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新济南,面临着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肩负着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使命。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时政融媒工作室在集团所属各媒体开设“趵眼”栏目,以“深度观察、读懂济南”为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
新时代新济南,面临着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肩负着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使命。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时政融媒工作室在集团所属各媒体开设“趵眼”栏目,以“深度观察、读懂济南”为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握发展大势、紧跟时政热点,从鲜活的事例切入,从更高的站位思考,让广大读者读懂新闻中的新闻、明晓决策中的考量、辨识政策中的深意,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这是一场锚定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持久战,更是济南向“13+34”产业链目标挺进的冲锋号!
还记得2023年12月27日,济南市“顶格”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大会,在此之前《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明确提出,到2025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
从2022年起,济南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连续三年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89.4亿元。实打实的数据佐证,近年来,济南以“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为引领,在产业升级、数字赋能、绿色转型等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尤其在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未来产业赛道抢占先机,为强省会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在《行动计划》实施的收官之年,2025年5月14日,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适时召开,确定将“13+34”产业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标志着济南工业强市建设从“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果巩固期转入“全链条提质”的深化攻坚新阶段。
顶层设计迭代
从“十大链群”到“13+34”产业链体系
工业,从来都是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与压舱石,是强省会建设的强引擎。
作为工业大省的省会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济南是少有的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城市。不仅有中国重汽、小鸭洗衣机、济南轻骑等“老字号”的坚守,还有浪潮集团、华熙生物、比亚迪济南基地等数字与绿色的“破局者”,更有晶正电子、国网智能、兰剑智能等“新势力”的突破。
这些坚守与突破,离不开多年来济南坚定不移地举全市之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自2019年起,济南连续三年以市委文件印发工业强市实施意见、若干政策和行动计划等三个重磅文件,大力推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
2020年7月9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动员大会,发布加快工业强市建设“19条”。举全市之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吹响了冲锋号。
2023年11月13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对外公布,立下了济南工业强市的“雄心壮志”——深入实施“制造业优化升级、数字经济提级赋能、优质企业攀登倍增、绿色发展能级提升、产业生态优化提升”五大行动,实现到2025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
2024年,济南向新质生产力发力,瞄准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重点方向,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前瞻布局“6+6”未来产业。
与此同时,济南将产业发展的目光聚焦在链群培育上,大力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17条重点产业链群。
也正因如此,济南产业链条越来越完善、耦合度越来越高,产业集聚效应就越强、发展效益就越好——
工业规模质量持续提升。2022年—2025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0.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2024年,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2%,高于全省5.9个百分点。
实数融合水平持续提高。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2022年—202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济南在软件名城评估中位列全国第7位,数字生态总指数居全国第8位。
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分别提高6.6、5.3个百分点;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5个百分点,PM2.5浓度达到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在此次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上,济南进一步优化整合产业链,将原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升级为“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软件、现代医药、新能源装备、先进材料、钢铁等关键领域。
这一调整基于济南产业基础与省级产业布局的深度衔接。例如,山东将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被纳入重点培育范畴,与济南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天岳先进碳化硅衬底等产业项目形成协同效应。
产业链体系的迭代升级,既是济南工业强市战略的精准落子,更是对“制造强市”向“智造强市”转型路径的深度重构。
生产力布局重构
区域产业差异化破题
工业强市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济南市规上工业营收突破万亿元背后不仅是总量的跃升,更是一场生产力区域布局的深层重构。
2024年前后,历下区以“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为载体,瞄准科创金融、现代商贸、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方向,着力打造了一批遍布全区的特色产业园区,构建集约化产业发展矩阵。历城区加快推进中科曙光济南基地、齐鲁安替高端制剂等产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长清区以“2+2”产业为引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装备及零部件产业两大主导产业,网络视听产业和文旅康养产业两大特色产业。
可以看出,各区县(功能区)发展积极向上、强而有力。但从全市的角度来看,原有的工业布局存在区县产业趋同、资源分散等问题。
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市委书记刘强在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上强调,要优化工业发展的生产力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明确区县(功能区)主导产业,持续完善开发区配套建设,加强市级层面统筹谋划,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布局上错位、协同、高效发展。
这可以理解为,各区县(功能区)要紧紧围绕“13+34”产业链这一既定目标,精准发力主导产业和提前谋划特色产业,构建起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生产力区域布局。
差异化布局需解决“选什么”和“如何落”两大难题。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链“链长制”统筹资源,绘制“一链一图谱”明确区县(功能区)承接重点;另一方面,始终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中。
从历下区的科创金融到槐荫区的医养健康,从济南起步区的新能源汽车到长清区的生物医药,济南正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起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崛起、未来产业蓄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工业强市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产业突围
产业发展“尖刀连”激活新质生产力
2025年,济南以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大未来产业为突破口,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发展办公室,构建“专业化统筹、全链条攻坚”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
可以注意到,此次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上,各产业发展办公室的有关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
随着产业发展办公室的成立,从政策到体制,从项目招引到场景拓展,济南市加速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力度清晰可见。这支“尖刀连”以精准政策、资源聚合和高效执行,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突围”。
根据媒体有关报道,今年3月1日刚成立的济南市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不足一个月即促成“天兵科技两级可回收火箭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和“重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项目”落户济南达成共识,填补济南火箭总装领域空白。紧接着4月17日,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此次多方战略合作,聚焦火箭研制、航天复合材料、无人机制造及低空场景应用四大核心领域,至此济南的火箭产业发展再迈新台阶,标志着济南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建设迈出关键步伐。
依托《济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济南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办公室制定了算力、数据、算法专项攻坚行动,明确“算力筑基、数据赋能、算法突破、场景驱动”的发展路径,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
4月22日—24日,由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的“济南市首届机器人产业创新成果展暨供需对接活动”顺利举办。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将统筹市、区县以及部门力量支持产业发展,为全国机器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济南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办公室,将聚焦新型电力装备、储能检测、智慧能源等方向,谋划实施一批新能源装备产业项目,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随着各产业发展办公室的协同发力,济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星星之火”正加速聚成“燎原之势”,为济南在工业强市征程中培育更多“撒手锏”产业,书写着“换道超车”的创新答卷。
企业培育全周期发力
企业擎起“头号工程”主力军大旗
企业是推动“头号工程”,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主力军。
从龙头企业引领到“专精特新”支撑,从创新突围到链式协同,济南各领域的企业正以多元角色为工业强市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2024年,全市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达到338家,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973项,占全省总数30.2%、全省第1。新增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405家,优质企业数量突破8500家,居全省首位;新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省级数字产业集群3个,省级以上产业集群总数达到37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
对济南工业来说,数字化、智能化是优势与潜力所在。恒元光电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山东天岳12英寸碳化硅衬底全球首发,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加快提升。全市共有人工智能企业430家、重点大模型企业58家、产业大脑10个。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稳步推进,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达到80家次,均居全省首位。
企业主力军的作用不仅在于规模贡献,更在于生态构建。济南将梯次培育链上企业,提高招商引资质效,着力优化涉企服务,多措并举提升企业发展能级。
工业强市,既是夯实经济根基的必答题,更是重塑城市竞争力的使命担当!
从“制造”向“智造”跃升,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未来产业布局,济南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在万亿工业强市的赛道上全速竞逐——随着“13+34”产业链体系实施、数实深度融合,城市产业能级将实现历史性跨越,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现代工业文明的澎湃活力。面向未来,济南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划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聚力攻坚,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勇当探路先锋!(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茜)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