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得到的美术课与少年宫,年轻人给自己补上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1:00 1

摘要:今天围观了一场万茜与北电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的对话,发生在华为天生会画线上数字艺术展的直播中。

今天围观了一场万茜与北电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的对话,发生在华为天生会画线上数字艺术展的直播中。

他们俩被邀请来欣赏展览中的画作,这些画作的作者既有专业插画师,也有仅是爱好者的普通人。

得知一位作者的灵感来源于贵州广西等地的植物、来源于大自然时,李剑平有感而发表达了一个观点:

人类基因里天生就有画性,它的历史比艺术更古老,很久远的过去人类就开始在石壁上画画,有感受时就会想表现出来。”

后续欣赏一位中学美术老师画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又欣赏地认同“有这样的老师在,学校开展美育工作应该会有底气很多”。

美育,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热度颇高的争议性话题。

对教育领域有关注的朋友或许听说过,现在全国范围内许多中小学在强调保障美术或音乐课课时。

部分地区正考虑或尝试将美育纳入中考,像是有地方提议以不评分的通过性考试形式,以此督促学校重视安排艺术体验活动。

不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全民美育的浪潮也掀起不少质疑,比如许多人疑惑于这是让大家都去学艺术吗,不会画画、不会唱歌不行吗?

李剑平与万茜等人在直播中的对话,虽然并不直接针对“美育”,更多在点评绘画作品。

但却意外触碰到了美育一直被误解的核心——

它的核心在于感受,在于个体探索、体会世界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01

终于有人说明白了,

美育的重点是过程

从吴冠中40年前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美盲要比文盲多》文章,论及美育的不受重视开始,美育就一直是个既充满共识也充满分歧的话题。

所有人都认同美育很重要,我们需要重视对美的感知力。

许多公众人物都谈过这一话题,“水哥”王昱珩在杂志访谈中谈及审美的缺陷有时已成为木桶效应的短板,窦文涛在《圆桌派》中表达美育是提高道德的一种办法。

因为如果人知道美丑,有些不良行为就会自发地拒绝去做、本能地认为这样太丑陋。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美育如何实现却存在巨量的分歧与误解。

在网上搜索“美育”关键词,搜到的内容往往包含了大量卖课广告,如幼儿或成人的美术班、吉他班、钢琴课。

这些帖子把美育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学会某个技能。

画家蒋勋在进行美学相关讲座时就曾遇到类似情况,有次一位匆忙到来的听众举手打断他的讲学提问:

“我很重视美学教育,你可不可以很直接地告诉我,我现在有个五岁的女儿,应该送她学钢琴还是学小提琴。”

蒋勋告诉这位听众,不需要这么急着选定一个方向,你不如先开始在睡前拥抱她,让孩子学会感知爱、感受美好。

“美不应该是知识,它应该是你身体里很多很多的感觉。”

然而有趣的是,当有博主转发蒋勋的发言表示认同时,评论区有不少网友依旧在问:

“所以抱完孩子后应该让她学钢琴还是小提琴?”

互联网上也有许多帖子把美育与艺术考级相关联,默认美育的终点一定得是分数。

与考级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展览直播中除前文提及的北电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还有许多创作者、评委谈及对审美创作的理解。

这些艺术从业者传递的美育观点无一例外——感受美的过程更重要。

作品《造化·心源》的作者是半路出家的画画选手,她毕业后原本在综艺节目下做新媒体运营工作。

然而忙碌的工作越做越麻木,也逐渐丧失属于自己的生活。

最终她选择了辞职,2016年时从零开始接触插画,这次获奖作品源自她过去两年间,在桂林、六盘水等地旅游时逐渐积累出的灵感。

画面上种类多样的花朵,大部分都来自她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并记录下的植被。

本次赛事中不乏精细复杂的作品,但贾樟柯进行评委点评时却表示最喜欢其中一套组合作品《远山的呼唤》。

画面全部是黑白色调,只以纤细的线条与黑白灰色块形成对比,水墨与喷枪的笔触模仿着砂砾,觉得它非常有故事感。

强调的依旧是画所传递出的个人感受,而非单纯的绘画技巧。

02

感受美的能力

并不是天才独有

那些困扰于“如何衡量美育”的网友,本质上是恐惧缺少量化评判体系时的,感受到的模糊与未知。

“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给我的行为进行打分,那我要怎么确定我的行为有价值?”

在纪录美感教育实验的记录片《美角》里,老师组织学生采摘常见蔬菜,并发挥想象里做沙拉摆盘,用意是让他们体会人对色彩的感受是立体的。

大脑尚未被刻板印象绑架的孩子们,做出的沙拉摆盘千奇百怪。

有人用黄瓜丝胡萝卜丝摆烟花造型,有人摆出好朋友的脸,还有孩子把蔬菜都切条捆起来,说这是他最喜欢吃的薯条。

到最后,美育课并不评判成果好或不好。

只需要孩子表达出想法,描述出他在过程中调动了脑海中哪些与美好有关的记忆就算成功。

这其实才是美育的真正定义,开发强化人体会美、表达美的能力。

它也是一切艺术的基础,不论绘画还是音乐,无非都是对人类体验的再度解构重现。

华为天生会画线上数字艺术展中有许多致力于展现宏大命题的作品,创作者将自己长期的积累与想法倾注一副画作。

如作品《航天印象·共绘自然》,作者把探月工程、中国空间站等让自己感受过冲击的人类技术杰作,融汇进同一副巨大的、魔幻的作品中。

另一幅获奖作品《春潮》,把宋朝不同阶层的女性都画在了同一场景里,如厨娘、市井小贩、贵族女子等等,共同策马于茂密如潮水般的绿意中。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作品更乐于还原捕捉一个美好的画面。

