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许多人的直观印象里,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长相颇为相似,这不禁让人好奇,他们是同一人种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深入探寻两国的历史,从漫长岁月里民族的迁徙、融合中寻找答案。
在许多人的直观印象里,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长相颇为相似,这不禁让人好奇,他们是同一人种吗?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深入探寻两国的历史,从漫长岁月里民族的迁徙、融合中寻找答案。
印度这片土地,堪称人种与文化的大熔炉。在久远的古代,大约6000年前,达罗毗荼人是南亚次大陆的主要居民。他们肤色较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与社会体系。从考古发掘出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遗迹,如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古城,便能一窥达罗毗荼人当时高度发达的城市建设、农业灌溉以及手工艺水平。
后来,也就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西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这些雅利安人原本生活在中亚草原,他们凭借着先进的军事技术,如马拉战车,逐渐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开始了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雅利安人的语言梵语对印度的语言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印度诸多语言都能找到梵语的根源。而且,雅利安人带来的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阶层,深刻塑造了印度社会结构,这种影响延续至今。
随后的历史长河中,波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等民族也纷纷从西北部踏上这片土地。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就曾入侵印度,带来了波斯的文化与行政制度。大月氏人在公元1世纪左右建立了贵霜帝国,其领土涵盖了印度北部的大片区域。贵霜帝国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也让印度与中亚、中国等地的文化交流更为频繁。白匈奴在公元5世纪入侵印度,虽然统治时间不长,但也在人种融合上留下了痕迹。
印度独立后,虽官方不进行民族划分,但从语言角度可大致归类。印度-雅利安语支人群约占总人口的74%,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像使用印地语的印度斯坦族约占46.3%,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南方则主要是达罗毗荼语系人群,约占24%。此外,在印度东北部,还生活着一些说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的黄种人族群,约占总人口的5%,这些族群与缅甸、中国西南等地的民族有着渊源。
巴基斯坦同样有着悠久且复杂的历史。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区域,达罗毗荼人也是这片土地的早期居民之一。随着雅利安人的迁徙,他们也来到了如今巴基斯坦所在区域,与当地达罗毗荼人融合。
历史上,波斯人多次入侵,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让波斯文化在巴基斯坦地区生根发芽,语言、艺术、建筑等方面都受到波斯风格的影响。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也挥军至此,虽然他的统治短暂,但希腊文化也在此留下印记,比如一些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有希腊元素。
从公元8世纪起,伊斯兰教经此地传入印度,大批阿拉伯人、突厥人来到这里。阿拉伯商人沿着海岸线建立贸易据点,传播伊斯兰教义;突厥人则在后来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统治范围涵盖了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南亚大部分地区。这些穆斯林统治者带来了新的文化、语言(如乌尔都语逐渐形成)和社会制度,伊斯兰教在这片土地上迅速传播,深刻改变了当地的宗教和社会面貌。
巴基斯坦主要民族有旁遮普族,约占全国人口的63%,他们与印度的旁遮普人同属一个大的族群,只是宗教信仰不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此外,还有普什图族(约占16%)、信德族(约占13%)和俾路支族(约占4%)。普什图族在阿富汗也有大量分布,他们与中亚、西亚的民族有着密切联系;信德族主要居住在信德省,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俾路支族则多生活在巴基斯坦西部和伊朗、阿富汗交界地区,与伊朗人有血缘关系。
从历史发展来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人种构成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是导致长相相似的重要原因。首先,两国主体人群中都有大量印度-雅利安人的后裔。雅利安人在南亚次大陆长期的繁衍、融合,使得其外貌特征在两国许多民族中得以体现,比如高鼻深目、相对较浅的肤色等。像印度的印度斯坦族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族,都有明显的雅利安人外貌特征。
其次,两国都曾经历多民族融合的过程。除了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波斯人、突厥人等民族的基因在两国人群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留存。这种广泛的基因交流,使得印巴两国人民在长相上呈现出相似性。以信德族为例,他们既有达罗毗荼人的部分特征,又因历史上与波斯人、阿拉伯人的融合,具有中东民族的一些外貌特点,这种复杂融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类似情况。
再者,地理环境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两国同处南亚次大陆,气候、饮食等生活环境较为相似。长期在相似环境下生活,人体的生理特征也会产生趋同性。比如炎热的气候使得人们的皮肤颜色相对较深,以适应强烈的阳光照射。
尽管印巴长相有相似性,但仔细观察,人种差异也较为明显。在印度,南部的达罗毗荼人后裔与北部印度-雅利安人后裔在长相上有较大区别。达罗毗荼人肤色更深,面部特征更具南亚本土特色,五官相对更为扁平,身材也较为矮小。而印度-雅利安人后裔肤色较浅,五官立体度更高。在印度东北部的黄种人族群,与印度其他地区人群长相差异更大,他们具有东亚人的典型特征,如单眼皮、颧骨较高等。
巴基斯坦方面,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与旁遮普族等印度-雅利安人后裔也有不同。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因与中亚、西亚民族联系紧密,外貌上更偏向中东人,比如普什图人五官深邃,毛发较为浓密;俾路支族面部轮廓更硬朗,肤色相对更深一些,这些与旁遮普族相对柔和的面部线条和浅棕色皮肤有一定差异。
从宗教角度看,宗教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服饰打扮等产生影响,间接影响了外貌给人的整体感觉。印度教文化下,印度女性服饰色彩斑斓,配饰丰富,如色彩艳丽的纱丽;而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文化中,女性多穿着相对保守的长袍、头巾等,这也使得两国人民在外观上给人不同的印象。
来源:春霖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