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眼睛需要防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阳光中的紫外线(Ultraviolet),又称UV射线。依照波长从短到长,紫外线共有三种类型:UVC射线(100~280纳米)、UVB射线(280~320纳米)、UVA射线(320~400纳米)。
夏天到了,烈日炎炎
防晒被不少人提上日程
防晒霜、防晒衣、防晒面罩......
夏日利器齐上阵
但“百密一疏”
不少人防晒时容易忽视一个部位
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晒?
一起来看↓
眼睛——容易被忽视的防晒部位
眼睛需要防晒,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阳光中的紫外线(Ultraviolet),又称UV射线。依照波长从短到长,紫外线共有三种类型:UVC射线(100~280纳米)、UVB射线(280~320纳米)、UVA射线(320~400纳米)。
由于紫外线的波长小于400纳米(低于肉眼可见光的400~700纳米范围),而眼睛的瞳孔收缩、闭眼、眯眼等防护反应仅针对可见光强度变化,对不可见的紫外线无感知,因此这些机制在紫外线照射面前几乎是失灵的。
若长期接收紫外线,眼睛的各个组织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可能“晒”出眼病。
有报告指出,紫外线会诱发眼皮的皮肤癌变,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穿过了眼睛的第一道屏障后,紫外线会接着刺激角膜,令其发炎,引起疼痛、流泪。
当紫外线进入晶状体,则会促进自由基的生长,导致晶状体蛋白变性、氧化、聚合,通俗理解,就是让本来清澈的晶状体变浑浊,进而形成白内障。
紫外线甚至会影响为我们提供了90%以上视觉信息的黄斑。黄斑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当紫外线损伤黄斑区域的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罹患黄斑变性的风险就会大大提高。
防晒会引发维生素D缺乏?
当阳光中的UVB照射到皮肤上时,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 ,7-DHC)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的前体,经温促作用转换为维生素D据《生命时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杨希川表示,有研究表明,做到极致程度的防晒可能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但同时,杨教授表示,日常防晒并没有那么严格,除非把每一寸皮肤都包裹起来,长时期完全屏蔽紫外线,否则不会造成维生素D的合成不足。
此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远宏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通常防晒剂是有时效的,其防晒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即便将所有裸露的部位都涂抹了防晒剂,也无需担心会导致维生素D₃缺乏。
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晒?
科学防晒重要的一环是读懂防晒指数。
SPF:日光防护系数,表明防晒品所能发挥防晒效能的高低,根据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来确定,是防晒品对紫外线的防护值。
假设某人皮肤的最低红斑剂量有15分钟,那么使用SPF为4的防晒剂后,理论上可在阳光下逗留4倍时间(60分钟),皮肤才会呈现微红。
PA:这是对抗紫外线中强劲的UVA(长波紫外线)的,一般用+号表示,后面跟的+号越多,表示防止晒黑的能力越强。
假设一个人在阳光下晒一小时就会变黑,涂上PA+的防晒霜后,就延长了2~4倍的抗晒时间,晒2~4小时后才会变黑。
不同场景需要使用不同的防晒霜。一般类型皮肤应该选择SPF值8―12、PA++的产品;对光敏感的则应该选择SPF值12―20、PA+++的产品;一般上学路上用SPF值15以下、PA++的产品;户外游玩时则需要SPF值30、PA+++以上的产品;如果要去游泳,最好选用防水且含物理防晒剂、SPF值高的防晒护肤品。
综合整理自“央视新闻”“北京健康教育”“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生命时报”“BJTU青年科学之声”公众号滑动查看更多栏目
来源:健康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