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社论:总统挑起的贸易战已失败,特朗普更像是投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4:58 1

摘要:《华尔街日报》用“投降”一词,形容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政策的转向,这场持续多年的贸易博弈,最终迎来了戏剧性谢幕。曾经高呼“关税是世界上最美好词汇”的特朗普,在2025年5月12日签署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的那一刻,亲手将145%的对华关税砍至30% 。让人不禁感叹,

《华尔街日报》用“投降”一词,形容特朗普政府对华关税政策的转向,这场持续多年的贸易博弈,最终迎来了戏剧性谢幕。曾经高呼“关税是世界上最美好词汇”的特朗普,在2025年5月12日签署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的那一刻,亲手将145%的对华关税砍至30% 。让人不禁感叹,现实有时候比电影还精彩。

特朗普刚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那叫一个威风凛凛,从芯片到稀土,从汽车到农产品,几乎是无差别攻击。全球供应链被他搅得不得安宁,仿佛世界经济的巨轮,突然被卷入了一场汹涌的风暴。但现实很快就给了这位“交易艺术大师”狠狠的一击。

加征关税后的三个月里,美国中产家庭估计都傻眼了:普通家庭的年支出暴增8100美元。连孩子的玩具、鞋子、校服,都涨到了天价,相关视频在TikTok上疯狂传播,可见美国民众的生活压力有多大。

华尔街也坐不住了。苹果公司因为供应链断裂,股价单周暴跌14%;特斯拉的电池生产线直接停摆,纳斯达克指数上演了2008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高盛CEO深夜致电白宫,警告“再不调整关税将迎来大萧条2.0”时,特朗普手中的关税武器,已经变成了一把双刃剑,狠狠地刺向了美国自己。

这种经济反噬其实一点也不意外。美国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有多高呢?73%的iPhone组件、80%的芯片封装、90%的稀土加工,都离不开中国。特朗普喊着“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可现实却给了他响亮的耳光。福特汽车1.2万人的裁员潮、英特尔俄亥俄州芯片厂的停工,都像是在嘲笑他用“19世纪思维解决21世纪问题”。

财政部原本幻想能通过关税大赚一笔,预计能有8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结果呢,净入账还不到三分之一。为了平抑通胀,美联储被迫降息,这又引发了资本外流,美债市场遭遇了史诗级抛售。这种自己折腾自己的财务闹剧,连前财长耶伦都忍不住痛批“最严重的自我伤害”。

在国际舞台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很快就变成了“美国孤立”。墨西哥对美农产品加税,欧盟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德国大众加快与宁德时代的合作,荷兰阿斯麦计划绕开禁令向中芯国际出售光刻机,这些“盟友倒戈”的戏码,一个接一个地上演。特朗普构建“反华联盟”的幻想,还没来得及成型,就已经破碎成了粉末。

这场博弈中,展现了中美战略定力的巨大差距。特朗普团队原本以为,关税威胁能复制1985年《广场协议》的辉煌,让中国乖乖就范。但他们没想到,中国早就通过RCEP,将对美出口依赖度从21%压至14%。中国商务部那句“取消全部加征关税是谈判前提”,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稳稳地定住了谈判的基调。

《华尔街日报》把此次妥协称为“斯姆特—霍利关税法2.0的流产”,其实还是低估了历史循环的讽刺意味。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那份著名的“愚蠢法案”时,恐怕怎么也想不到,95年后会有特朗普把关税游戏玩得更拙劣。10%的基准关税,虽然被特朗普说成是“胜利”,但实际上却是全球化供应链的慢性毒药。

现在回头看这场关税闹剧,特朗普的“投降”,不过是霸权逻辑碰壁的必然结果。当“直觉经济学”撞上市场规律,当单边主义遭遇多极秩序,再精巧的政治表演,也掩盖不了战略误判的实质。倒是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的定力与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保留10%的关税,既为后续谈判留下了余地,又把皮球踢回了美方半场。

当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强撑着说“我们表现得很友好”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关税武士,此刻正站在帝国斜阳里,数着自己政治生命的倒计时。

来源:火器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