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是一年收麦季,毛蕾老师说,“山田麦熟不归去,三百里江都是愁”,现在全网都在呼叫河南老表回家收麦。(想看看上回发的老照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949—1972年,许昌师专(前身)的校长书记,你知道吗)
他也好想回老家收麦,可是老家在哪里呢?从老家出来也差不多三四十年了,故乡也是异乡了。父母已长眠在故乡的泥土之下,兄弟姐妹也都在城里有了新的家,老家只剩下几间老房子和满园郁郁葱葱的大杨树了。
他的思绪又飞回了故乡,那时的收麦场景啊,可真不好受。
收麦之前,要提前检查架子车,磨镰刀,买木杈、帚把、糙场,准备好石磙等。
毛蕾老师说,准备工作在收麦前的一个月就开始了,那时候没有柏油路、水泥路,没法在路上打场晒麦子,就要弄一个打麦场。先收一块麦地或者找一块合适的空地,用搂耙收拾得平平整整,潲上水,套个牲口车或者拖拉机带着石磙反复地轧,轧得结结实实,光光滑滑,这叫轧场。
张辉东老师说,他的妈妈总是提前半个多月在自家的小黑缸里腌上满满一缸自家母鸡下的蛋,等到收麦时拿出来煮着吃,以补充体能,好收割麦子。
那时的麦子,真是一家人顶着大太阳,一镰一镰割出来的,真是妥妥的挥汗如雨呀。
这两位不辞劳苦的老人,像不像当年我们慈祥的爹妈?他们不怕热不怕累的样子,是不是已经触动了我们慢慢麻木的心?
父母佝偻的身影里,藏着的是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呀,想着想着,就突然想自己的爹娘了。
这一车车,就是一杈杈装的,难不难?
当时拉麦的运输工具叫“架子车”,那坎坷的土路,还有爹妈互帮互助的温馨,此情此景,你是不是已经泪盈双眶?
看看当年还年轻的爹妈,丰收的喜悦远远盖住了浑身的酸痛。他们当年也很好看呀,可是生活却苍老了他们的容颜,压弯了他们的腰。
当年的我们在哪里呢?哈哈,看看麦车最上面,我们是不是笑得最开心?看着我们高兴,父母再苦再累也笑了。
麦子拉到“场”里(“场”是专门为小麦脱粒准备的地方),趁着“好天”(天晴),一家或者几家联合将刚收割的麦子铺到“场”里,等着“碾场”(打麦)。
50岁以上的人,这种“碾场工具”和“碾场景象”你一定熟悉到了骨子里,当时是真热真累,现在想想都是血和泪。
碾场过后是翻场,翻场就是把麦秸秆用叉子上下翻过来,等着第二遍的碾压。这场景,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童年?
接下来就是扬场了。毛蕾老师说,扬场就是用木锨把麦子和麦糠高高的扬起,风把麦糠吹走,麦子留下。扬场的同时,一个人要在麦堆上用扫帚把“麦鱼”扫走,“麦鱼”就是没有碾压净的麦穗,剩下的就是金灿灿的麦粒了。扬场是需要风的,没风了就等待,风不来,晚上就睡在麦堆旁,防止麦子被盗,那叫看场。
晒麦。这样的工具你还认得吗?
之后就是往袋子里灌麦了,毛蕾老师说,小孩子的任务就是帮忙撑袋子,他至今记得那一股子土腥味扑面而来,满嘴的灰尘。收麦后等一段时间还要晒麦,还要在碾过的麦秸上再碾一次,那叫溜二遍。那繁琐的程序啊简直可以写本书。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1、本文文字由作者授权发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2、期待所有喜欢文化的朋友分享自己珍藏的老照片或老物件,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