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案永远在现场,现场有神灵。”这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践行的哲学。他曾用3个月走访日航3万名员工,倾听一线声音,最终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这一理念不仅成就了京瓷、日航等商业传奇,更深深植根于日本制造业的基因中。丰田的“安灯系统”、牧野机床的“柔性
“答案永远在现场,现场有神灵。”这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一生践行的哲学。他曾用3个月走访日航3万名员工,倾听一线声音,最终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这一理念不仅成就了京瓷、日航等商业传奇,更深深植根于日本制造业的基因中。丰田的“安灯系统”、牧野机床的“柔性制造系统”、三得利的“零缺陷生产线”、京瓷的“阿米巴经营”……这些全球标杆的背后,无一不是对“现场力”的极致追求。
- 文章信息 -
本文由e-works原创发布。
1
为何答案永远在现场?
解码日本精益制造的底层逻辑
日本地处太平洋西侧,岛屿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得“厉行节俭”与“杜绝浪费”的思想世代根植于日本人的基因,并盛行“与自然共生”、“感恩神的天惠”等“崇物”理念。在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企业崇尚精细化管理与全员参与,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
在业务执行上,日本企业遵循“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现场主义(Gemba)、严守规则”等原则,提倡深入一线、现地现物解决问题;在公司管理上,日本重视“过程管理”、“合意形成(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报联相(报告-联络-相谈)”和“PDCA循环”,鼓励全员沟通参与,实现小步快跑的渐进式创新和持续改善(Kaizen);在企业文化上,日本倡导员工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知识传承与协作效率的保障。
为何答案在现场,本田宗一郎曾给了稻盛和夫启示:在榻榻米上练习游泳是学不会的,要学游泳,必须跳到水里去,用手用脚划一阵水再说。不在现场挥汗如雨,哪能学到什么经营呢?
#1 现场是问题暴露的“显微镜”
在丰田,流水线上的每一颗螺丝都承载着“自働化”智慧:当设备异常时,生产线自动停止,问题即刻浮出水面。这种“暴露问题而非掩盖问题”的文化,正是丰田TPS的精髓。正如稻盛和夫所言:“用眼睛凝视、用耳朵倾听、用心灵贴近现场,产品会发出声音。”
#2 现场是持续改善的“试验田”
京瓷的“阿米巴经营”将企业拆分为数千个微小单元,每个团队都是独立的“现场决策中心”。员工不仅是执行者,更是改善者——通过每日数据反馈和即时调整,实现“划小单位、全员经营”的敏捷管理。这种“现场即战场”的思维,让企业始终保持进化能力。
#3 现场是文化落地的“温度计”
在阿尔卑斯阿尔派,秉承着“创造受人类与地球都欢迎的新价值”的企业理念,致力于为员工打造一个相互尊重、鼓励个性展现、人尽其才且充满足活力的工作环境。其古川新研发大楼采用了灵活、开放式的办公布局:每个员工没有固定的工位,可根据个人喜好和工作需求自由选择工作区域;多样化的工作小组空间,图书阅览室,随处可见的绿植和休息区域,优质的餐饮环境……现场不仅是效率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具象化。
阿尔卑斯阿尔派古川新研发大楼
2
像侦探一样深入现场
探索答案的源泉
“三现主义”——现场(Gen-ba)、现物(Gen-butsu)、现实(Gen-jitsu)是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之一。只有亲临现场,观察现有产品的状况,从现实出发,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为了确保机床制造的高刚性、高精度,牧野机床运用了恒温恒湿系统。通过在不同高度位置安装传感器来监控车间内温度变化并及时预警与处理,同时在加工设备上方留有足够空间,通过增加电风扇来“搅”风“拌”温,实现车间的恒温。另外,其胜山工厂还精心选址于富士山国立公园,以有效利用公园适宜的气候环境和坚固的地下层,减少因地质活动引起的微小位移,从而保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高精度。此外,牧野机床通过自动化设备来完成初级刮研,并保留了高级工匠进行手工刮研,以确保机床的精度要求达到亚微米级别。在主轴装配时,必须是专业认证的操作工人来精确调整关键零部件的同心度,并进行动平衡检测以确保关键零件精度。
e-works考察团参观牧野机床厚木工厂
作为一家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Suzaki工厂通过小格子+看板卡片,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做到了计划排产和追踪产品信息。在焊接环节,由于塑料储货箱的熔点低,焊接后的座椅调节管温度较高,放在塑料箱里经常会将箱子融化。因此,工程师们根据箱子的熔点,算出焊接管的冷却时间,做了一个置物架,当置物架放满16个焊接管,就可以再逆序放进塑料储货箱里。这个置物架不仅可以冷却钢管,还能防止焊接错误,如果焊反钢管,就不能正确放入架子上,一举两得。相较于增加温度传感器或应用机器视觉防错装置,这样的做法,更为简单高效,且经济成本低廉,非常值得同类型的小型企业学习。
三五株式会社八和田山工厂在建设之初,其工厂规划主要为适应大批量生产的全自动化产线布局,其生产物流也通过借助AGV小车实现了自动化。在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之后,三五公司从全自动化产线转变为设备占比58%、人工占比42%的人机协作产线,并通过对工装夹具的轻量化、简易化、共通化的持续改善,实现快速换模以提升制造柔性与生产效率。三五公司还应用低成本自働化(LCIA)技术实现了产线物料的自动接驳,以较低成本减轻了员工工作负荷,改善了员工作业体验。同时,三五株式会社倡导持续改善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改善建议并付诸实施,通过对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及时发现与解决进行现场现金奖励,力求推动生产过程的不断优化。
川崎重工开发了远程控制喷涂机器人,员工可以一边透过控制面板观察涂装机器人,一边用专用的控制器远程操控玻璃室内的机器人手臂对车身进行喷涂作业。通过导入川崎“Successor(继承者)”技艺传承机器人系统,机器人可以根据人类“师傅”的完整作业轨迹实现重复学习。如此一来,即便是需要熟练技工进行微调的细致动作也可由机器人来再现,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还将员工彻底从繁重的体力工作以及涂装作业的恶劣环境中解放出来,无不体现了“人机协作、人机共存”的产品理念。
3
神灵不语,答案自现
稻盛和夫认为:“山穷水尽时,回到现场,答案自会浮现。”无论是KARIMOKU家具的“造物”情怀,丰田生产模式的经久不衰,细微之处见真章的TOTO,实用至上的日产汽车,持续创新的雅马哈发动机,富士山下的黄色传奇FANUC,深耕智能施工的小松机械,三菱电机的百年工厂……e-works日本考察团已9次走进日本各行业智能工厂,洞察日本精益制造推进之道。
只有把握好现场的人,才能将“知”与“会”融会贯通。对于中国制造企业而言,若想真正理解“答案在现场”的含义,不妨亲自走进日本企业的车间——那里没有玄妙的术语,只有现场如何管理、流程如何优化、员工如何协作的真实答案。
6月,让我们再次共同踏上这场制造业的“探索之路”——在牧野机床的柔性产线旁,在TPS的完美落地企业KTC的产品中,在横河电机、派特莱的智能制造实践里……触摸那些沉默却澎湃的“神灵之声”。
来源:数字化企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