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再加力|这个全国文明村读报学习成风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6:04 2

摘要:孝直镇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孝直村则是首批全国文明村,俱是远近闻名。孝直村党委书记张文波告诉记者,多年来,孝直村重文兴教,人文积淀深厚。其中,特别重视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在村民们中培养形成了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春末夏初,窗外满眼水润翡翠般的绿意。在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会议室里正在组织集中学习。桌上摆着几份最近的《农村大众》,上面有他们要一起学习的内容。

孝直镇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孝直村则是首批全国文明村,俱是远近闻名。孝直村党委书记张文波告诉记者,多年来,孝直村重文兴教,人文积淀深厚。其中,特别重视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在村民们中培养形成了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

“在我们村,大家非常喜爱《农村大众》这份报纸,高峰时期,90%的农户订阅。”张文波表示,孝直村能订阅这么多《农村大众》,是因为这份报纸接地气,能够为乡村基层治理和生产生活提供切实帮助。

孝直镇是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强镇,孝直村则是首批全国文明村。

“这个版本好学好用”

每月出一期村报,孝直村已经坚持了20年。张文波专门提醒工作人员,从《农村大众》上摘录一批内容,特别是“三农”领域的政策性文章。今年2月,《农村大众》刊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相关报道后,他专门将报纸版面拍照发给村报编辑王鑫鑫,嘱咐按这个版本转发在村报上。

“一目了然!”他笑笑说,“咱们报纸内容编发得简洁明了,好学好用。”前段时间,张文波还在《农村大众》上看到一篇《早春韭菜上市》的报道,也拍照截图给王鑫鑫,要求把村里大棚种韭菜的事也写写。他坦言,怎么把韭菜种好、卖出去,没少从报纸上“偷艺”。

这是一位有心人,他常把报纸上的实用内容转发给大家参考学习。今年53岁的宋来华,也是个有心人。老宋是孝直村的种粮大户,也是《农村大众》的老订户,没少从报纸中了解学习新政策和新技术。

正因如此,眼下比较流行的节水节肥、增产增效等提法,对宋来华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他说:“想把地种好,就得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上级关于农业、农村以及咱们农民的政策,都会在报纸上体现出来。”

通过订阅《农村大众》,宋来华也及时了解到一些不错的乡村产业项目。“现在羊肚菌种植就是个不错的项目,《农村大众》刊登了不少相关报道。”他说,本镇的泊头村就种成了羊肚菌,“我把这些信息也转给了张书记交流,希望对孝直村发展有借鉴作用”。

“群众喜欢看这个报,是因为确实有用,能从中学习生产技术、掌握健康常识。”孝直村监委会主任王胜华举例道,种麦子的时候,如何科学施肥、什么时候打药都可以从报纸上获得指导。怎么能把瓜果梨桃种得更好,也能从《农村大众》上找到答案。

事隔多年,69岁的王胜华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初他和其他村民第一次使用生物肥,就是因为从《农村大众》上看到了相关信息。他说,用上生物肥可以“活地”,能够减少尿素、二铵等化肥的用量。显然,通过订报学习,走科学种田之路,孝直村的村民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王胜华仍以自身举例:以前种小麦、玉米,亩产量一直在700斤上下晃荡,“顶多也不会超过800斤”。“通过看报学习,我们逐步提升优化了选种、整地、播种以及浇水、施肥、防虫等田间管理,粮食单产也连年提高。”他说,小麦亩产量很快达到了1000斤,最多的时候接近1400斤,玉米则超过1400斤,平均亩产量到过1470斤。

孝直村的两位“齐鲁乡村之星”张文波(左)和宋来华,都喜欢读书看报学习。

读书看报点亮“星”光

作为种粮大户,宋来华最关注的还是多打粮食的技术问题,而这正是《农村大众》常年关注的。他站起身来,随手从小立柜上翻出一沓旧报。“看到有用的内容,就会将报纸专门留存起来。”宋来华指着报纸头版上“稳产高产”几个字说道,“通过看报了解到别人好的经验,自己就能少走弯路。”

继续翻看旧报,他又指着2020年3月的报道《汶上这家基地的甘薯苗供不应求》说道,多学习些知识也是个乐趣。正因如此,宋来华把自己学成了有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

是的,读书看报努力做有知识有文化的种粮人,终将从土地里刨出人生价值。从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看到机遇,选择了流转土地、规模种粮之路,宋来华在十年间充分体会到种粮的甜头。现在,他不仅自己种着530亩地,还为孝直等村5000多亩粮田提供托管服务——这位“齐鲁乡村之星”实至名归。

同为“齐鲁乡村之星”的孝直村党委书记张文波,也是个喜欢读书看报的人。20世纪90年代,他在村办企业跑销售时,就喜欢读书看报。如今,在他办公桌上,摆着多种报刊。“每期《农村大众》都会看,对我们做好农村工作帮助很大。比如,怎么办好合作社、如何发展好种植养殖。”张文波对记者说,“前两年看过一篇介绍东阿县农业观光园的文章,就让我很受启发。”

