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线上购书平台的便捷与电子阅读的兴起,让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不少传统实体书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被迫关门停业。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线上购书平台的便捷与电子阅读的兴起,让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不少传统实体书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甚至被迫关门停业。
然而,作为实体书店行业中的一员,新华书店却宛如一棵屹立不倒的常青树,在全国范围内始终保持着13,000多家门店的庞大规模。
这不禁令人好奇,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新华书店究竟是凭借何种独特优势实现持续稳定盈利,并在岁月的长河中长久坚守的呢?
新华书店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时代变迁紧密相连。1937年,其前身新华书局于延安成立,自诞生之初,新华书店便肩负着多重使命。
不仅承担着印刷和出版图书刊物的重要任务,还履行着部分政府职能,在新中国成立前,印刷货币、粮票等特殊物资,为稳定经济秩序贡献力量;随后,积极投身于构建文化传输与知识普及的图书网络,大力配合国家扫盲工作,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随着国家规划与各地发展需求,新华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省市落地生根。到1979年底,其门店数量已突破5,000个。
此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华书店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新华书店总店从事业单位转型为中央一级图书发行国有企业,各省新华书店转由当地新闻出版局主管,与总店的关系也转变为业务往来。
千禧年之后,股份制改造进一步推进,各地新华书店集团纷纷谋求上市,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门店数量持续增长至如今的规模。
当众多实体书店在电商冲击与疫情影响下陷入经营困境,市场零售规模呈现负增长时,新华书店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盈利表现十分亮眼。
中国新华书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新华书店资产总额高达2,000多亿元,税后利润不仅没有下滑,反而逆势增长11%,达到130多亿元。
深入探究其盈利密码,教材教辅业务无疑是新华书店的核心支柱。教材教辅类图书市场规模庞大,占据整个图书销售市场约五分之一的份额,且毛利率相比普通图书高出10%以上,出版业约六成的利润都来源于此。
以江苏省的凤凰传媒和四川省的新华文轩为例,2022年仅教材教辅业务就为它们带来近百亿元的收入。
新华书店在教材教辅领域的优势地位由来已久,1951-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内唯一有权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教材的机构,将教材发行任务全权委托给新华书店,使其成为中小学教材的独家发行单位。
2001年教材出版改革后,尽管打破了人教社的垄断,但地方出版社依然选择与新华书店保持发行合作,新华书店在教辅发行领域的独特优势得以延续,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此。
除了核心的教材教辅业务,新华书店在运营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实体书店而言,房租往往是最大的成本负担,通常占总成本的一半左右。
而新华书店作为国有企业,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政府在早期城市规划中就为其划拨了专门的开店用地。这些门店不仅产权归属各地新华书店,且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地段,面积较大。
截至2018年,全国近1,000个新华书店门店营业面积超过1,000平米,50多个大型门店面积超1万平米,与单店面积通常控制在500平米左右的西西弗书店形成鲜明对比。
拥有大量优质地产资源的新华书店,不仅无需承担房租压力,还能通过出租门店内的富余空间增加收入。
在新华书店内,售卖电子词典、学习机等产品的柜台随处可见,这些柜台租户缴纳的租金成为新华书店的又一重要收入来源。
面对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新华书店也在积极求变。为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各地新华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连锁子品牌书店,如广东的新华四月书店、河北的飞页书咖等,以新颖的形象和经营模式吸引读者。
同时,部分新华书店对店内店外空间进行主题翻新,打造网红打卡点,通过环境升级为读者营造更舒适、更具吸引力的阅读和消费空间。
新华书店能够在实体书店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下持续稳定经营,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教材教辅领域的独特优势、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以及与时俱进的转型发展策略。
在未来,新华书店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在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小志一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