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家周礼树的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深邃的人文哲思,在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创作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气象,更融入了对生命、文化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形成了兼具视觉冲击力与精神深度的艺术语言。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作品的核心特质
文 | 杨华君
画家周礼树的作品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深邃的人文哲思,在当代中国山水画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创作不仅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美气象,更融入了对生命、文化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形成了兼具视觉冲击力与精神深度的艺术语言。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其作品的核心特质:
传统技法与创新探索的交融
周礼树的山水画根植于中国古典绘画传统,尤其注重对“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的传承。他擅长以勾线、泼墨、设色等技法构建画面,线条刚劲有力且富有节奏感,墨色层次丰富,既有宋代范宽的雄浑,又有清代石涛的灵动。然而,他并未拘泥于古法,而是大胆借鉴西方艺术的造型、透视与色彩理论。例如,他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增强山体的立体感,或运用泼彩技法营造云雾的流动感,使画面在保留东方意境的同时更具现代视觉张力。这种“中西合璧”的尝试,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的写意精神,又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独特的“周氏风格”。
笔墨语言与自然哲思的共生
周礼树的笔墨技法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表达。其作品中,山石以斧劈皴法呈现刚健之势,松柏虬枝则以焦墨勾勒出苍劲之态,云水则通过晕染与留白营造空灵意境。这种笔墨语言不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他对自然生命力的提炼与升华。例如,他笔下的峰峦常以刀斫斧削般的线条刻画,既象征自然的伟力,又暗喻人生历经磨砺的坚韧品格。此外,他擅用“勾染晕墨法”,将水墨的浓淡干湿与色彩的冷暖对比结合,使画面兼具深邃与通透,如晨曦中的山岚或暮色下的溪流,皆在虚实相生中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蕴。
地域情结与人文精神的投射
故乡马仁山的山水是周礼树创作的核心母题。他通过反复描绘这片土地,将个人记忆、文化基因与自然景观熔铸为艺术符号。其作品中,层叠的峰壑、蜿蜒的溪流与古朴的村落,既是对皖南地貌的写实再现,更是对“故土之魂”的抽象表达。这种创作取向源于他深植于乡土的情感认同——祖辈生于斯、葬于斯的宿命感,使其笔下山川被赋予人格化的生命力,既有“倔犟、愤世”的孤傲,又有“炽热、清狂”的激情。这种“以景寄情”的手法,超越了简单的风景描摹,上升为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精神家园的追寻。
艺术境界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周礼树的作品始终强调“真、善、美”的价值观,反对以浮华技巧或媚俗主题迎合市场。他主张艺术应服务于社会主流,通过山水画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例如,其画面中常以巍峨主峰象征坚韧不屈的民族品格,以奔涌的江河隐喻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责任感亦延伸至现实行动,他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关怀结合,通过捐赠作品支持弱势群体,践行“艺术为民”的理念。
国际视野与艺术影响力的拓展
周礼树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更通过国际展览与媒体传播走向世界。其巨幅山水画曾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以东方水墨的磅礴气势向全球观众展示中国艺术的当代活力。此外,他受聘于香港高等美院等机构,致力于艺术教育,培养新生代创作者,推动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实践,使其艺术影响力超越地域限制,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编辑:刘斌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