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年薪30万,我去他家三天顿顿吃剩饭,儿子说的话让我羞愧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02:04 1

摘要:"老周,你儿子那么有出息,北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李拄着拐杖在小区门口碰见我,打趣道。

儿子的剩饭

"老周,你儿子那么有出息,北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李拄着拐杖在小区门口碰见我,打趣道。

我笑笑,眼前却浮现那三天顿顿吃的剩饭。

这样的问候,从我回老家后已经听了不下二十遍。

我叫周建国,今年六十五岁,是七十年代的知青,后来返城在县里供销社当了一名普通职工,直到两年前退休。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吃过苦,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总算把日子一点点熬出了个样子。

我儿子周明远,从小就用功读书,是班里的"三好学生",墙上贴满了大红的奖状,那是我和老伴儿最骄傲的事。

九十年代初,他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我和老伴儿张秀英花光了积蓄,还找亲戚借了不少钱,硬是把他送出了这个小县城。

那时候,一家人挤在单位分的四十平米的筒子楼里,冬天屋里生了煤炉子,还是冷得直哆嗦,但我们从不抱怨。

明远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起先在一家小公司做文员,后来跳槽去了外企,如今当上了部门经理,年薪三十万。

他常在电话里说:"爸,您和妈辛苦一辈子了,该享享清福了。"

可我和老伴儿在家乡生活惯了,舍不得大手大脚花钱,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习惯早就刻进了骨子里。

去年冬天,老伴儿去妹妹家帮忙照看刚出生的外孙,我一个人在家闷得慌,就想着去北京看看儿子。

说起来,明远工作这么多年,我还从没去过北京呢。

火车站售票窗口,售票员问我要不要卧铺,我掏出攒了大半年的私房钱,却还是舍不得买卧铺票,买了张硬座。

"大爷,北京可远着呢,十几个小时硬座多受罪啊。"售票员好心提醒。

我摆摆手说:"不碍事,年轻时候坐过更硬的板凳车呢。"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老伴儿包的馒头和咸菜,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坐上了北去的列车。

车厢里人声嘈杂,混合着方便面和烧鸡的气味。

我掏出老人机给明远发了条短信:"爸爸来北京看你了,明天到站。"

手机很快震动起来,明远回复:"太好了,我去接您,您坐卧铺吗?"

我只回了三个字:"硬座"。

然后手机再震动,我没看,把它塞回了口袋。

火车摇摇晃晃,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田野村庄,变成了陌生的高楼大厦。

我靠在座位上,想起明远小时候,我骑着二八大杠带他去赶集的情景。

那时他坐在横梁上,咯咯笑着喊:"爸,我们飞起来了!"

北京站人山人海,我被人流裹挟着,拖着布袋艰难地挪动步伐,心里忐忑又兴奋。

站口处,一个穿着米色风衣,戴着金边眼镜的年轻人朝我挥手,那是明远,比照片上更加精神,更像个大城市里的人了。

"爸!"他小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又心疼地说:"您怎么不坐卧铺啊?这一路得多累啊。"

我不自在地拍拍他的肩膀:"大半辈子都这么过来的,习惯了。"

他接过我的布袋,沉了一下:"这么重,带了什么啊?"

"带了些家乡的腊肉和干货,你妈让我带给你的。"

明远苦笑道:"爸,现在什么都能买到,您费这个劲干嘛。"

他开着一辆日本车,说是公司配的,我摸着真皮座椅,有些不敢坐,怕弄脏了。

车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霓虹闪烁,与我们县城的老旧楼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爸,您看那个,那是国家大剧院。"明远指着路边一个像水晶球一样的建筑说。

我"哦"了一声,突然感到一种陌生感,仿佛儿子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明远住的小区很气派,大门口有穿制服的保安,电梯里能看到整个城市的灯火。

"十八楼,爸,不算高,但视野不错。"明远边说边开门。

他的房子不算大,七十多平米,但收拾得整整齐齐,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看起来价格不菲。

"爸,您先洗漱一下休息会儿,我去热饭。"明远拿出拖鞋给我,又从衣柜里找出一件睡衣,"这是新买的,您换上吧。"

我跟着他进了厨房,只见他从冰箱里拿出几个保鲜盒,里面是中午剩下的饭菜。

"你...就吃这个啊?"我有些疑惑。

"公司食堂的,挺好吃的,中午吃不完带回来的。"明远笑着说,"我一个人,做饭太麻烦了,要不就叫外卖,要不就在单位吃。"

