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没有喝酒的习惯,可还是查出脂肪肝,是不是年纪大了身体自己出问题了?”说这话的是一位55岁的职员,他对检查结果很疑惑,认为脂肪肝应该是长期饮酒者才会得的,自己怎么也想不到会和“水”有关系。
可医生问得最详细的,偏偏就是他平时喝的东西——每天一瓶饮料,三天一杯奶茶,运动完还来瓶补水饮料,他觉得这些不算什么,甚至觉得比饮酒健康。可事实正好相反。
很多人对脂肪肝的认识停留在“喝酒太多”的老印象里,这种印象并不完全错,只是不够完整,在现代生活方式下,酒精型脂肪肝的确存在,但非酒精性脂肪肝才是更常见的类型,占比已经超过70%。
更关键的是,这种类型的脂肪肝,往往跟摄入过多糖分、能量密度过高的液体食品密切相关,那些看起来清凉、口感顺滑的饮料,才是把脂肪送入肝脏的真正帮凶。
含糖饮料是当中最常见的,市售的果汁饮料、碳酸饮料、茶饮品等,无论宣传多么“清爽”“无油”,里面大多含有大量的果葡糖浆或者蔗糖。
这些糖在进入身体后,会快速被吸收进血液,引起血糖上升,胰岛素迅速分泌,可大脑不会对液体糖有清晰的“饱腹反馈”,也就是说,喝下去不会觉得饱,摄入量很容易超标。
摄入这些糖分后,大部分葡萄糖会被肌肉和其他组织利用掉,但果糖的代谢不一样,它主要在肝脏代谢,肝细胞在代谢果糖时会优先将其转化为脂肪,如果摄入频繁、数量大,就会使肝脏内脂滴逐步堆积,导致脂肪肝。
这一过程与是否摄入脂肪并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哪怕吃得很清淡,只要含糖饮料喝得多,肝脏一样可能变成“油肝”。
比普通含糖饮料更隐蔽的,是奶茶,这类饮品表面看是“奶+茶”,实际上结构复杂得多,市面上大多数奶茶含有植脂末、全脂奶粉、高糖浆、果糖、糖浆球、奶盖等添加物。
植脂末中的反式脂肪酸在肝脏中代谢时,会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抑制高密度脂蛋白合成。
这类脂肪不能被身体有效处理,会沉积在肝细胞内,加快脂肪肝的形成,而高糖环境下,肝脏的氧化压力也在加剧,反式脂肪加果糖是当前被认为最危险的组合之一。
很多人喝奶茶时配的都是主食、炸物,这种热量和糖脂组合,使得身体的胰岛素抵抗状态更加明显。
胰岛素无法有效抑制肝糖异生时,肝脏就会被迫分泌更多脂质作为代谢补偿,从而进一步加重脂肪堆积,这些人看上去只是“喝点甜水”,其实正在每天把脂肪悄悄送入肝里。
第三类被严重误解的,是运动饮料,这种饮料本来是为高强度、高消耗的竞技运动设计的,作用是快速补充电解质和糖分,防止肌肉疲劳,但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这种高密度补给。
市面上大多数运动饮料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的混合物,有的还会加入人工甜味剂、碳酸盐、柠檬酸钠等成分,这些看起来无害,但在慢性代谢病人群中非常危险。
运动饮料的高糖环境,加上电解质刺激,会引起血糖快速波动,而长期摄入会诱导肝细胞内糖酵解速率过快,造成NADH积累,激活脂肪合成通路。
更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在锻炼完会喝这些饮料,但肝脏在运动后正处于氧化应激恢复期,这个时间段内摄入大量糖分和化学添加剂,会让修复机制遭受干扰,反而造成二次伤害。
这种代谢冲突,不是短期能体现的,而是长时间的隐性积累,直到某天检查出脂肪肝、转氨酶异常、肝脏回声增粗才被发现。
不少人对这些饮料没有警觉,认为它们不含酒精、入口清凉,是替代酒的“健康水”,但这些“水”是糖和脂肪的隐藏载体,比酒的直接刺激更难察觉,也更容易长期摄入过量。
酒精在体内的代谢是显性的,喝多会醉、会难受,身体会发出警告,但糖水、奶茶、运动饮料不会,它们让你喝着舒服、喝完不觉得负担,但肝脏却在默默承担。
肝脏是个能量转换中心,不管是酒精、脂肪还是糖,最后都得进肝去处理,只不过糖类是最容易伪装的一类“代谢炸弹”。
它不像脂肪那么让人警觉,也不像酒那样容易失控,但却在肝细胞内部通过多条路径干扰代谢平衡,诱发脂肪合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
一旦这种代谢网络出现问题,不只脂肪肝,还可能牵连胰岛功能、胆固醇代谢、炎症反应系统,甚至进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乃至肝纤维化。
如果这些饮料比酒更具代谢隐患,是否用无糖饮料就可以完全避免?
无糖饮料虽然不含蔗糖,但大多数使用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这些成分并非“零影响”,它们对肠道菌群、胰岛素反应、味觉敏感性都有潜在干扰。
研究指出,每天饮用无糖饮料者,其肝脂质堆积指数(FLI)反而较高,推测与味觉诱导摄食增加、胰岛素调节失衡相关。
因此,即便不用真糖,长期依赖人工甜味剂也不能说是安全的解决方式,控制饮料摄入、回归清水,才是从根本上减轻肝负担的唯一可持续手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脂肪肝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维良,血管生成抑制剂ZM 306416对 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小鼠的保护作用,《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23-06-20
来源:蔡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