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茯茶产业最鼎盛的清代,小小的泾阳县城就有86家茶号,1万多人从事茯茶行业。而今,茯茶依然是泾阳县的重要产业之一,从高速路口通往城区的路上,能看到好几家茶厂的招牌,城中的街道两旁,出售茯茶的专卖店参差林立。
日前《南方航空》刊发文章泾阳茯茶,古镇丝路新茶事
原文如下:
在泾阳
时间可以被压进茶砖
在日升与月落中等待自然发酵
直到菌丝在茶砖表面绽放“金花”
二十多道工序,一千四百多天
……
坚持古法制茶的手艺人
用不急不躁的心性和“缓慢生长”的哲学
回应着这个“倍速播放”的时代
走进泾阳县根社茯茶茶舍,老茶特有的醇香漫进鼻腔。这是一栋临街的仿古建筑,青砖立柱,穿过院子,绕过照壁,走廊尽头的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官商茂盛店。
在茯茶产业最鼎盛的清代,小小的泾阳县城就有86家茶号,1万多人从事茯茶行业。而今,茯茶依然是泾阳县的重要产业之一,从高速路口通往城区的路上,能看到好几家茶厂的招牌,城中的街道两旁,出售茯茶的专卖店参差林立。
“官商茂盛店”是清代的86家茶号之一,东家是姓贾的泾阳商人。贾家第十二代传人贾根社,如今也是泾阳茯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不只经营茯茶厂,还和80后的儿子一起建了一座茯茶非遗传承馆。
泾阳,不产茶的茶源地
秦岭以北,气候上不适合茶树生长,从古至今,泾阳没有茶园,也不产茶,却是茶叶运输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南方的茶叶西行北运必经泾阳,并非偶然。泾阳位于西安市的西北角,在古代,商队通常不进都城,绕城时就在泾阳歇脚,各路货品就在此装卸、转运。
由于泾河河水含硝,古代的泾河边有很多熟皮作坊,边疆来的游牧民把皮卖到这些作坊,回程时不愿空载,正好可以装茶。湖南的黑毛茶运抵泾阳时是散的,在泾阳被压成茶砖,可以更好地存储与运输,因为四方形对空间的利用率最大,库房是四方形,南茶西运从泾河上船,船舱是四方形,走陆运被装进驼包,四方形也是最容易打包的。在这个过程中,茶砖偶然遇水发酵,生长出金黄色的星状斑点(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让原本无奇的黑毛茶有了独特的口感,“泾阳茯茶”由此诞生,并声名大噪。
泾阳的工匠们很快掌握了繁育“金花”的秘密,总结出一整套技艺流程,诱导“金花”自然生长,并在清代发展到鼎盛。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不再允许私人开茶厂,之后,国家政策调整,号召在原料产地直接加工,省时省力,就把陕西的茯茶厂都迁到了湖南安化。
但做茶的技艺在贾家没有中断,他家每隔几年就做一些,自己喝或送朋友。贾根社的父亲年岁渐高,不再亲力亲为,就指导儿子做茶。2000年初,有南方茶友读到泾阳茯茶的相关资料后,专门来泾阳叩门寻访,闲谈间,贾根社意识到,原来泾阳茯茶如此珍贵,制作茯茶的手艺如此重要。
于是,他开始尝试从零星几块到批量制作,茶叶炒到什么程度,釉子要熬多少,渥堆的温度和湿度如何调整……每一环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做失败了,怕别人笑话,他曾偷偷踩着农用三轮车把废茶拉到“壕”里埋了。到2005年,贾根社终于成功了。
两年后,在泾阳县政府的推动下,沉寂了半个世纪的泾阳茯茶产业重回人们的视野。
古法制茶,让丝路记忆的茶香复活
泾阳茯茶的标志是“金花”,迁到湖南去的茯茶厂在最初十几年间,都无法制出“金花”,即便把泾阳的老茶工们请去也无济于事。
原来,“金花”由发酵而得,泾阳所在的关中小盆地,气候独特,泾阳的地下水是8.2—8.9度的碱性水,这两点都是“金花”生长的必要条件。如今,技术手段可以模拟这些条件,实验室里也可以培育出菌种,再嫁接到茶里。但贾根社依然坚持“古法”,坚持手工制茶与天然发酵。
古时候,由于交通闭塞,茶叶从南方到泾阳,一路转运,风吹雨打,常常需要一年多的时间,现在,大卡车走高速,两天就到了。茶叶运到时,贾根社不急于动手,先放一年,第二年再做。做好的茶砖又要先干燥一年半,再陈化一年半,再上市。