看着那些冷冰冰的饭菜放进微波炉,我心里一阵失落,但转念又想,年轻人工作忙,能记得给我热饭已经很不错了。

晚饭时,明远一直问我和他妈的情况,我打开话匣子,从家乡的变化聊到老邻居家孙子结婚,再聊到小区里新修的健身器材。

他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但眼睛里分明有一层遥远的隔阂,让我感到一丝不安。

第二天早上,明远给我留了钥匙就匆匆去上班了,说晚上回来带我去吃北京烤鸭。

我在他家里转了两圈,不知道该做什么,电视上播的节目我也看不懂,最后只好坐在窗前,望着陌生的城市发呆。

中午时分,肚子开始咕咕叫,我打开冰箱,里面除了几瓶酸奶和矿泉水,就只有昨晚的剩饭菜。

我把剩饭热了热,配着从老家带来的咸菜,就当午餐了。

吃完饭,我决定出去走走,至少不能一直闷在屋里。

小区门口的保安拦住我,用普通话问我是哪家的,我结结巴巴地说明远的门牌号,他才放我出去。

北京的冬天又干又冷,呼啸的北风刮得我睁不开眼。

我沿着小区周围走了一圈,看见一个早餐摊还在收拾东西,就走过去问:"老乡,还有吃的吗?"

摊主抬头看了我一眼:"大爷,都中午了,早餐卖完了,要不您去那边超市看看?"

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眼花缭乱,最后我只买了两个馒头和一盒咸菜,付钱时还肉疼了一下。

回到明远家,我把买来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进冰箱,生怕打扰了什么。

明远晚上回来得比昨天早,手里提着几个塑料袋:"爸,今天单位聚餐取消了,我带了些熟食回来,咱们凑合一下。"

他从塑料袋里拿出几盒外卖,都是些凉了的炒菜和米饭。

"你们年轻人,就吃这些东西啊?"我看着那些剩菜,心里不是滋味。

"工作忙嘛,能对付就行。"明远打开电视,调到一个新闻频道,"爸,您看会儿电视,我去洗个澡。"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儿子的生活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他不是住在繁华的大城市享福,而是像一个陀螺一样不停转动,累了就靠剩饭剩菜打发一顿。

第三天早上,我早早起床,想着去附近买些菜回来做饭。

刚走到门口,就看见小区门口的早餐摊,我掏出皱巴巴的十元钱,买了两个包子和一碗豆浆。

摊主是个四十出头的女人,眼角已经有了皱纹:"大爷,您是外地来探亲的吧?"

我点点头:"来看儿子。"

"您儿子是做什么的呀?"她一边麻利地装包子,一边闲聊。

"在外企上班,当经理。"我忍不住有些自豪。

"那挺好的,有出息。"她笑着把包子递给我,"多吃点,北京早上冷。"

我捧着热乎乎的豆浆,心里涌起一阵暖意,却又莫名地感到一种辛酸。

儿子年薪三十万,我却在他家门口舍不得多花钱,只买最便宜的早点。

这三天顿顿吃剩饭,到底是他生活真的这么紧张,还是他觉得我这个老头子不值得破费?

带着这个疑问,我度过了在北京的第三天。

傍晚,明远回来得比往常早。

我正坐在沙发上看新闻联播,他放下公文包,脱掉西装外套,卷起袖子就进了厨房。

"爸,您坐着,我去做饭。"

我惊讶地看着他忙碌的背影:"你会做饭?"

"在大学宿舍练出来的,不过平时懒得做。"他从冰箱里拿出几样新鲜的蔬菜和肉,看样子是今天特意买的。

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香味,我不自觉地咽了咽口水。

半小时后,明远端出两盘热气腾腾的菜:红烧排骨和清炒油菜。

"爸,今天咱们好好吃一顿。"他又盛了两碗米饭,放在桌上。

我看着这些冒着热气的饭菜,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爸,我知道您想什么。"明远放下筷子,认真地看着我,"您从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节约,要为将来打算。"

他的眼神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紧紧攥着一角钱,舍不得买糖葫芦的小男孩。

"您还记得我上初中那年吗?家里买不起自行车,您每天早上四点起床,走五里路去供销社拉货,就为了多赚点钱给我交学费。"

我点点头,那段日子确实艰苦,但为了孩子,再苦也值得。

"您省钱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不是为了苦了自己。"明远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您看看您自己,这些年攒下的钱,有舍得花一分吗?"

