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的河南方城县,金色麦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记者近日走进这片“中原粮仓”,探访小麦长势背后的故事。这里不仅承载着农民一年的期待,更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
金色麦浪里的丰收密码:方城小麦高产背后的科技与汗水
初夏的河南方城县,金色麦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乐章。记者近日走进这片“中原粮仓”,探访小麦长势背后的故事。这里不仅承载着农民一年的期待,更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
科技赋能,让“望天田”变“高产田”
方城县博望镇作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镇,小麦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3万亩,总产量超1.4亿斤。高产背后,科技是关键。当地推广的“郑麦1860”“郑麦366”等优质品种,屡创亩产新高——2022年赵河镇曾以亩产1713斤刷新纪录,而今年博望镇通过良种配良法,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以上。
田间管理更是“精细到每一株”。农技人员驻点指导,从播种时的“以技补晚”(应对阴雨延误播期),到冬季镇压控旺、配方施肥,再到春季“一喷三防”(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全程科学化。无人机飞防、土壤健康监测等技术的普及,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
挑战与突围:从“白穗危机”到绿色防控
丰收并非一帆风顺。去年博望镇部分麦田因土壤酸化、病害滋生出现“白穗”,导致减产过半。对此,当地推广土壤改良方案,如华强化工专用肥搭配微生物菌剂,既修复土壤,又提升小麦抗病性。同时,农技专家针对赤霉病、茎基腐病等开展统防统治,织密病害防护网。
气候挑战同样严峻。今年小麦灌浆期遭遇低温,但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应急措施,有效缓解了干旱影响。农民宋付海感慨:“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
丰收背后的社会意义:粮安与乡村振兴
方城的小麦丰收不仅是农民的喜悦,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缩影。作为河南小麦主产区,这里的小麦产量占全国1/4,每一粒麦子都关乎“大国粮仓”。当地通过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千亩以上达17户),推动规模化经营,既提升效率,又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一粒麦子的“中国答案”
从“人扛牛耕”到“智慧农田”,方城小麦的丰收之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支撑、政策护航,更离不开无数农人与土地的深情守望。当金色的麦粒归仓,这份丰收不仅是土地的馈赠,更是人与技术、自然和谐共生的答案。
来源:雨夜的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