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国际传播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诞辰110周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0:42 1

摘要: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51年的夏天,他应宋庆龄邀请从美国返回新中国。他和夫人邱茉莉绕道欧洲,经一个多月漫长的海上旅途到达天津,再乘火车前往北京。他在北京站下车时,陈翰笙亲往迎接,立即递上一张名片,上面是宋庆龄那苍劲有力的笔迹“欢迎回家”!她安排得如此周到及时

纪念国际传播著名记者爱泼斯坦诞辰110周年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51年的夏天,他应宋庆龄邀请从美国返回新中国。他和夫人邱茉莉绕道欧洲,经一个多月漫长的海上旅途到达天津,再乘火车前往北京。他在北京站下车时,陈翰笙亲往迎接,立即递上一张名片,上面是宋庆龄那苍劲有力的笔迹“欢迎回家”!她安排得如此周到及时,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

几天后,陈翰笙就领他们去拜会宋庆龄和周总理,商量尽快启动创刊工作。从此他和夫人就全力投入新刊的编务。创刊早期,他不辞辛劳往返于北京、上海两地。

他常说,“中国就是我的家”。他出生于波兰华沙犹太人进步家庭,自幼随父母迁居中国天津。中学毕业后,15岁就进入《京津泰晤士报》,开始新闻生涯。1933年,他在北京结识斯诺,支持出版进步刊物《民主》。1937年,他任美国合众社驻华记者。他于1938年至1944年先后在香港和重庆参加宋庆龄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作为中央委员,负责编辑出版《新闻通讯》刊物,开展国际宣传,争取世界朋友对中国抗战的了解和支援。

作为有正义感和进步思想的国际记者,他在抗日期间,转战中国大地南北,深入抗战前线,采访报道中国人民英勇抗战事迹。尤其1944年5月至10月参加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的真实信息,突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向国际传播。抗战后期,他在美国从事写作和开展争取中美友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诞生不久,周总理请宋庆龄出面于1952年初创办英文对外刊物《中国建设》。爱泼斯坦勤于笔耕,赴各地采访,写下许多重要文稿。作为执行编辑,他极为认真严谨把关,每期亲自下厂清样。创刊早期。北京没有外印厂,他不辞辛劳赶去上海付印。平时他还关心全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不时提出改进工作的好建议。

他于1957年加入中国籍,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 年由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胡耀邦提名任本刊总编辑,1988年任名誉总编辑,为杂志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文革”动乱中,他也遭难五年,但不忘初心,重获自由后,他又立即投身于传播中国的正义事业。

1983年起,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他还曾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他主要著作有《未完成的革命》《人民之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突破封锁访延安》《西藏的变迁》《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到晚年他仍然笔耕不辍,于2004年完成了个人回忆录——《见证中国》。

他晚年尤获殊荣,在七十、八十、九十寿辰时,中央主要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予以亲切会见和祝贺。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