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3日的北京日报采访,把著名导演英达的千万大别墅给曝光了,里边每一件藏品都是“无价宝”,被网友称为是“私人博物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英达的人品和他的家风底蕴不符!还有什么好炫耀的!”
5月13日的北京日报采访,把著名导演英达的千万大别墅给曝光了,里边每一件藏品都是“无价宝”,被网友称为是“私人博物馆”。
但拥有深厚底蕴的家世和家资,却被一些人讽刺人品配不上,英达为何口碑如此不堪?
据说已经65岁的英达露出了想要把巴图儿子认回族谱的意向,但是孩子奶奶宋丹丹手段高明,早就做好准备防着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沉寂一段时间的英达,这次在北京日报《名家书房》的镜头前,显得与之前很是不同。
往日眉宇间那几分导演的傲气,似乎被岁月磨平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略带憨厚的笑容,透着主人家展示“私家王国”的热忱。
那扇特意被提及的红木大门,厚重却不张扬,吱呀一声,便将人引入一个足以被称为“小型文化博物馆”的境地。
单说一楼,粗略估算怕是近二百平米,两个客厅,数个房间,布局井然。
黄花梨、梨花木,乃至红木打造的各色家具,在幽暗的光线下泛着沉静温润的光泽,配上暗纹壁纸和老式吊灯,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了。
脚下踩着的,是数块质地上乘的地毯,据说有些细微之处,还依稀可见岁月摩挲留下的浅淡印痕。
二楼的书房更是讲究,红木书柜自不必说,居然还配了独立的卫浴。
更让人侧目的是,书房一角设了个小吧台,各式洋酒琳琅满目,不经意间流露出主人晚年生活的闲适与品味。
这里的一桌一椅,一器一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身份与审美。
这满屋的物件中,最核心的无疑是那些被英达称为“文化墙”的藏品。
英达的曾祖父,是创办《大公报》与辅仁大学的英敛之,他亲笔书写的对联就挂在书房两侧,墨迹依然清晰,气势不减当年。
还有严复赠予英敛之的书法,以及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赠予英达外公吴保丰的墨宝,据说沈先生的字,当年可是“一字万金”的行情。
再看,文学巨匠老舍在1963年春节题赠英达父亲英若诚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积极向上的期许。
还有曾为英达祖父英千里担任秘书、后来成为书画巨擘的启功先生,为英家题写的珍品。
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故人留下的珍贵回忆。
画家黄永玉的字画也赫然在列,其中一幅据说市价高达数百万。
就连英达五叔创作的四季水粉画,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些字画,记者估摸着,市价早已逾千万。
英达自己也坦言有“收藏癖”,从中学、北大的毕业证书,到留学时的合影,再到成年后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状,无不精心装裱起来,日日相对,似乎沉湎于昔日辉煌才能找到慰藉。
他轻轻抚摸着这些“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藏品时,语气里满是感慨。
英氏家族的荣光,从曾祖父英敛之,到接手辅仁大学的祖父英千里,再到官至文化部副部长的父亲英若诚,以及曾任女学校长的祖母蔡葆真,母亲吴世良,外公吴保丰……
这一串响亮的名字,与这些珍贵的藏品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英达最为引以为傲的家世背景。
讳莫如深的过去但当镜头试图捕捉一些关于英达此生绕不开的代表作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印记时,他脸上的那份自豪与热忱却悄然隐去。
他神色微微一变,只用一句“别搞得我好像只拍过这部戏”便迅速将话题带过。
这份刻意的回避,与他对长子巴图的态度,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自从1997年与宋丹丹离婚后,英达对当时年仅7岁的巴图便鲜少过问,坊间传闻,巴图高烧住院,他甚至连电话都未曾接过。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甚至曾公开质疑巴图不是自己的儿子,全然不顾许多人眼中,巴图年轻时的模样与他年轻时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份绝情,让人唏嘘。
讽刺的是,在这座精心布置、处处彰显着个人成就与家族辉煌的“博物馆”里,人们费尽心思,也难以找到太多关于巴图的痕迹。
那些相框,那些角落,似乎有意无意地将长子摒除在外。
与对巴图的疏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达对小儿子英如镝倾注的全部心血。
英如镝三岁起便被送往美国学习冰球,英达为此不惜斥巨资,在美国购置别墅,甚至为儿子修建了私人冰场,这份父爱不可谓不深厚。
2022年,在他的鼎力支持下,英如镝成功入选国家冰球队。
这份巨大的投入,这份不计成本的栽培,承载着英达对小儿子的殷切期望,他似乎想将家族的荣耀,通过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只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这份倾尽所有的付出,似乎并未在英如镝的冰球事业上激起预想中那般巨大的水花,至少目前看来是如此。
父爱的天平,在英达这里,发生了严重的倾斜。
一个是被近乎遗忘的长子,一个是倾其所有栽培的幼子,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让外人感到困惑,恐怕也早已在两个孩子心中划下了深深的印记。
如今英达的年纪也65岁了,步入了旁人眼中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退休生活,他对着镜头坦言,自己很享受当下的清闲。
然而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的几分孤寂,却也难以掩饰,那句“收藏再多宝贝,不如儿孙绕膝”的感慨,听来尤为意味深长。
他的导演事业,近年来也确实陷入了某种停滞,不复当年的意气风发。
另一边,长子巴图在母亲宋丹丹的支持下,家庭事业都经营得有声有色。
宋丹丹不仅赠予巴图北京四环的宽敞住宅,母子俩还时常一同直播带货,人气颇高,生活其乐融融。
更有意思的是,巴图的两个孩子,都跟随奶奶宋丹丹姓宋,这个决定,无疑像一根细针,不动声色地刺向了某些敏感的神经。
英达近年来并非没有尝试过缓和关系。
他曾在直播中向巴图喊话,称“家门永远为你敞开”,也流露出想认回巴图以及两个孙子的意愿。
谁知,巴图的回应却只有冷淡的九个字:“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
尤其令人唏嘘的是,当年英达父亲英若诚老先生去世,英达甚至拒绝了巴图送爷爷最后一程的请求。
这道裂痕,恐怕早已深深刻入骨髓,难以愈合。
当记者小心翼翼地问及家族传承这一宏大命题时,英达的目光投向墙上某些似乎特意留白、又或者曾经悬挂过什么如今却空置的相框,久久沉默不语,最终只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
正如旁观者尖锐指出的那样,有些东西,比如一个孩子被辜负的童年,其分量远非金钱所能衡量。
英达如果真的想认回孙子,就该想办法缓和与儿子巴图的关系,但是这些在宋丹丹那里是不被允许的。
后续会如何发展,要看这几代人的“斗法”了。
参考资料:
【1】北京日报2025-05-13《名家书房》
来源:修竹史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