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早起有危害?专家呼吁60岁以上老人,起床时间最好在这个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1:20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老年人的观念里,早起是好习惯,天还没亮呢就坐起来了,泡杯茶、扫扫地、出去转几圈,觉得这样显得勤快、精神、健康。但这事啊,还真不能一概而论。

特别是年逾花甲之后,身体的节奏、内分泌以及血液循环,皆与年轻之时大相径庭了。

有人总觉得早起好,其实很多病根就是这么埋下的。医生不说,自己不察觉,等到犯病的时候才来后悔,那就晚了。

广州那边有位姓陈的大爷,今年62岁,每天清晨4点半起床,十几年没变过,别人劝他他也不听。

结果去年冬天某天早上起得太早,天气又冷,突然觉得胸口闷,出汗发冷,送去医院一查,轻微脑供血不足,再查一查,血压早上竟然飙到了170。医生说这跟他早起有直接关系。

老年人凌晨这个时间段,血压波动最大,是一天当中最容易出事的窗口期。

而且这个时间,体温还在最低点,血液粘稠度高,心脑血管像被胶水堵住似的,一用力,事就来了。

其实这不是个案。北京协和医院的心内科做过一项研究,调查了1200名60岁以上的老人,发现早上5点半前起床的人群中,脑梗、心梗发作率是7点后起床人群的2.3倍。

有意思的是,不光是心脑血管出问题,连情绪也容易出岔子。在这个时间起床之人,往往伴有更多抑郁、焦虑症状,失眠者的比例亦颇高。

医生解释说,这是褪黑素和皮质醇水平被扰乱的结果。

人体在清晨4点到6点之间,本该是褪黑素最高的时候,这时候被闹钟硬拽醒,大脑里那点“镇静剂”还没退,外面的皮质醇已经上来了,等于内外打架,身体就跟着起反应。

更深层一点,老年人的肝功能本来就在下降,而凌晨这段时间正是肝脏进行解毒和合成的关键期。

强行打断它的节奏,就像半夜把正在修路的工人轰走了,结果第二天路没修好,车一跑就堵。

肝脏代谢一乱,胆固醇合成、脂肪代谢、激素调节这些都会受到影响。

医学上叫做“节律性肝损伤”,在早期根本没有症状,但几年之后脂肪肝、肝硬化、代谢综合征就都找上门来了。

上海中山医院2022年的一项实验发现,60岁以上的人如果坚持凌晨前醒来、早上6点前起床,其肝酶水平(ALT、AST)在三年内平均升高了23%左右,比控制组高出不少。

问题是,这些变化很难让人一下子察觉,大部分老年人都把“早起困乏”、“早上容易生气”、“一大早眼发花、走路飘”这些反应当成是老了正常的现象,其实不是,是身体在抗议被吵醒了。

而且还有个冷知识,人的肠道在清晨四五点也处于最低活跃状态,这个时间起床,常常会扰乱肠道菌群的生物钟,便秘、腹泻都可能跟这有关。

尤其肠道菌群这事,不像外伤那样能立马看出来,它影响的可能是三个月后的情绪,一年后的免疫,三年后的癌症风险。

有项法国的追踪调查就指出,起床时间在6点前的老年人群体中,肠道菌群中“产丁酸菌”的数量平均下降了27%,而丁酸是保持肠道黏膜完整性的重要因子,缺了它,肠道屏障就会变薄,各种毒素、过敏源会更容易进入血液,造成慢性炎症。

这也是为啥有些老人老起得早,结果却总是疲劳、慢性咽炎、皮肤红疹——根源可能就在肠子里。

说回起床时间,研究者普遍认为,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早上6点45分到7点半这个时间段,是最理想的起床窗口。

这个时间段,体温开始缓慢上升,血压波动减缓,肝脏代谢进入下一个周期,褪黑素开始下降,大脑开始觉醒,这时候醒来,不容易被惊醒,不容易头晕眼花,血压也不会突然飙高,情绪也比较稳定。

特别是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的老人,医生更是反复叮嘱,别硬撑着早起。

而且这个时间起床,配合上午8点吃早饭,还有助于胰岛素的同步释放。

很多人不明白,血糖不稳定,其实和起床时间脱不开关系。

美国波士顿营养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跨国调查,发现那些每天早上6点半后起床、并在起床后一小时内吃早餐的人群,胰岛素抵抗发生率比那些五点多醒的人低了30%左右。

研究人员分析,这是由于早起的人往往在胰岛素尚未准备好的状态下摄入食物,导致血糖峰值更高,胰岛功能受损。

还有一个很隐秘但特别重要的问题,跟骨密度有关系。

清晨是身体皮质醇分泌的高峰期,这种激素会促进骨质分解,如果老人在这个时段活动强度大,比如起床就洗衣拖地、爬楼梯、赶早市,就等于在骨头最脆弱的时候施加了最大的压力。

时间久了,骨量流失速度会快于正常节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年一项研究也提到,老年人如果日常起床时间早于6点,患骨质疏松的几率比起床时间在7点后的高出约21%。

这可能也解释了很多老人摔一跤就骨折的原因,骨头本来就像空心的瓷碗,哪经得起早上那一折腾。

所以其实最理想的生活节奏,不是起得越早越好,而是起得对。起床的时间不是个简单的点,而是整个身体节律的一部分。

像林阿姨那种每天六点钟准时起床,起来之后坐着听个广播、喝口温水,差不多7点半才吃饭,八点出门遛弯的人,反而是医院里查得最少的一拨。

那也不是说起早就一定出事,而是说起得太早、起得突兀、不顾身体节律地起床,对老年人来说风险太高。

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心脏和血管已经很吃紧,早上那一下冷刺激再加上忽然坐起,对血压是个双重打击。

有研究模拟过这个过程,发现老人从睡眠状态转入清醒状态,前五分钟内的血压平均波动幅度超过了30mmHg,如果这个时候同时伴有咳嗽、打喷嚏或者用力排便,很容易诱发脑血管破裂。

另外,早起也容易加剧老人的孤独感,这点很多人不信。

其实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醒来,大脑里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会变得异常敏感,而家人都还在睡,电视台也没开始播早新闻,这种“无声感”特别容易放大内心的空虚。

很多老人在清晨这段时间容易胡思乱想、回忆伤心事,时间一久,情绪低落就成了习惯,还会影响整天的活力。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晨间情绪波谷”,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