借鉴这篇报道中的做法,孝直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产业有了新思路。如今,张文波亲手打造的村农业观光园建了大棚、修了路、装了灯,所种植的蓝莓、软枣猕㺅桃已经形成规模。而在他看来,民生相关内容同样是《农村大众》着墨甚多的焦点话题。

“经常能从报纸上看到关于村办幸福食堂的消息,人家是怎么办的、收不收费、伙食怎么样,我把方方面面的经验学过来,把咱村的这个事儿越办越好。”张文波介绍,孝直村的幸福食堂现在每天有30多位老人免费就餐,伙食也尽可能花样丰富,营养均衡。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认知与需求也越来越高。张文波特别提到,《农村大众》每周都有健康专版,相应内容很受群众欢迎。

“到网上搜索健康知识,经常会遭遇广告推销,不像看报纸获取知识这么直观明确。”张文波对前段时间《农村大众》一篇介绍脑梗防治知识的科普文章记忆深刻。他以自身经历的事实证明,劝说别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如让他看一眼这张报纸有说服力。

这份1996年的孝直村档案里,记录了当年村民订阅《农村大众》的情况。

“接地气”获村民点赞

张文波是一名退役军人,回村后曾干过治保工作。当年,他跟老治保主任李丙申在一起搭档过。两人都提到《农村大众》法治版,经常刊登一些生动具体的乡村故事,能够为更好解决纠纷开启思路,甚至提供具体办法。

报纸上关于做好乡村基层治理、纠纷调解的事例、案例,让张文波受益良多。“书记茶摊”“街头巷议”“议事厅”“板凳会”等等,孝直村择善而从,办起了自己的调解室,充分发挥了和谐“润滑剂”的作用。

王胜华也特别提到《农村大众》法治版。“通过读报,我们能从具体的案例当中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他说,平时遇到群众涉及法律问题的矛盾纠纷,“咱做工作讲道理也讲得专业”。

对此,年长王胜华两岁的李丙申深有同感。在他看来,《农村大众》跟别的报纸“不一样”,贴近农村,特别适合乡亲们阅读。“内容全面花样多,而且不死板、接地气。”他说,每期报纸不但要看,不少人还专门添置了报架;在报纸上发现特别有用的内容,还要将版面专门收好留存。

在王胜华的印象中,孝直村村民广泛订阅《农村大众》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全村近1000户人家,报纸订阅量在高峰时达到过870多份。

“为什么村里群众订阅《农村大众》积极性这么高啊?”李丙申自问自答,“就是因为评价好,都愿意看它!”在他的印象中,村民大范围订阅《农村大众》持续了好些年。

有人说,孝直村村民普遍订报看报的原因,一是自掏订报款,大家觉得这个钱花得值,二是村庄富裕,大家经济条件比较好。其实,孝直村也有过“由乱到治”的经历。

“乡亲老友”见证巨变

1985年以前,孝直村基本上是个“空壳村”,集体收入不到一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仅一处马车店。而且,国道105线穿村而过,古来有之的老集市上乱象丛生。1985年7月,以殷景玉为主任的新一届孝直村村委会成立,从此带领全村走上由乱到治的蝶变之路。

在重塑孝直村的诸多举措中,“五好家庭”评选活动独具特色、行之有效。《农村大众》曾于1996年10月刊发《孝直之治》的记者报道。文中介绍,始于1989年的孝直村“五好家庭”评选年年搞,4年一总评。1992年,村里拿出25万元重奖667户“五好家庭”。不过,这些奖金不直接兑现,而是转为村办企业股份。获奖家庭凭股份,每年享受企业分红。

村“两委”为了鼓励村民们订报学习,将报纸订阅与“五好家庭”评选相联系,而且“五好家庭”的“分红”款可直接冲抵订报款。根据2000年孝直村村务档案记载,订阅全年《农村大众》的费用为66.7元,村民王金生家在冲抵上年度“五好家庭”“分红”65元后,只需实交1.7元。

村民的订报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孝直村上下读报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这里同步晋级。1997年3月,孝直村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村镇精神文明示范点”;2005年10月,孝直村入选第一批全国文明村名单。

斗转星移。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不少驻村企业前些年遇到一些困难,影响到了村庄发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就是帮助我们自己。”张文波表示,“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而且形势持续向好。”

如今,孝直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站上400万元大关,老树开新花。不曾改变的是,《农村大众》依然在这里担着重要角色,很多报道文章是村“两委”日常学习的内容。翻开一张报纸,张文波指着一篇关于消费补贴政策的报道说:“多实用!这就是我们领学的内容之一,再由工作人员宣讲给村民。”

“未来,我们要继续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与人文优势发挥好,让孝直村这艘大船行稳致远。”张文波相信,《农村大众》作为乡亲们的老朋友,将继续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