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九九乘法口诀“出海”英国:文化碰撞下的数学教育变革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5:53 1

摘要:“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当这熟悉的韵律在耳边响起,你的思绪是否瞬间飘回到了小学时光?那时候,乘法口诀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小伙伴,天天陪伴着我们。课堂上,老师带着大家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放学后,家长也会督促着我们背诵,简直成了生活中的 “常驻嘉宾”。

被 “嫌弃” 的乘法口诀,竟成文化输出爆款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当这熟悉的韵律在耳边响起,你的思绪是否瞬间飘回到了小学时光?那时候,乘法口诀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小伙伴,天天陪伴着我们。课堂上,老师带着大家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放学后,家长也会督促着我们背诵,简直成了生活中的 “常驻嘉宾”。

在当时的我们看来,乘法口诀可真是个不小的 “麻烦”。别的同学都能流利背诵,在老师那儿获得表扬,自己却怎么也记不住,着急得不行。好不容易记住了,一到做数学题,紧张之下又忘得一干二净,那种懊恼的感觉,相信大家都体会过。于是,小小的我们,在心里对乘法口诀充满了 “嫌弃”,盼望着什么时候能摆脱它的 “束缚”。

谁能想到,多年后的今天,乘法口诀这个曾经被我们百般 “嫌弃” 的东西,竟然漂洋过海,在遥远的英国掀起了一阵热潮,成为了文化输出的爆款!这就好比当年那个总被你忽视的小伙伴,突然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让人既惊讶又自豪。 它在英国的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也让我们对乘法口诀有了全新的认识。

英国人的数学之殇

在数学运算这个领域,英国人的表现常常让人感到无奈。相关数据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一现状:高达 79% 的英国人在计算方面能力欠佳 ,这意味着每 5 个英国人中,就有近 4 个在面对简单的数学计算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在日常生活里,计算器成了他们形影不离的 “好帮手”,一旦离开计算器,许多人就仿佛失去了计算的能力。

这种薄弱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在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曾有记者随机采访一位英国成年男子,向他抛出了 “八乘以九等于多少” 这个简单的问题。男子的反应令人大跌眼镜,他皱着眉头,眼神中满是困惑,思索了良久,才给出了 “五十二” 这个错误答案。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怀疑他是不是把乘法当成了减法。

更让人惊讶的是,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曾在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上 “翻车”。当时,他在进行一场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着重强调乘法表的重要性。可当记者提问 “9×8 等于多少” 时,卡梅伦却选择了回避,他尴尬地回应道,自己只在开车送孩子上学路上才会背乘法口诀表,为了不在电视节目上说错,还是不回答这个问题了。堂堂一国首相,居然不敢直面一个小学生都能轻松应对的数学问题,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

英国民众基础数学运算能力差,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小尴尬,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据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的调查显示,约有 49% 的英国成年人仅仅只有小学生数学水平,也就是 9 - 11 岁学龄孩童的运算能力,而这 49% 的人之中,大约一半人的数学能力甚至比不上 7 - 9 岁的孩童,连最简单的统计表单与数字图表都无法识读 。由于缺乏基本数学技能,英国成人每年因购物时没有发现商家找的零钱不够,而多花超过 8 亿英镑冤枉钱 。数学能力差导致工资水平降低、公司利润减少、政府税收削减,每年给英国带来 200 亿英镑的经济损失,这相当于 GDP 的 1.3% 。由此可见,改善数学教育,已经成为英国迫在眉睫的任务。

乘法口诀的 “出海” 之旅

面对国民数学能力薄弱的严峻现状,英国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遥远东方的中国,盯上了我们从小背到大的九九乘法口诀。

2014 年,英国教育部门率先派出专家团队,来到中国进行深入考察 。他们走进中国的小学课堂,亲眼目睹了孩子们在乘法口诀的帮助下,快速而准确地进行数学运算。那些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在中国学生口中,通过朗朗上口的口诀,变得轻而易举。英国专家们被这神奇的口诀深深吸引,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们坚信,这就是解决英国数学教育困境的 “金钥匙”。

考察结束后,英国团队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本土。2015 年,一部关于中国乘法口诀的纪录片在英国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纪录片中,中国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数学难题的场景,让英国民众大开眼界,也让英国教育界更加坚定了引进乘法口诀的决心。

同年,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九九乘法口诀引进小学教育课程,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为了让乘法口诀更好地落地生根,英国还专门邀请了中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前往英国进行示范教学。这些中国教师带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热情,踏上了英国的土地,他们的到来,给英国的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水土不服” 的尴尬

