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成功经验,伊朗根本不学,称愿放弃核武器,换美国解除制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4:20 1

摘要:5月14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在多哈抛出震撼言论:只要美国立即解除所有经济制裁,伊朗愿意销毁全部高浓缩铀库存,承诺永不发展核武器,并接受国际核查。这一表态被西方媒体称为 “历史性让步”,却在中国观察者眼中泛起复杂滋味 ——在中美关税战

5月14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高级顾问阿里・沙姆哈尼在多哈抛出震撼言论:只要美国立即解除所有经济制裁,伊朗愿意销毁全部高浓缩铀库存,承诺永不发展核武器,并接受国际核查。这一表态被西方媒体称为 “历史性让步”,却在中国观察者眼中泛起复杂滋味 ——在中美关税战中,中国以 “对等反制加产业升级” 组合拳对抗美国霸权,最终迫使特朗普政府撤回惩罚性关税。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正在书写两场命运迥异的国家博弈。

当沙姆哈尼在半岛电视台演播室说出“愿意当天签署协议”时,华盛顿的反应却耐人寻味。就在同一天,美国财政部宣布对伊朗6名个人和12个实体实施新制裁,理由是“协助伊朗采购弹道导弹材料”。这种“谈判桌握手、背后挥大棒”的戏码,完美诠释了特朗普政府的谈判哲学。自4月12日首轮间接谈判以来,伊朗已多次调整立场:从坚持铀浓缩权利不可谈判,到提出“阶段性限制”方案,再到如今承诺销毁全部高浓铀。

阿里・沙姆哈尼

而每一次让步换来的,却是美国变本加厉的施压。5月11日第四轮谈判中,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明确划出红线:纳坦兹、福尔多等铀浓缩设施必须拆除,否则谈判终止。这种“得寸进尺”的策略,与中美关税战初期如出一辙。伊朗的妥协逻辑建立在两个脆弱假设上:一是美国会信守解除制裁的承诺,二是国际核查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但历史经验早已证明,美国的协议可靠性如同沙上城堡。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时,曾信誓旦旦表示将达成“更好的协议”,结果却是伊朗被重新纳入“极限施压”轨道。如今伊朗再次选择“先让步、后信任”,无异于将国家安全寄托在对手的善意上。

5月12日,日内瓦湖畔的中美经贸会谈传来捷报:双方同意互降115%关税,美国取消91%的惩罚性关税,中国同步撤回对等反制措施。这场关税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其核心秘诀,正是“以斗争求合作则合作存”的战略智慧和成功经验,而伊朗的妥协策略正在陷入恶性循环。

5月14日新制裁名单公布后,伊朗里亚尔对美元汇率暴跌7%,石油出口收入缩水至每天不足1000万美元。更危险的是,美国通过“次级制裁”迫使欧洲企业撤离伊朗,导致该国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濒临瘫痪。这种“经济自杀式”谈判,最终可能让伊朗丧失所有议价筹码。

反观中国,反制措施不仅未损害经济,反而催生新动能。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2%,光伏组件占据全球68%市场份额。当美国企业因关税压力撤离中国时,德国巴斯夫、韩国三星却逆势扩大在华投资。这种“危中寻机”的能力,源自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的掌控力——2024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中国在50个评估指标中42项领先美国,历史正在重复,但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时,伊朗曾幻想通过让步融入国际社会,最终却换来更严厉的制裁。而中美关税战爆发时,中国选择以战止战,最终赢得尊重与合作。当德黑兰再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北京的成功经验早已给出答案:在大国博弈中,妥协换不来和平,自强才能赢得尊严。

来源:袁周院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