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的广袤田野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运动服、手持测产仪的身影穿梭于优质饲草试验田与牧草加工车间之间。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乌兰察布综合试验站站长和内蒙古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殷国梅,这位被农牧民亲切称为
央广网乌兰察布5月15日消息(记者刘晓祺)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商都县的广袤田野间,总能看到一个身着运动服、手持测产仪的身影穿梭于优质饲草试验田与牧草加工车间之间。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乌兰察布综合试验站站长和内蒙古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殷国梅,这位被农牧民亲切称为“草博士”的科技特派团团长。
殷国梅照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实验室到田间:科技种子的播撒者
2022年3月,国家乡村振兴科技帮扶行动开展以来,由6家单位27位专家组成的包括7个产业组的商都县科技特派团,扎根商都县。作为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殷国梅,主动请缨担任商都县科技特派团团长。面对县域优势产业和急需产业新品种匮乏,新技术短缺等现实难题,她带领27名跨领域专家,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科研人员不能只在实验室里种数据,必须让技术长出脚来走路。”在牧草核心示范区,为解决饲草品种单一、种养结合不足的问题,殷国梅带领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成员共引进饲草新品种35个,筛选优质饲草品种及旱作雨养建植、加工利用技术,把优质饲草干草产量提升了200公斤/亩以上。
产业链上的创新者:让牧草“镀金”
走进商都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处处可见殷国梅团队的创新印记:推动整合当地饲草产业资源,倡导“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优质饲草产业链条。
殷国梅与科技特派团团员在饲料加工厂指导饲草生产(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她的带领下,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成员共引进饲草新品种35个,饲草产量提高10%,优质饲草在养殖业中的供给率增加10%;建立2000亩优质饲草核心示范区,全县辐射推广饲用燕麦面积20万亩。种植户包海龙在旱地上种植近2300亩由牧草产业组筛选引进的饲草燕麦品种,实现亩产青干草630公斤。
在殷国梅的指导下,当地收获的燕麦草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出售价格2400元/吨,从而突破旱作亩收入上千元的收益。
乡村振兴的育才者:打造带不走的团队
提升当地农牧民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殷国梅精心组织各类主题培训会,培养实用型人才。3年来,科技特派团开展线上课堂、现场指导、田间观摩示范等276次,培训及帮带本土农技人员6028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覆盖全县三分之一的10个乡镇74个行政村和88个经营主体,带动农民种养技能有效提高,助推商都县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殷国梅与科技特派团团员查看牧草生长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在与科技特派团的合作中,当地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多个产业组的工作,协助引进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42个,推广农业新技术16项,建立示范基地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旗县30万亩;累计结帮带40多名本土科技人员。
这位与牧草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科研人员,用科技之光照亮了传统牧业的转型之路。“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一定要把科技成果落在大地上,踩在脚下,能让所有的老百姓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组团式’帮扶的力量”在殷国梅看来,每一株顽强生长的牧草,都是乡村振兴交响曲中最动人的音符。
素材支持:成丽娟 刘宇鑫 金勇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