宋器,足证其时仿制水准之高超。此洗器型、釉色、支钉痕等细节刻意追摹宋制,却以清代宫廷制瓷特有的莹润光泽与规整修胎独树一帜,堪称“师古造化”之典范。

雍正御制三足洗存世稀少,同形制者分直壁圆洗与葵瓣式两类,公私收藏总计不过十余例。不同于宋汝釉的朴拙无华,雍正仿汝釉面玻璃质感鲜明,透出时代审美之变,亦映射帝王对文房雅趣的极致追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哥釉三足洗可作参照,然本品款识清晰、釉色纯正,更为珍罕。此类文房器置于帝王案头,既为实用雅玩,亦彰显雍正慕古鉴今之文人意趣,是研究清代官窑仿古技艺与帝王审美的重要实物。

lot 926

清乾隆

黄釉梅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22cm.High

RMB: 500,000-800,000

备注:

中国嘉德,2001年11月4日,lot.1056

此件乾隆黄釉梅瓶器型端雅,小口圆唇,短颈挺秀,丰肩饱满如垂云,肩部以下线条渐收至胫部外撇,圈足圆润规整,通体施黄釉,釉色淡雅匀净,如凝蜜脂,温润中透出皇家气象。底足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笔锋遒劲,釉色与款识相映,尽显宫廷制器之精工。

黄釉之色,自古为帝王权柄象征。《通典》有载:“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清代因“黄”与“皇”谐音,黄釉瓷器被严定为宫廷专属,里白外黄者尤属皇家御用。此梅瓶通体一色黄釉,釉面光洁无瑕,釉层匀薄如纸,恰合乾隆官窑“色纯、胎细、型正”之标准,足证其为皇家陈设重器。

lot 908

明嘉靖

黄釉铃铛杯

款识:“大明嘉靖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6.5cm.Diam;5cm.High

RMB: 380,000-580,000

备注:

日本藏家旧藏瓷

黄釉者,宫廷尊用,尤适小巧精妙之器。浅单色釉器,观之形简色单,实则烧制技巧要求极高,于各类器中属最难一类,须取纯土,施精工,胎、釉、火必娴熟,佳器方成,如有微瑕,前功尽弃。本品撇口弧腹,下承矮圈足,体量小巧,为典型铃铛杯式;内外施黄釉,其釉汁肥厚,流淌自然,发色娇美,犹有“娇黄”风采。器型饱满庄重,品格不俗;底书“大明嘉靖年製”六字两行单圈楷书款。

明代御窑瓷器于颜色审美方面依然推崇“五色”审美观——黄、赤、绿、白、黑,黄色属五行一色,位列宫廷色系之首,优于赤、玄、紫。黄色为土,五行之土对应中央,与帝居五方之中相附。有明一朝,景德镇御窑厂在唐代铅黄釉之基础上加以改良,延制黄釉器不绝。《明史•食货六•烧造》载:“正统元年……禁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诸瓷器,违者罪死。”其中又尤以黄色最为尊崇,代表皇家无上的至尊权利。至嘉靖一朝,因其藩王身份尤重正统形象,故而黄釉、龙凤等象征权力地位的御瓷颇受青睐,由皇帝本人授意烧造。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陶书》就曾记载“今器贡自京师者,岁从部降式造”。本品即为此类御瓷之代表。

lot 907

清乾隆

粉青釉蒜头壁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9.3cm.High

RMB: 180,000-280,000

备注:

中国嘉德,2017年3月31日,Lot.4193

本品为乾隆官窑经典壁瓶制式,器形隽永典雅,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蒜头状瓶口圆润饱满,短颈挺立,肩部线条流畅,腹部渐收,至底端略作外撇,形成稳重端庄之态。双耳以如意纹为形,对称贴塑于瓶身两侧,既显灵动巧思,又寓“吉祥如意”之美意,彰显宫廷造办之匠心独运。通体施粉青釉,釉质凝润如玉,釉面匀净无瑕,釉层肥厚莹润,展现出乾隆官窑对单色釉烧造的极致追求。胎骨坚实细腻,修胎俐落规整,器底可见“大清乾隆年製”青花篆书款,笔力遒劲,时代特征鲜明。

乾隆时期复烧后融入宫廷美学,以釉色纯净、器形古雅为贵。蒜头瓶形制源自秦汉青铜器,经明清官窑化裁,成为宫廷陈设雅器。壁瓶常悬于殿堂或轿辇之内,为帝王文房清供之珍。此壁瓶形制罕见,双如意耳尤为独特,同类传世品多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及重要私人藏家之手,市场流通极为稀缺。

lot 906

清乾隆

仿古铜釉三足炉

款识:“乾隆年製”四字双行篆书款

尺寸:11cm.High;13.5cm.Diam

RMB: 300,000-600,000

备注:

北京匡时,2011年12月6日,Lot.3058

乾隆一朝颜色釉瓷器传承雍正时期之技术风格,成就斐然,除摹仿宋器之经典品种外,尚大力创烧出摹制各种材质的色釉,竹木、玉石、金银、青铜无所不仿,极一时之能事,开一代未有之奇。其中仿古铜釉一项,历来为世人所重。《陶雅》如此评述:“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传世所见,乾隆仿古铜釉瓷器的造型都是以上古三代青铜器为范,而铜炉作为文房雅玩中重要的品类,自然颇得乾隆皇帝重视。本品应属御窑场为讨取皇帝欢心而烧制的文房小品,颇为珍贵。

本品造型承袭自宋代制式,唇口,束颈,冲天耳,浑圆腹,腹下内收,底承三乳足。通体施古铜釉,同时饰以点金彩斑纹,以仿古铜洒金之斑驳效果。其釉色纯正逼真,洒金分布自然,宝光内蕴一如原物,足以令人难加辨认。不同于常见六字篆书款,底落“乾隆年製”四字双行篆书款。整器胎体厚重,造型端庄,双耳峭拔,立于沿上,兼具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为清乾隆象生瓷仿铜炉中的少见精品。

较之同时期的其他仿古颜色釉,仿古铜釉存世数量极为罕少,本品可为现存之珍品。其以瓷代铜,格调高雅,不失古韵,是为香道之佳皿。且本品附带底座与盖,可见原藏家甚为珍视。

lot 904

明宣德

白釉小盘

款识:“大明宣德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14cm.Diam

RMB: 无底价

备注:

香港佳士得

本品侈口,弧腹及底内收,下承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质致密细腻,釉色恬静温润,纯若凝脂,素犹积雪。外底心双圈内暗刻“大明宣德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整体器型小巧雅致,釉色洁素莹然,充分彰显甜白釉之纯美,甚惬心赏,当为宣德御制瓷器之珍品,弥足珍贵。

甜白釉瓷是明代永乐年间,由景德镇瓷窑创烧的白釉瓷,系宫廷祭器。明代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器物常可见透光刻纹或印纹。不同于永乐,釉面呈乳白色,施釉较厚,《长物志》说“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并且器面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釉面的这种特殊现象,在明代为宣德器所独有。以本品为例,属典型的明宣德时期烧制的白釉器,其胎体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色泽与永乐甜白釉略有差异,白中含极淡青色,有细小缩釉点。整器胎质坚硬细密,所施白釉泛乳白色,釉质滋润细腻、甜润如玉,釉色均匀饱满,十分雅致。

来源:沐清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