我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不知怎么回答。

明远起身走进卧室,拿出一个红色存折递给我:"这些年,我每个月都存一部分钱,就是想着您和妈退休后能用。"

我翻开存折,上面整整齐齐地记录着每月的存款,从他工作第一个月开始,从未间断。

数目不大,但累积下来却是一笔可观的养老金。

"爸,我昨晚跟物业聊了,他们说看见您一大早就出去买了包子和豆浆,然后在小区门口吃完才回来。"明远的眼睛红了,"我心里特别难受。"

我张了张嘴,想解释什么,却说不出话来。

"您和妈把最好的都给了我,省吃俭用把我供到大学毕业,可现在,您却连在我这里敞开吃顿饭都不肯。"

他的话让我心头一震。

是啊,我这些天在北京,处处小心翼翼,生怕给儿子添麻烦,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嫌我来添乱,却没想过他的感受。

"这三天,我故意给您热剩饭吃,就是想看看您会不会抱怨,会不会提要求。"明远苦笑道,"可您什么都没说,就这么默默忍着,还自己出去买包子吃。"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儿子给我的一堂课。

"爸,您教会了我勤俭节约,但您忘了教我,该花钱的时候就要花。"明远拉着我的手,"买卧铺票不是浪费,让父母过得舒心不是浪费,这些钱花得值!"

那一刻,我仿佛在明远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同样的固执,同样的爱藏在心底不善表达。

"你妈常说我死脑筋,看来是真的。"我自嘲地笑了笑,眼角却湿润了。

"您和我,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明远也笑了,端起酒杯,"来,爸,咱爷俩喝一个。"

杯子轻轻一碰,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的时光在眼前流转。

想起当年我省吃俭用供他上学,骑着破旧自行车在雨中送他去考场,如今角色对调,他却比我做得更好。

"爸,明天我请假,咱们去故宫转转,再去天安门广场看看。"明远热情地规划着,"晚上我订了全聚德的烤鸭,您得尝尝正宗的。"

我笑着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少花儿子的钱。

似乎看出我的心思,明远认真地说:"爸,您这辈子省钱都是为了我,现在该让我为您花钱了,这是孝道,也是您给我的教育成果。"

这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暖烘烘的。

第二天,我们一起游览了北京城,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我想起五十年代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广场的彩色照片时的震撼。

如今站在这里,看着五星红旗在风中飘扬,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明远拍了拍我的肩膀:"爸,咱们国家强大了,您们这一代人的付出没有白费。"

晚上,我们在全聚德吃了烤鸭,那酥脆的皮和鲜嫩的肉,让我连赞叹不已。

明远笑着说:"爸,您老家的腊肉也一点不差,晚上回去我还要吃呢。"

临走那天,明远塞给我一张银行卡:"爸,这是给您和妈的养老钱,密码是您的生日,每个月有固定金额进去,您别舍不得花。"

我本想推辞,看到儿子坚定的眼神,最终还是收下了。

"还有,以后来北京,一定要坐卧铺,年纪大了,别再受那个罪了。"明远叮嘱道。

火车缓缓启动,我看着站台上不断挥手的儿子,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回程的火车是卧铺,明远硬是给我买了下铺票。

躺在柔软的铺位上,我回想这几天的经历,眼前浮现出儿子从小到大的样子,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如今事业有成的男人。

到家那天,老伴儿已经从妹妹家回来了,见我回来,高兴地问长问短。

"建国,听说北京可气派了,明远在那边过得怎么样啊?"她一边给我倒茶,一边问道。

我笑笑说:"咱儿子,不光有出息,更懂得感恩。"

我把在北京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包括那三天的剩饭和明远的良苦用心。

听完,老伴儿眼里含着泪花:"这孩子,跟你一个脾气,心里装着事,就是不说出来。"

我拿出明远给的银行卡,老伴儿先是惊讶,后来叹了口气:"咱们这一辈子省吃俭用,到头来却是孩子来养老,这是福气啊。"

我点点头,突然有了一个主意:"秀英,咱们明年过年,用这钱去北京看明远吧,带上咱们自己做的家乡菜,让他也尝尝咱们的手艺。"

老伴儿眼睛一亮:"好啊,我这就开始计划,得做些什么好吃的带去。"

看着她忙碌的身影,我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在那个冬日的黄昏,透过窗户看着县城新修的广场,我终于明白,人这一辈子最珍贵的,不是攒了多少钱,而是那份血脉相连的情感。

勤俭节约是美德,但懂得享受生活,让爱的人开心,才是对这美德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剩饭里的爱,比山珍海味更加温暖人心。

来源:一遍真命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