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许可松不松手?一边卡你芯片,一边要你稀土,这种双标该管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07:33 1

摘要:外界疑问不无道理。出口许可制度和关税不同,它不是明码标价,也不是数字加减,它掌握的是谁用,用在哪,用来干嘛。而这正是让美方最挠头、却又无法明说的问题。稀土,不是交易,是控制链条的钥匙。

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结束了一场极其微妙的高层经贸谈判。

双方宣布将在未来90天内同步下调关税,24%的新增税项暂缓执行。会议刚散,围绕是否同步松动矿产出口许可制度的问题就成了外界紧盯的焦点。

外交部的回应很典型,也很模糊:具体内容请参阅双方联合声明。这不算否认,也不是确认,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答案,掩饰着背后那张尚未摊开的底牌。

外界疑问不无道理。出口许可制度和关税不同,它不是明码标价,也不是数字加减,它掌握的是谁用,用在哪,用来干嘛。而这正是让美方最挠头、却又无法明说的问题。稀土,不是交易,是控制链条的钥匙。

事情可以从一段旧账说起。2010年,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附近的撞船事件后,曾短时间限制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当时日本还未布局替代渠道,一批高性能磁体制造企业因此被迫停产,原材料价格暴涨四倍。日本经济新闻当时的原话是:不是涨价,是原料消失了。

那一次,中国把稀土出口制度从技术性管理手段,推上了战略层面的舞台。而真正让制度稳下来、严起来的,是五年后一次不太光彩的败诉。2014年,世界贸易组织判定中国的稀土出口配额制度违反自由贸易规则,要求立即整改。中国取消了配额,但没有放弃控制,转而引入了出口许可证+终端用途溯源机制。表面看似放开,实际控制更加精准。

新制度把每一份稀土出境单据都接上了“技术使用场景说明”,出口商需在系统中提交对方企业生产工艺、应用设备型号、产品投放国等细节。2023年后,系统升级为“动态用途审查平台”,还接入了企业信用数据库。简单说,一家公司如果说不清楚稀土买来干什么、装哪台机器,就出不了海关。

这一点,美国心知肚明。今年2月,彭博社援引多位美国企业采购主管的说法称:中国的许可不是卡在量上,而是卡在你能不能解释清楚你要拿这玩意干嘛。从官方角度,美方当然不能承认稀土是战略武器,但从现实看,他们知道自己正被卡在用途透明度这件事上。

更直观的一个信号是,中国发放给欧洲企业的稀土磁体出口许可并不难拿,比如大众集团旗下的磁性零部件厂Vitesco就获得了3年周期配额。但与此同时,美国部分电子元件企业的采购申请,却因用途不明被多次搁置,甚至被建议改用非管控品类。看上去,这不是打击,而是绕开。

事情到了医疗行业,麻烦变得更现实。钆和镝,这两种在MRI设备中必不可少的稀土元素,在2024年中国限制磁性材料出口时一度被点名为需重点审查。

华盛顿邮报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内,美国中西部至少八家区域医疗机构在MRI部件更换过程中出现延迟,其中最长一例,整机停运超过80天。这不是军工,也不是航天,是病人做不了检查。

但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中国并不是封锁稀土,而是挑人卖。怎么挑?看你有没有芯片禁令、EDA禁令、光刻机禁令。美国手上这些出口管制清单,本质上也是一个个技术高墙。如今中方用制度把稀土围起来,对方很难公开指责什么。

这才是为什么,外交部的不回应其实是一种回应:别以为这项制度是可以谈的,它早就被定性为国家资源安全管理机制,脱离了单纯的经贸政策范畴。

事实上,中方并没有停止这套机制的收紧趋势。4月底,工信部刚刚和海关总署上线了一个“稀有金属出口批号验证系统,未来每一批稀土磁材的出口都需要在系统中生成唯一识别码,类似于“产品身份证。

与此同时,国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也将镓、锗、钕、铽等16种金属列为不可低价外流型战略矿,明确不以市场价格作为放行依据。这意味着,不管你出多少钱,制度也不会放手。

美国对此当然不满。4月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报告已经写得很直接:中方的矿产出口制度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技术复合能力。这是第一次,美方把稀土许可问题从自由贸易话术转移到高技术制造恢复力角度。这背后其实是承认了一件事:没中国的料,他们补不上。

补不上,就想自建。过去两年,美国与澳大利亚在稀土开采与精炼上展开合作,并拉拢乌克兰参与分选环节。但MIT的研究模型显示,美国即使全部投资建完这些环节,也只能解决现有磁体需求的32%,更别提新兴的电驱系统、超导通信和氢燃料技术。而中国控制的是完整链条,从矿源、分离、提纯、成品、仓储,再到用途。

所以你看到的是否取消出口许可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道技术题,是一道关系题。中美目前的这种互卡状态,谁先松手,谁先失衡。而中方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在局势不明朗的时刻,先交出制度工具。

尤其是考虑到,美国目前对华的技术禁令一条也没松。芯片、高端服务器、AI算法芯片,都仍在黑名单上;华为、中科曙光、寒武纪这些企业,至今买不到全球最基础的EDA许可证。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不可能主动解除对稀土的用途审查机制,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底线。

当然,制度还在,行动未必没有弹性。对一些明确不涉敏感领域的企业,发放周期也在加快;对非军事用途的磁材,中方并没有一刀切禁止。这就像是管水龙头,不关阀门,但要你提前申请用水,还要说明洗的是衣服,还是炸药。

最能说明这套制度价值的,反而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全球最早转向再生稀土战略的,不是美国政府,而是德国企业。大众、博世、采埃孚,2024年开始就逐步用本地循环材料替代高依赖磁体。BNN德媒专栏评论说得直白:如果你等中国放行,那你的产线就永远在等待表态。

站在中方立场上看,控制稀土出口许可,不是为了制裁谁,而是为了确认一个基本规则:资源不是商品,而是权力。稀土、镓、锗,不是交易品,而是战略变量。

这一次中美会谈后,谁都没在联合声明里写明放开许可。那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当那个先收刀鞘的人。稀土制度仍在,就说明局未了。

如果你问出口许可是不是会取消,其实答案已经写在制度里了。许可证不是一纸批文,它是写进资源体系的操作系统。除非整个操作系统换了版本,否则文件删不了,功能也不会自动消失。

所以,有人说中方态度模糊,其实恰恰说明——我们打算把这件事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不说,也得别人先问。

你怎么看?如果换成你手里握着全球七成稀土,你会轻易交出主动权吗?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