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呼和浩特的东护城河北街只是一条普通小巷,斑驳的墙面、匆匆的车流人流,鲜有人驻足留意街边建筑。然而,近日艺术家的妙笔改造,让这里摇身变为色彩斑斓的“露天美术馆”:粉色鲜花装点成少女发冠,浪漫俏皮;墙体以明媚黄搭配黑色走心文字,传递温暖力量。漫步其中,仿佛穿
文旅从美学角度切入,本质是创造美、发现美、传播美的过程。
曾经,呼和浩特的东护城河北街只是一条普通小巷,斑驳的墙面、匆匆的车流人流,鲜有人驻足留意街边建筑。然而,近日艺术家的妙笔改造,让这里摇身变为色彩斑斓的“露天美术馆”:粉色鲜花装点成少女发冠,浪漫俏皮;墙体以明媚黄搭配黑色走心文字,传递温暖力量。漫步其中,仿佛穿越至文艺都市的街巷,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美好从未缺席,只是需要匠心唤醒。
这种“旧貌焕新颜”的巧思,让人不禁想起宗白华先生的生活美学理念,“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生活之美在于主体心灵与外界物象的共鸣。寄情于景,先景后情,文旅就像是一首首写景的诗歌,先以景物之美引人,再以艺术之美动人,终达精神的升华。
美需要创造,更需要发现。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言:“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像腾家营飞机打卡地不是近两年才有,却是近两年才火遍社交平台。那些展现在社交平台上的与大飞机同框的照片、视频,表面上看是打卡拍照,实则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物质丰盈后精神需求多元化的体现。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旅工作的目标,也是一座城市的追求。近年来,呼和浩特深耕城市美学,打造雕塑艺术馆、回·空间艺术中心、庆凯桥、宽巷子、转角巷、东护城河北街等等。5月12日,在2025年呼和浩特市“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5·19中国旅游日”系列文旅活动媒体见面会上,内蒙古新媒体协会发布了“2025呼和浩特首批32个新潮地标”。这些打卡点,既有文博场馆这样的传统文化阵地,也有宽巷子、东护城河北街这样的市井巷陌;既有相关部门花费心思创造的美,也有百姓日常中生活的美。或许有人质疑这些藏在城市里的日常画面怎么就成了青城潮玩新潮地标?但仔细思考,正是这些藏在城市中,被人们发现的生活中的小美好,恰恰就是宗白华所说的生活美学——因其真实,更易共情;因其平凡,愈显动人。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