本以为九九乘法口诀能在英国顺利扎根,成为提升数学能力的有力武器,可现实却给了英国教育界一记响亮的耳光,乘法口诀遭遇了严重的 “水土不服”。

语言发音的差异,成了九九乘法口诀在英国推广的第一道难关。在我们中国,乘法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就像一首首欢快的童谣。“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简单的几个字,发音清晰、节奏明快,小孩子多读几遍就能轻松记住。可一旦翻译成英文,这种韵律感和简洁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比如 “三七二十一”,英文表述为 “three seven twenty - one” ,不仅单词冗长,读起来还十分拗口,就像是在嘴里打了结,怎么读都不顺畅。英国学生光是念顺这些英文表述就已经费尽了力气,更别提背诵和运用了,不少学生抱怨,这比学习一门新的外语还要难。

除了语言发音的问题,教育观念的冲突也让九九乘法口诀的推广之路充满荆棘。在中国,我们从小就被要求背诵乘法口诀,通过反复的记忆和练习,将这些口诀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记忆,认为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运算规则,才能更好地进行更复杂的数学学习。

然而,英国的教育观念却大不相同。他们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解数学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公式和口诀。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来理解数学概念,对于像乘法口诀这样需要大量背诵的内容,学生们往往缺乏兴趣和耐心。

英国家长们也对这种 “死记硬背” 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抵制。他们担心,过度依赖背诵乘法口诀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让孩子变成只会机械计算的 “机器”,而忽略了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于是,家长们纷纷在网上留言,或者直接写信给政府,要求停止推行九九乘法口诀这一政策 ,一时间,反对的声音甚嚣尘上。

改造与融合:“12×12 乘法表” 的诞生

面对九九乘法口诀在推广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阻碍,英国政府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决心对其进行大胆改造,以适应本土教育的需求。

经过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研讨,他们发现,英国自古以来就有十二进制的传统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十二进制的痕迹随处可见:1 英尺等于 12 英寸,人们在衡量长度时,会频繁用到这个换算关系;1 先令等于 12 便士,在货币交易里,这是基本的换算规则;1 打物品是 12 个,无论是购买鸡蛋、面包,还是其他商品,“打” 作为数量单位被广泛使用。基于这样的传统,英国最终推出了 “12×12 乘法表” 。

这一乘法表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了原本九九乘法口诀中的 1 到 9 的乘法运算,还将范围扩展到了 12,大大增加了运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原本九九乘法口诀中最大的运算为 “九九八十一”,而在 “12×12 乘法表” 中,最大的运算变成了 “12×12 = 144”。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老师们还开动脑筋,采用了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有的老师把 5 的乘法和 10 的乘法分别开来,结合当地的儿歌进行教学。比如,在教授 5 的乘法时,将 “5×1 = 5,5×2 = 10,5×3 = 15……” 这些算式编写成一首欢快的儿歌,配上简单的旋律和动作,让孩子们在唱歌跳舞的过程中,轻松记住这些乘法结果。还有的老师会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像是制作乘法卡片,一面写着乘法算式,另一面写着答案,通过卡片游戏,让学生快速反应,说出正确答案,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除了对乘法表内容进行改编,英国教育界还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将中国传统的背诵记忆与英国注重理解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在课堂上,老师不再单纯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乘法口诀,而是通过讲解乘法的原理、展示实际的运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乘法算式背后的意义。比如,在教授 “3×4” 时,老师会拿出 12 个苹果,分成 3 组,每组 4 个,让学生直观地看到 “3×4” 表示的是 3 个 4 相加,结果就是 12。然后再引导学生背诵 “三四十二” 这句口诀,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效果事半功倍 。

文化输出背后的思考

九九乘法口诀成功输出到英国,这一现象有着非凡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它就像一扇小小的窗口,让英国乃至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乘法口诀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数学运算工具,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以简洁的语言、整齐的韵律,将复杂的数学运算规律巧妙地呈现出来,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所在。通过学习乘法口诀,英国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更能从中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从教育交流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跨国教育交流实践 。它为中英两国的教育领域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两国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英国通过引进乘法口诀,认识到了基础知识积累和记忆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教育中过于注重思维培养而忽视基础训练的不足。而中国也从英国的教育方式中,看到了他们对学生自主探索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视,这对中国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交流,有助于两国教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这一文化输出事件,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诸多启示 。它让我们明白,文化传播并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的形式,那些看似平凡、贴近生活的文化元素,往往更能引起其他国家人民的兴趣和共鸣。乘法口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源自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每个中国孩子都熟悉的东西,却能在英国掀起热潮。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文化输出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文化宝藏,将那些具有中国特色、能够体现中国智慧的文化元素展示给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文化传播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和民众需求,对输出的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就像九九乘法口诀在英国,经过改造成为 “12×12 乘法表”,才逐渐被英国民众所接受。只有这样,我们输出的文化才能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而乘法口诀的这次 “出海”,只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小小开端,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中国文化的辉煌篇章。

来源:一粒小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