古时候,茶叶陈化的部分环节,也是在茯茶西去入藏,或经甘肃运往新疆的漫长旅途中完成,当泾阳茯茶从城西过泾河桥走陆路,上到泾河南岸的塬上时,会飘香,就是因为茶叶已经放了好几年。贾根社故意用“拖延”的方式,在时间的刻度上与古人保持一致,让一千年前的丝路记忆伴着相同的茶香复活。
气候与水之外,制作工艺是“金花”生长的第三个必要条件,传统茯茶的制作工艺包括开包去杂、剁茶、渥堆、炒茶、筑茶、晾茶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大部分已实现机器化。但在贾家的茶厂,除了前段工序“去杂”,用机器去除小石块和小土疙瘩,用静电除尘去除头发丝等小杂质以外,其余工序皆严格依循古法。
最耗体力的工序是“筑茶”,工人要用40斤的锤子去砸,把一块茶砸成“砖”要200多锤,一个工人一天锤100块茶,等于2万下,一个月锤60万下。茯茶的“茯”字有深层含义,叫“伏天加工”,也就是从5月中旬到9月底,但中间最热的三伏天,要歇两个星期,因为人工炒茶,受不了高温作业。所以一年之中,只有4个月做茶。
这些成本摊开一算,贾家的茶卖得贵。在“快销”主导的市场环境下,贾根社有他自己的固执:“大家说这个茶喝着不错,我就满意了。”
如果是机器“筑茶”,两三吨的液压冲下来,茶砖紧实,密度很大,氧气进不去。手工“筑茶”,茶砖相对松散,氧气进去后就可以自然发酵,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年一个变化,五年一个变化,七年一个变化,金花菌从偏绿的荧光黄,逐渐变成暗黄,如碎金撒落。机制茶和手工茶的口感肯定不一样。
自建茯茶非遗传承馆
“别人来陕西,喝到的第一口茯茶如果觉得不好喝,回家之后不会说某某品牌的泾阳茯茶不好喝,只会认为泾阳茯茶不好喝,或者说陕西所有茯茶都不好喝。”贾根社的儿子贾振,和父亲的想法一致。
从小耳濡目染,贾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当父亲尝试批量生产茯茶时,他就在一旁帮忙了。在国企上了几年班后,他遵从内心的召唤,回家继承祖业。2018年,他用2吨零18公斤的散茶,做了一个茶屏,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他全面接管了贾家的茯茶产业,并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当直播带货的风口席卷茶叶市场,有不少人陆陆续续从深圳、河南找到贾振,都被他拒绝了。在贾振的规划里,归纳、搜集、整理茯茶文化,再去推广、传播才是当下最值得投入的事,“很多人说,我们做的东西应该是政府层面做的,但政府可能没有资源,我们家族有传承,又是非遗,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传播”。
贾家父子自掏腰包建成泾阳茯茶非遗传承馆,他们想办法搜集来晚清时期的白椿木“筑茶”模具、骆驼和马队驮茶的驼包、驼包里的老茶,茶马互市中的各种老物件。传承馆还展示古代茶叶配给制度下,茯茶、茯砖茶、砖茶的等级区别;展示泾阳茯茶传统制作技艺的主要工序和过程,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泾阳茯茶的历史脉络……参观免费,还提供讲解,每年有8万—10万人次散客到访。
贾振喜欢给年轻人讲泾阳茯茶的故事,大学研学团,一年二十场,县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他都带过。他觉得,“一个泾阳娃,知道泾阳有茯茶,哪怕只是一点点,都会对本土文化有自信和自豪感;外地人来陕西读大学,待了四年,若别人问起对陕西有什么印象,知道还有个泾阳茯茶,咱就够了。”
开启茯茶之旅
2008年,贾家父子曾在一辆面包车上安个大喇叭,在县里宣传泾阳茯茶,当时有很多人指指点点,嘲笑他们“脑子有病,有点钱烧得慌”。而六年后,2014年9月19日,一支由136峰骆驼、8架木轮马车、30多辆依维柯和100余名身穿古装的“商队”,从泾阳出发,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边文艺展演、一边推广茯茶,历时一年多,抵达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的陕西村,此举被视为“践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际行动”,是官方力量推动下的一次品牌营销。
