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枣树下的红色育人路 ——平川区共和镇打拉池中心小学的百年坚守与创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16:46 1

摘要:陇中黄土高原腹地,一棵百年沙枣树傲然挺立。树旁的“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旧址”的标牌,默默诉说着1936年红军在此驻留的红色记忆。树下的平川区共和镇打拉池中心小学,从清光绪初年间的“百泉书院”起步,历经139年风雨,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顽强、执着、奉献、向上”的

陇中黄土高原腹地,一棵百年沙枣树傲然挺立。树旁的“红十五军团政治部旧址”的标牌,默默诉说着1936年红军在此驻留的红色记忆。树下的平川区共和镇打拉池中心小学,从清光绪初年间的“百泉书院”起步,历经139年风雨,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以“顽强、执着、奉献、向上”的沙枣精神为魂,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培育出独特的红色育人范式。

打拉池中心小学的前身“百泉书院”始建于1886年。1936年9月13日,红十五军团进驻打拉池,学校成为军团政治部驻地,彭德怀元帅的战马曾拴于沙枣树下,红军战士在此树下宣讲革命道理,访贫问苦、播撒革命火种,为学校注入红色基因。

红色育人:

构建沉浸式文化育人场域

走进校园,长达30米的红色文化宣传墙迎面而立,七幅手绘壁画还原打拉池红色历史:彭德怀率骑兵奔驰的“古道骑兵”、朱彭会师的“古镇会师”、红军访贫问苦的“播撒火种”……校园里的“体验长征路”地面游戏区,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长征关键节点转化为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奔跑跳跃中感受革命历程。教学楼走廊里,“百年沙树精神”“打拉池会师”等主题展板错落有致,形成“一墙一景一故事”的红色文化矩阵。

学校开发《打拉池红色记忆》校本教材,将红军在打拉池的革命活动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每周开设“长征精神”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重走红军当年在打拉池的行军路线,在红山寺会师纪念亭开展“沉浸式”缅怀仪式。每年固定开展“四月祭英烈”“五月槐花香诗文朗诵”等12项红色主题活动,其中“七月沙树魂毕业典礼”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品牌活动。

学校与平川区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合作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学生走进红山寺会师纪念亭、参观红军遗物,在“行走的课堂”中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真谛。

教育创新:

在红色热土上培育时代新人

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学校探索出“1235”教学模式:“一图”(单元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二导”(任务导向、问题导向)激发探究兴趣,“三学”(前置导学、中置互学、后置拓学)培养自主能力,“五步”(情景引入—精讲点拨—合作探究—梳理总结—迁移运用)优化课堂流程。数学教师张永婷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智慧融入数学策略教学,让抽象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其执教的课例多次获得平川区优质课一等奖。

以“乡村少年宫”为平台,学校开设足球、篮球、腰鼓、创客等12个兴趣班,实现学生参与率100%。在2024年平川区首届校园科技节暨创客教育大赛中,校科创小组12名学生组队参赛,共有10人获奖。美术课上,学生临摹红色文化墙壁画;音乐课上,《长征组歌》成为必学曲目;劳动课上,学生在“红色种植园”栽种沙枣树幼苗,培育“责任树”。

师资建设:

锻造扎根乡土的“红烛”队伍

在打拉池中心小学,21名教师平均年龄32岁,却有着“沙枣树般的坚韧”。骨干教师顾振玲扎根30年,走遍打拉池的山梁沟壑,收集整理红军故事,纳入校本地方课程;年轻教师白仲桂自学创客教育,利用空余时间带领学生钻研机器人拼装,在平川区校园科技大赛中斩获二等奖;全体教师轮流担任“红色讲解员”,将革命故事融入日常教学,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

打拉池中心小学校长魏嘉宝说:“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大力开展‘红色主题教研’‘长征精神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近三年培养出5名区级骨干教师,16名教师获平川区‘轻负优质’奖。”打拉池中心小学的教师们用脚步丈量初心,用坚守诠释担当,成为乡村教育的“红色脊梁”。

从百年书院到红色学府,打拉池中心小学的变迁,是一部浓缩的中国乡村教育奋斗史。在这里,红色不是简单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沙枣树不是普通的乡土植物,而是扎根基层的教育象征。这所陇原深处的小学,用近一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证明:只要坚守教育初心,红色沃土上必能培育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白银日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