比如作品《与风相处的下午》,作者耐心地在草地上排线,只为还原风拂过时,草丛如丝线飘摇。

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拥有感受美的能力,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这位作者一样,被某一刻的光线、树影美到恍惚的瞬间。

哪怕是每天自嘲缺少活人感,忙碌到会忘记抬头看看天空的都市打工人。

也会有那么几次站在地铁出站的上行扶梯上,望着逐渐洒向自己的夕阳余晖发呆。

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因为缺少创作技巧或条件,只能把美的画面封存在记忆中。

默认美是件有门槛、忙碌的普通人难以追求的事,感受美的能力也容易被盖章为无用、无产出,逐渐生锈。

但这场展览却让人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不少创作者都是非专业的自学爱好者,却能被技术激发出表达美的能力。

作为华为自研的绘画软件,天生会画App发布时,华为终端BG首席执行官何刚曾展示了自己作为无基础用户的绘画过程。

他利用天生会画App中自带的笔刷、纹理,巧用变形等基础功能,在10分钟之内画出了一副水面倒影油画。

配色对比强烈,颇有点初学者够大胆反而出奇迹的意思。

在这之后何刚又分享过一次绘画过程,预置笔刷点一下便能生成拥有水墨肌理感的树木枝干。

再使用泼洒笔刷,手指在HUAWEI M-Pencil(第三代)手写笔上轻扣几次,模拟现实中敲动笔刷甩出随机图案的动作,泼洒出绿叶的氛围感。

得益于真彩笔刷的素材提取功能与软件中内置的大量纹理,普通人也可以轻易越过绘画的准备门槛,直接进入还原感触、享受记录美的过程。

这也是天生会画App在名字中就暗含的初心——

每个人身体里都藏着天生的、感受美的能力,有时只是缺少激发这份能力的合适表达工具。

03

“让每个灵魂,

都找到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艺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广为人知的划时代变革——印象派出现。

文艺复兴时代的画作受限于观念与创作条件,作画过程遵循着繁复严谨的素描、透视、构图、层层上色等过程。

直到19世纪铅锡管便携颜料出现,人们得以轻松地带着颜料走到室外创作,自由地捕捉光影色彩的变化,不同的手法与风格空前增多,印象派逐渐诞生。

如今数字绘画在美育领域所引发的变化,何尝不是又一次印象派变革:

当人们可以拿着移动平板、使用与纸质绘画效果无限接近的软件工具进行创作,美的门槛便又被削去了一次。

在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华为继去年全年市场份额第一之后,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第一位,以34.5%的占比领先于其他厂商。

包括贾樟柯在内,多位华为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的评委与参赛者,都从专业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指出华为平板大大便捷了他们外出采风的体验。

它不仅是一台平板,还是一块移动轻便“自带颜料”的画板。

多系列产品搭载的云晰柔光屏,专注于看、写、触三重体验。

它不仅提供了精准的色彩体验、在室外依旧清晰的防眩光效果,同时搭配HUAWEI M-Pencil(第三代)手写笔,能收获更细腻的线条、更利落的笔锋。

更可导入PS笔刷和LazyShare优质笔刷,满足最专业级画师。

借助方天绘画引擎2.0,天生会画App支持多达上百个6K图层和8K超大画布,以华为MatePad Pro 13.2 英寸(16GB)为例,在 2K 分辨率下最高支持创建 532 个图层。

前文提及的作品《航天印象》就是华为平板技术力体验的最好案例。

这幅作品哪怕被放大到覆盖整个展厅的程度,细节的笔触依旧清晰锐利绚烂,令人震撼。

创作的上限被大范围拓宽的同时,华为平板并没有忘记降低普通人表达创作的门槛。

软件中提供了简单易懂的线稿练习模板,帮助新手起步。

天生会画App免费,内置体验的含金量却很高。

拥有超过150种笔刷,其中包括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调教的专业笔刷,能提供真实细腻的绘画模拟。

兼具超过 70 种详细参数设置,笔刷的线条、颗粒、渲染、湿混等参数都已被搭配好,让创作者省去很多功夫。

华为在数字艺术社群领域深耕多年,一直鼓励用户使用华为平板进行绘画创作,举办了众多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自研绘画软件天生会画App已覆盖30+国家及地区,正式发布后仅一个月内用户量超过138万。

2022 年,华为以“取色古今,共绘山海”为主题举办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邀请大众以中国传统色,对《山海经》中的神兽进行创作。

既让传统色以现代的方式得以重现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华为平板的艺术创作潜力。

2023年举办“城市高光 星闪点亮”创作大赛,则意在鼓励创作者以城市为灵感,用画笔捕捉城市的高光时刻。

三餐四季、城市漫步,这一富有烟火气的主题吸引了许多普通用户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便利地用绘画表达自己对所生活城市的感触。

2024天生会画数字创作大赛与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中国动画学会合作。

这次大赛以“共绘自然”为主题,在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中,鼓励用户从自然中汲取灵感,释放压力,挥洒内心的创造力。

华为平板始终追求着“美育平权”的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着感悟美与沉浸其中的能力。

艺术与美的价值,从来不来源于曲高和寡、束之高阁的神秘感,而来源于它们所传递的丰沛信息——人类如何理解世界,又如何描述世界。

而每个灵魂,都应当有享受创作乐趣的权利。

来源:Vista看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