2011年,泾阳县成立了泾阳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泾阳茯茶”成为当地政府主打的文旅名片,到现在已经打造了4家茶旅融合企业,并联合泾阳茯茶创业园推出研学主题路线,其中,泾阳茯茶非遗传承馆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成为茯茶主题电影和综艺节目的取景地。为了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传承馆内部及周边街区在去年完成了升级改造。
对很多外地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泾阳茯茶”还是个陌生的IP,如何吸引他们来泾阳?一个动漫形象“茯妹”应运而生,现在已经成了泾阳代言人。咸阳师范学院泾阳茯茶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还制作了大型原创话剧《国茯》,在多所高校巡演。与此同时,一批茯茶文创被开发出来,茯茶眼贴、茯茶益生元、茯茶酒、茯茶保鲜膜、茯茶宴……泾阳乃至整个三秦大地的多种文化资源与“泾阳茯茶”跨界,“喝茯茶、赏秦腔”就是对游客很有吸引力的项目。
2015年,茯茶镇建成开业。
这几年西安周边建了很多文旅小镇,其中,袁家村因为关中美食出了圈,也有一些小镇因为没有特色生意而走下坡路。文旅小镇没有特色,是不行的。茯茶镇的特色就是茯茶,除了卖茶碗、茶杯和茶叶的,最多的是茶馆,每到周末,围炉煮茶是这里的一道风景。
茯茶在中国茶叶种类中不算是贵族,但是好喝的茯茶很令人陶醉。所谓“茶三酒四”,意思是喝酒四个人一起最好,喝茶三个人最好,人多了茶味就寡淡了。茯茶可泡可煮,人少了泡着喝,人多煮着喝,就是用大茶壶煮,也不影响口味,所以人多并不影响茶味,这也是它的优势。
茯茶小镇里有工业园区,多家茯茶企业入驻,加上泾阳县其他地方的茯茶企业,总计40多家,有湖南回来的茶厂,也有新建的茶厂,有全工业制茶,也有和高校合作、用现代科技培育“金花”的。这其中,贾家是为数不多的、坚守泾阳茯茶古法制作技艺,而且在传承上没有断代的。
GATEWAY:什么样的茯茶才叫好?在快节奏的今天,手工制茶的价值如何体现?
贾根社:我做茶的核心就是老茶熬釉,还有在“锤”的过程中,讲究进四退三。把一块茶砸成“砖”要200多锤,每次锤打,都要从左到右锤四下,再把三个接缝锤平。茶的香都是这样炒出来的,不是化学炮制出来的。
贾振:很多人问我,茯茶是不是越久越好?如果说饮用价值,就是“喝”,它是个抛物线,在某个年份可能口感最佳,比如30年茶是最好喝的,比31年茶好喝;但如果说经济价值,31年茶绝对比30年茶贵。
什么样的茶是好茶?小白喝的话就是顺口,不苦不涩,不挂嗓子。在整个泾阳的几十家茶厂里,不管从口味,还是价格,总会找到一款适合你的茶,所以有人来买茶,我还会给他介绍同行。泾阳茯茶不是某一家茯茶,而是整个产业,所以不能老盯着自己面前的仨瓜俩枣。
GATEWAY:市场层面,你是否会迎合年轻人的喜好?
贾振:去年,上海有几个做新式茶饮的企业,在传统手工茶的茶底上打奶油泡沫,很受欢迎,我也很高兴提供我们泾阳茯茶的茶底,最起码茶底的品质是好的,也让我挣钱了。这个产业很大,我只是其中之一。我们行业内有专门做线上的、有做衍生品的,你看我这里也有眼贴,泾阳县政府和上海交大有合作,就在我这里放几款他们做的文创产品。
GATEWAY:你对泾阳茯茶传承与发展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贾振:泾阳茯茶不是某一家的东西,而是老祖先给整个泾阳留下的财富,所以我们从来不讲某一家茯茶怎么样,而是讲“泾阳茯茶”。我爸经常说,这是一座金山,看你怎么吃怎么用,你凿上十几个眼儿,插上雷管一爆,能吃,你拿个凿子,拿个锤子,一点一点舀,也能吃。
文图来源:《南方航空》202505非遗文旅-泾阳茯茶,泾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转发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侵必删!
来源:丝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